“你為什麼總要拖延?”:困擾我們的拖延症實質竟是個心理學難題

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各色各樣的拖延症患者,明明可以10分鐘就解決的問題總是拖到十天半月都解決不了;每年年初定下大量的減肥目標和精進計劃,卻遲遲沒有開始。

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的拖延症患者,或者你本身就是這樣的拖延症受害者,那麼建議你可以閱讀美國簡·博克和萊諾拉·袁的《拖延心理學》。

“你為什麼總要拖延?”:困擾我們的拖延症實質竟是個心理學難題

在很多人眼裡,拖延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點的小毛病,其實質不過是懶惰而已。但事實上,拖延只不過是顯露出來的冰山一角,拖延背後的深層原因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重視的。

《拖延心理學》的作者簡·博克和萊諾拉·袁認為,拖延從根本上而言屬於一種心理問題,涉及到人們與自身相處的方式和自我價值感。

接下來,我將為你從拖延症的心理原因和解決辦法兩方面來聊聊,戰勝拖延,我們需要了解哪些知識。

“你為什麼總要拖延?”:困擾我們的拖延症實質竟是個心理學難題

拖延症患者的三種心理

一、完美型拖延患者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明明有宏遠的目標卻遲遲不肯行動呢?簡·博克認為,這類的拖延患者有很大一部分屬於完美型拖延者。

完美型拖延者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1. 坐擁夢想型

這一類的拖延者無法忍受平庸,儘管他們本身大多是表現平庸的普通人,但拖延可以讓他們產生一種信念:如果時間足夠,那麼他們是可以功成名就的。

現實中這樣的人很多,他們多半抱有美好的幻想,不想放棄自己的夢想,可是又遲遲不願意為夢想付諸行動。他們只要不行動,就可以繼續“懷才不遇”,可以將無法達成夢想的責任都歸咎於缺乏機會,沒有時間。

“你為什麼總要拖延?”:困擾我們的拖延症實質竟是個心理學難題

2. 輕視平庸型

這一類的拖延者堅信,出類拔萃的人是可以輕鬆快速地處理好任何事務的,如果他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完成一項任務時,他們會對自己感到失望和羞愧,從而採用拖延策略來回避努力。

當我們還在象牙塔時,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挑燈夜戰寒窗苦讀,卻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勤奮,總是喜歡做出一副自己沒費什麼勁就獲得成功的樣子,想借此彰顯自己天資聰穎才智過人。出到社會以後,他們更是羞於承認自己的付出,然而在繁重的工作中,他們並沒有太多的機會去挑燈夜戰,因此他們便習慣用拖延來回避自己的努力。

“你為什麼總要拖延?”:困擾我們的拖延症實質竟是個心理學難題

3.憎惡失敗型

這一類的拖延者看起來與世無爭,但實際上他們非常害怕競爭中的失敗。拖延作為一種策略可以讓他們避免加入競爭,從而也可以逃避一切可能的失敗。

我們生活中會經常見到這樣的人,他們淡泊名利,看似無慾無求。但其實他們不是不想要,只是害怕失敗,輸不起。只要逃避一切的考試競爭,那麼生活就可以安穩平淡地進行下去,也就不需要承擔各種挑戰變化帶來的風險。出於這個想法,他們常會用拖延的辦法來逃避一切競爭。

“你為什麼總要拖延?”:困擾我們的拖延症實質竟是個心理學難題

二、逃避成功型拖延者

逃避成功這種說法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習慣性地逃避成功,聽了我接下來說的這兩個案例,大家一定會發現,這些逃避成功的人都打著淡泊名利的旗號隱藏在我們身邊。

1.對於獲得成功需要的付出望而卻步

這一類的拖延者非常害怕自己為成功付出了很多的時間精力後得不到相應的回報。他們會認為只有保持現狀才是最安逸穩定的。同時,他們也害怕一旦自己成功了,周圍的人會對自己產生更大的期待,長此以往他們便陷入了不斷追求成功,不斷付出的循環之中,無法逃脫。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吧。當你完成了父母的期望,在考試中獲得了班級第一的好名次後,父母又把標準提高了,希望你能獲得年級第一、全校第一,在你一步步完成父母的期待後,你的目標也隨之變成了全區第一、全市第一……

“你為什麼總要拖延?”:困擾我們的拖延症實質竟是個心理學難題

扎克伯格曾說過,成功就像一個電動扶梯,一旦你一腳踏上,不到頂端你就找不到地方下去。很多人害怕開始了追求成功的第一步後,就會徹底活在他人的期望和要求之中,失去了自己原本悠閒快樂的生活。

2.成功一定會伴隨著傷害

有的人逃避成功的原因是不想傷害別人。這種說法聽起來匪夷所思,但我舉個實例大家就不難理解了。

一些通過寒窗苦讀進入上流社會的寒門子弟,一方面感念父母為了讓他們完成學業而做出的偉大犧牲,希望能夠回報父母,另一方面他們又進入了一個父母階層從未接觸過的上流社交圈,他們越成功,與父母之間的隔閡鴻溝也將越大,他們的成功彷彿讓他們一步步地遠離了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也給愛他們的父母帶來了傷害。

