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倒置的思想:讓曹操差點毀掉基業;讓孫權引發朝政動盪

最近逛悟空問答,看到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下圖:

本末倒置的思想:讓曹操差點毀掉基業;讓孫權引發朝政動盪

看到這個問題,大家可能跟我一樣會想:曹植為什麼可以成為繼承人?我想這才是問題的關鍵點。

在歷史上,曹植一度成為繼承人的熱門候選人。但曹植無心爭奪皇位,便以“不遵軌度、放蕩不羈”的形式讓曹操主動放棄選他,確認嫡長子曹丕為繼承人。

曹植是真的不想成為繼承人嗎?我覺得不是。其實,曹植知道這個位置就是一塊“燙手山芋”,如果自己成為繼承人,就會受到兄長曹丕的算計。一旦形成這種兄弟不睦的局面,那麼曹氏政權就會像袁紹、劉表一樣,瞬間土崩瓦解。這也是曹植不願意看到的局面。在《三國志》注引的《魏略》中,可以在曹植和曹彰的一段對話中,找到曹植的憂慮點:

(曹)彰至,謂臨淄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

所以,曹植果斷放棄成為繼承人的選擇是明智之舉。

要說曹植為什麼會成為繼承人的候選人我總結出一條關鍵因素:就是受到“本末倒置”的影響。本末倒置,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主次不分;放在歷史上叫做長幼無序,嫡庶不分。對應的放在曹植身上就是長幼無序,而引起這本末倒置的現象還得歸咎於曹操。

本末倒置的思想:讓曹操差點毀掉基業;讓孫權引發朝政動盪

曹操的危機

曹操有二十多個兒子,但在諸多的兒子中,才能出眾、能得到曹操喜歡的僅有四位,分別是曹丕、曹彰、曹植、曹衝,其中前三位都是嫡子,只有曹衝是庶子。若延續宗法制中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曹丕當選繼承人是當仁不讓的事實。可是,曹操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嫡長子曹丕雖好,但聰明伶俐,討人歡心的程度卻不及曹沖和曹植一般,便有了棄長立幼的想法。

  • 曹衝之逝,誰之幸?

曹衝: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他從小聰慧,又能明察秋毫,儼然一位小“明君”。光這點就讓曹操深愛不已,並數次對群臣表面,日後要傳位於他。可惜,曹衝命不好,年十三歲,就因疾病早夭,讓曹操惋惜不已。

本末倒置的思想:讓曹操差點毀掉基業;讓孫權引發朝政動盪

及亡,甚哀。文帝寬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

曹操說,這是曹丕的幸運。換個角度來看的話,何嘗不是曹操的幸運呢?偏愛幼子,欲傳大位,這不就和袁紹、劉表一樣昏庸嗎?到頭來,曹操傳位給了曹衝,作為嫡長子的曹丕會有什麼感想,豈能拱手相讓呢?

所以,曹衝的早逝,對於曹丕是好事,少了一位競爭者;對於曹操也是好事,避免了因為寵愛幼子,冷落嫡長子導致兄弟不睦的現象發生。

  • 曹植的退出,曹丕的上位

上文提過,曹植因文采天賦出眾被曹操寵愛,甚至欲立他為繼承人。曹植為了避免步“袁、劉”後塵,屢犯出軌之事,讓曹操對他的寵愛日漸消落。從而讓曹丕抓住機會,確定為繼承人。

曹丕繼位後,對於曹植的威脅是歷歷在目,可是他又不忍心殺害同胞兄弟,便給曹植一個保命的機會,讓他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曹植憑藉詩詞天賦,以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詩句打動了曹丕,躲過了殺身之禍。

曹植的機智讓曹操“廢長立幼”的計劃“落空”,避免了一場兄弟相爭的“禍事”。因此,曹操的“本末倒置”思想並未阻礙到魏國的發展。反倒是和魏國一江之隔的吳國,卻因為“本末倒置”的影響,引發了朝政動盪,成為吳國滅亡的開端。

本末倒置的思想:讓曹操差點毀掉基業;讓孫權引發朝政動盪

吳國滅亡的開端

曹植真是曹操的好兒子,實在是不坑爹。而讓曹操羨慕不已的孫權,卻遇到了坑爹的兒子。

孫權有七個兒子,長子孫登作為太子有賢德美名。可惜,年僅三十三歲就早逝。臨終前,孫登極力推薦三弟孫和成為太子。

皇子和仁孝聰哲,德行清茂,宜早建置,以系民望。《三國志·吳書·主五子傳》

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孫權立孫和為太子,同時立四子孫霸為魯王,享受太子待遇。

孫權此舉,不僅是以庶幹嫡,還不遵軌度。既以立太子,就該把諸王外派鎮守四方,如齊王孫奮、琅琊王孫休一樣到封地駐守。而單獨把魯王留在宮內,還以太子的待遇對他,使吳國多出一個“太子”。孫權此舉嫡庶不分,本末倒置,是他晚年最大的敗筆。

本末倒置的思想:讓曹操差點毀掉基業;讓孫權引發朝政動盪

魯王孫霸絲毫不避諱享受這等超規格的待遇,還起了覬覦之心。通過聯合全公主及一幫阿諛奉承的大臣來詆譭太子孫和,試圖讓孫權廢掉太子,好讓自己登臨大位。

可事與願違,孫霸非但沒有因為太子被廢而登上大位,反倒丟了性命。原因就是支持太子的一幫大臣,不斷向孫權進諫,惹惱了孫權導致被殺和流放。而魯王一黨,也受此影響遭到同樣下場,魯王本人則被賜死。最為可惜的是,本來有賢德之名的太子孫和也受此牽連被廢為南陽王。

此事也為吳國後面的政局埋下了隱患,正如陳壽所說“孫亮童儒無賢臣輔佐”,就是因此事而起。

吳國從少帝開始,朝政大都為權臣把控,而權臣又都是奸邪之徒,不僅玩弄權術,還擅自廢立皇帝,從而引發吳國的皇位動盪。

最後,對比一下曹操和孫權:二者都是當世英雄,也都在繼承人的選擇上糊塗一時。縱使有袁紹、劉表這樣鮮活的例子,他們還是無法吸取深刻教訓,仍是我行我素,違背“宗法制原則”,才出現這“本末倒置”的現象。

所幸曹操有個好兒子,幫助避免了禍事發生;孫權則沒有這麼幸運,眼睜睜的看著吳國走向下坡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