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一遇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是李成梁姑息的结果

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反明,率步骑2万向大明帝国边塞发起进攻。此时的女真铁骑经过内部统一战争的洗礼,战斗力非常之强悍,他们很快就攻占了抚顺城以东的各个城堡。

400年一遇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是李成梁姑息的结果

抚顺等地失陷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大明帝国的首都北京。作为明帝国的最高领袖,万历同志虽然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打卡上班了,但这并不表示他是一个甩手掌柜,完全不理朝政。事实恰恰相反,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仍然是大明王朝的操盘手,掌握着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权。

努尔哈赤在辽东的军事行动频频得手,让紫禁城里的万历皇帝深感事态严重,决意出兵讨伐。

在万历的旨意下,明廷在全国各地征集精兵良将,开赴辽东。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二月,明军约87000余人集结辽东,加上女真叶赫兵一部、朝鲜军队13000人,共约11万,号称20万(一说47万),准备对后金来个大扫荡。

辽东经略杨镐坐镇沈阳,下达了分兵四路围剿后金的命令。明军以赫图阿拉为目标,分进合击,四路会攻,意图一举围歼后金军

实际上,杨镐的作战计划,基本是照搬当年“成化犁庭”的战略

“成化犁庭”是明宪宗朱见深对建州女真发起的一次毁灭性的军事打击(“成化”是宪宗的年号)。当时的明军分兵三路,辅以朝鲜军队,对建州女真搞了几次大规模的清剿。明朝的军事行动非常成功,犁庭扫穴,打得建州女真奄奄一息,他们的人口在几十年后才逐渐恢复。辽东也由此得到了几十年的和平。

可惜,此时杨镐和明军面对的建州女真早非吴下阿蒙,他们的领袖努尔哈赤也不是当年的董山了(董山是成化犁庭时期建州女真领袖,努尔哈赤的五世祖)。

一般而言,一个王朝的开创者通常都是卓越的军事统帅。比如东汉的刘秀,比如大明的朱元璋。

满清的努尔哈赤也不例外。

清太祖努尔哈赤军事天赋极高,被金庸先生称之为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但实际上,努尔哈赤并不是成吉思汗那种无师自通、惊才绝艳的军事指挥家,除了广为人知的,以《三国演义》为兵书外,他其实还有一个“师傅”。

这个师傅,就是当时的大明辽东总兵李成梁,青年时期的努尔哈赤是他的一个马仔。

李成梁是明朝最卓越的军事指挥官之一,是万历年间所谓的“南戚北李”中的那个李。而“戚”则是指抗倭名将戚继光。

400年一遇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是李成梁姑息的结果

大明帝国开国时期群星璀璨,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皆为不世出之名将。但要说到谁是大明帝国中后期最优秀的军事统帅,李成梁一定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

李成梁是中原王朝少有的善使骑兵的名将。此人在任期间,西击蒙古,东破女真,赫赫战功让同期的另一名将戚继光也难望其项背。就连祖先饱受其蹂躏的满清也不得不承认,“边帅武功之盛,两百年来所未有”。而明帝国的藩属兼邻居朝鲜李朝,也在自己的史书上记下了“辽广之人,但知有李大爷而不知有他人”这样的字句。

努尔哈赤曾经长期追随李成梁,两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但具体的表现形态却说法不一。在一些史籍中,分别有努尔哈赤曾经做过李成梁的书童、侍卫、侍卫长,甚至被李成梁收养为义子之说。即使后来努尔哈赤的父、祖被李成梁的军队误杀,也没有能够妨碍他与李成梁之间的亲密关系。

而在军事思想上,未来的后金可汗算得上是这位名将的亲传弟子。李成梁优秀的军事素养,尤其是他对于骑兵部队的运用技巧,肯定让他身边的努尔哈赤在潜移默化间深受熏陶。

促使努尔哈赤离开李成梁自主创业的,是一个看起来很偶然的事件。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明军进攻女真叛军首领阿台(努尔哈赤的舅舅)驻守的古勒寨。李成梁亲率大军却屡攻不下,此时图伦(位于辽宁抚顺的上马乡)城主尼堪外兰主动跑来示好,他以缴械不杀为条件,劝说守军打开了城门。

但是明军进城后却大开杀戒,几乎屠尽了全寨之人。

阿台一家被屠光杀尽,虽说残忍,倒也没啥后患。但要命的是,当时努尔哈赤的祖父与父亲,也在古勒寨,他们原本是来给李成梁帮忙,劝降阿台的。结果明军敌我不分,将他们父子二人也一锅端了。

400年一遇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是李成梁姑息的结果

父、祖无辜惨死,自然让努尔哈赤悲愤不已。但是他显然没有实力同真正的责任人李成梁叫板,所以决定先拣个软柿子捏。他宣称,父、祖被误杀完全是尼堪外兰的责任,此人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我必杀之!随后他找出先人留下来的盔甲十三副,召集了几十个弟兄,向尼堪外兰的图伦城发动了攻击,这就是被后世大肆渲染的所谓“十三遗甲起兵”的故事。

实际上努尔哈赤找尼堪外兰的茬,纯粹是不折不扣的借口,目的是让自己的起事有个合理的说法。杀父之仇无疑是很具备正当性的,不至于早早就惊动大明王朝

当然,作为辽东的守护者,李成梁不可能注意不到努尔哈赤的动向,只不过,他选择对努尔哈赤起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采取行动。