“你為什麼總要拖延?”:困擾我們的拖延症實質竟是個心理學難題

3.用逃避成功來懲罰自己

有的拖延者是由衷地害怕成功,用拖延來切斷自己成功的一切可能性,從而懲罰自己,掩蓋自己內心的自卑。

《向前一步》的作者桑德伯格曾在書中提到過,她在得知自己榮登全球女性財富榜第三,力壓米歇爾·奧巴馬時,內心是恐懼而排斥的。她訓斥來向她祝福的員工,逃避親友的祝賀。這些看似難以理解的行為背後,都是源於她內心深處潛在的男權主義思想,連她自己都難以察覺。也正是由於存在這樣的潛意識,所以她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會有一種試圖逃避成功的拖延心態。幸運的是,通過這件事桑德伯格終於發現了自己的癥結所在,也因此重新調整了自己的意識與行動。

“你為什麼總要拖延?”:困擾我們的拖延症實質竟是個心理學難題

三、爭奪掌控感型拖延者

對大多數人而言,對自己的人生保有掌控感是至關重要的。但身處社會職場家庭環境中,我們常常不得不遵守別人制定的規則,順應別人的指令。

而接下來要說的這類拖延者,就屬於掌控感強烈,卻不得不遵從規則指令的人。他們通過拖延來抗拒別人對他們的要求和命令。

1.厭惡規則,想按自己節奏做事

這類的拖延者無法忍受生活中那些讓人感到壓抑和束縛的規章制度,順從別人的要求按時完成任務往往會讓他們意識到要求著處於比自己更具有權威的地位。這讓他們倍感壓力與無助,於是他們便決定採用拖延來表達抗議。

在我們小時候,每當聽到父母指使我們幫忙幹家務的時候我們總會有那麼一絲不悅,哪怕只是順路倒個垃圾。至於收拾房間和打掃清潔的工作,就更是會找出無數的藉口來拖延。

我們真的那麼厭惡做家務,真的是因為懶嗎?其實我們只是討厭被別人安排著去做事情,我們只希望可以按照自己的日程表來執行計劃。

同樣的事例在職場中也很常見。很多人會通過有意延期遞交報告、有意延遲參加會議來找到自己對工作的掌控感。拖延讓上司變得被動,因此也總是被當作抵抗上司權威的有力武器。

“你為什麼總要拖延?”:困擾我們的拖延症實質竟是個心理學難題

2.與時間競賽的冒險快感

有一類的拖延者會享受拖延帶來的冒險快感。他們習慣將工作拖延到最後一刻,享受這種冒險的樂趣與刺激感。他們喜歡站在延誤的邊緣試探,然後炫耀自己的高效。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朋友圈:“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的論文我用最後三天終於趕出來了!”“距離節點的最後三個小時終於把大家奮戰了幾天的功課都補齊了,太棒了!”

透過文字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這些拖延者滿滿的自豪之情。

有很多人喜歡將工作拖延到最後一刻,享受這種刺激與驚險,如果最終工作完成還小有成就,他們就更是欣喜若狂,忍不住地向人炫耀自己的高效。可是我們明明可以用更充裕的時間做得更好的呀,這種行為不也是拖延的表現嗎?

“你為什麼總要拖延?”:困擾我們的拖延症實質竟是個心理學難題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逃出拖延怪圈呢?

一、接受與拒絕

前面說到了,當我們不願意接受外界的規則或是上級的要求時,就會採用拖延策略來進行拒絕。這多半是由於我們很難直接作出拒絕或接受的決定。正是這種不敢直接拒絕或接受的曖昧態度,讓我們將拖延視作逃避壓力和宣洩不滿的策略,久而久之也就養成了拖延習慣。

所以,我們首先應該要學會大方坦率地接受與拒絕。我們應該坦誠地接受他人的幫助,在有需要的時候積極尋求幫助;同時也要學會拒絕,把時間留給值得的人和事,對不必要的事情勇敢說不。

“你為什麼總要拖延?”:困擾我們的拖延症實質竟是個心理學難題

例如,我們可以在制定計劃後、甚至是在既定計劃時就積極向朋友請教,讓他們作為旁觀者輔助我們更清晰地看待問題、理清思路。如果是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工作,我們可以大方地求助,與夥伴一起協作完成。

二、感知時間

1.練習判斷時間。

練習準確估算自己完成某項工作需要耗費的時間的能力,將自己對完成時間的預測與實際使用時間作對比。

例如我們要出門去參加培訓了,我們可以在事前就預估好自己路途中所需要耗費的時間,再將它與實際到達的時間作對比。長此以往,我們會對時間判斷越來越準確,對時間也越來越敏感。

《奇特的一生》中介紹了柳比歇夫貫徹一生的時間管理術,其中就有提到,柳比歇夫即使不看鐘表,也能準確地判斷出時間來,而且誤差小得驚人。由此可見,判斷時間是高效工作高效生活的基本功。

“你為什麼總要拖延?”:困擾我們的拖延症實質竟是個心理學難題

2.合理利用零碎時間。

在任意兩項工作之中都存在著零碎時間,如果可以見縫插針地利用起來,這些零碎時間是可以幫助我們完成許多事情的。

像我現在寫作利用的就都是零碎時間。我是一個職場媽媽,每天下班後需要做飯帶娃,沒有整塊的時間閱讀寫作,利用的都是碎片時間。例如上下班的通勤時間可以用來閱讀,做飯、哄睡的時候可以用來思考。聽起來只不過是短短几分鐘,但長期下來我發現我可以利用這些時間達成很多目標。

“你為什麼總要拖延?”:困擾我們的拖延症實質竟是個心理學難題

實不相瞞,我本人其實也是一個完美型拖延者,有很多宏偉的目標,卻遲遲不願開始著手去做。希望閱讀過本文後,我們可以一起努力,克服拖延心理,成為一個行動力爆棚的踐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