这里面的原因实际上主要有两点。

是出于战略的考虑

李成梁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非常善于搞制衡。他经常玩拉打的把戏,拉一派、打一派。就算面对的只有一派,那也要先分化他们,然后再一拉一打,打掉一派之后再来分化剩下的一派,照旧一拉一打。比如他在收拾建州女真的时候,就联合海西女真一起动手,这样既能让女真人自相残杀,同时也让对方纳了投名状,把自己和明朝绑到了一起。

正是出于制衡的考虑,在努尔哈赤崛起的过程中,李成梁基本坐观其成,目的是要牵制和削弱更为强大且野心勃勃的叶赫女真。

这第二个原因则是台面下的。

努尔哈赤这个人,其实是很会来事的,他在起事以后,仍然对老宗主李成梁礼敬有加,时不时上上贡。老李家在辽东的生活堪称奢靡,这里面就不乏努尔哈赤的贡献。拿人的手软,李成梁自然不好对努尔哈赤动手了。

在李成梁的姑息之下,努尔哈赤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逐步征服了建州五部。但此时他对大明基本还是处于装孙子的状态,当然,这样的日子不会太久了。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李成梁因为生活腐化、收受贿赂等罪被言官弹劾。此时他的保护伞张居正已死,朝里无人,李成梁只能被迫下野。

由于继任者的能力与李成梁相去甚远,努尔哈赤越发有恃无恐,不断蚕食海州女真,渐成尾大不掉之势。

10年之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八月,在辽东局势日颓的情况下,李成梁重新出山,二度担任辽东总兵一职。这个时候,他已经76岁高龄了

400年一遇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是李成梁姑息的结果

此时的努尔哈赤羽翼已丰,军队数量庞大,堪称战争机器的八旗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成梁做了一个决定,正是这个决定,让辽东的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自古以来,辽东与中原通常都仅有一条狭长的辽西走廊相连。一旦辽西走廊被切断,地理条件优良的辽东很快就会催生出一个强大的割据政权,从而导致中原王朝在经略西域与抵挡东、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时首尾难顾。隋唐两代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攻灭高句丽,其原因正在于此。

在李成梁第一次出任总兵之前,辽东明军在抵抗土蛮和女真诸部的入侵中连连战败,十年时间竟然有王治道等三任辽东总兵战死,以至于出现了“海、建诸部日强,皆建国称汗”的局面。毫不夸张的说,此时的大明距离失去辽东只有一步之遥。

在这种情况下,一代名将李成梁横空出世,在他的率领下,明军接连取得了夹河山城之战、盘山驿之战、卓山之战、清河堡之战、辽河之战的胜利,暂时遏制住了土蛮和女真诸部对辽东的进犯。

随后,李成梁在朝廷的支持下开始营建宽甸六堡(今辽宁省丹东市宽甸)的防御体系。

之所以要在宽甸一带建立堡垒,是因为女真诸部要想进犯辽东,宽甸附近的十岔口是必经之路。六堡建成之后,每一堡经管一段辽东长城,扼守住女真拓展的出口,必要时可以随时出兵打击对手极具战略价值,被后来的辽东经略熊廷弼称之为“八百里新疆”。

400年一遇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是李成梁姑息的结果

但是,二度出山的李成梁,上任之后的一大举措,就是拆撤宽甸六堡。他的理由是六堡“地孤悬难守”。

这个理由,当然是说得过去的。毕竟六堡远离总兵驻所广宁,防守起来确实难度不小。

问题是李成梁当初修筑六堡的时候,难道它们就不是孤悬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只不过,那时的李成梁在辽东总兵任上,奉行的是进攻性的防御策略,谁冒头就打谁。有宽甸六堡在手,明军随时可以从堡内出动,攻击女真腹地,很是方便。然而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辽东镇与努尔哈赤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已经很难维持原有的长期压迫的战略了

当然,在这件事情上,不少人认为,李成梁与努尔哈赤之间存在交易的可能。事实上,当时的言官们也是这么看的。所以,他们立即上书,弹劾李成梁勾结努尔哈赤,出卖大明帝国的土地。

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李成梁因为弹劾二度罢官,从此与辽东绝缘。

不管原因如何,在客观上,宽甸六堡的裁撤,等于是去掉了女真人头上的紧箍咒,

战与和的主动权自此交到了努尔哈赤的手里,他对大明发动进攻只是时间问题了。

400年一遇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是李成梁姑息的结果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李成梁病死于北京,努尔哈赤的封印被彻底打开。一年后,他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

1618年,花甲之年的后金汗终于不再掩饰自己的勃勃雄心,于农历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正式向大明帝国宣战。

第二年,也即大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二月,明朝与后金在辽东的战略决战正式展开,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击败明军四路进攻,大获全胜。

在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各个击破,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明军除行动迟缓的李如柏(李成梁的次子)一路败退幸存外,其余几路被后金全歼,辽东的大部分领土落入后金之手,山海关以外仅有锦州、宁远、杏山、塔山等地还在明军手里

萨尔浒之战是明清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明亡清兴的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此战之后辽东局势江河日下,明军再无能力发动进攻,只能被动防守,坐看后金崛起了。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0年),洪承畴在松锦之战败于皇太极,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兵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大明帝国的辽东气数已尽,除孤城宁远,尽数归于改称大清的后金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