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一張白紙?這4大經典誤解,可能“毀掉”孩子

作者:八段錦,自己過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調整情緒和親子關係,關注我就對啦~

每一個成人都是從童年走過來的,可一旦他們長大,就忘了自己曾經也是一個兒童。

第一個誤解:兒童什麼都有,已經夠幸福了

大人教育小孩時最愛說的一句話,你看看你們現在多幸福,什麼都有!

的確,這一代小孩物質是豐富的。

小男人參加典禮只穿過幾次的西裝皮鞋領帶都是新買的,而我的印象裡,小時候活動必穿的白襯衫藍褲子都是提前一天借的;

就算不夠“車釐子自由”,“櫻桃自由”小男人肯定是有的;而我吃的第一個桃,還是鄰居姐姐從老家帶來嚐鮮的,吃完一個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她繼續得意地吃第二個(她不分給我了……)。

現在的小孩得到的關愛也明顯更多。

過去的父母還在為溫飽奔波,最好也別盼著被“關愛”,除了捱罵的事父母懶得理你;

現在上下兩代都圍著孩子轉,小孩一個不高興的表情,為孃的要琢磨好半天:被同學欺負了?挨老師罵了?還是,老父母哪做得不符合教育心理學?

但是,這樣長大的兒童,就能幸福快樂嗎?

北大徐凱文曾經分享:北大一年級的新生,有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最極端的還會放棄自己;20年前,抑鬱症發病率是0.05%,現在是6%,增加了120倍。

我們以為兒童最幸福,而實際上他們也有他們的痛苦,而且說不出來;我們以為他們什麼都有,可實際上,他們可能什麼都沒有。

仔細想想,什麼是真正屬於兒童的呢?

車釐子,衣服,房間?都是父母給的,隨時可以收回;

日記不給看,房間要鎖門?不可能的,我是你娘(爹),憑什麼要對我保密!

“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連兒童自己都是屬於父母的,哪來的私人財物、隱私權和決定權。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從出生的那一刻,痛苦就是被成人忽視的。

我們以為小嬰兒高高興興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實際上,他們從溫暖、幽靜的子宮裡,突然被帶到刺眼的光亮和刺耳的嘈雜中,還要被護士姐姐打屁股以驗證健康,你不打我我都很想哭好嘛?!

兒童永遠被認為是麻煩的根源:他們不按大人的指示和要求生活,總是不停地製造混亂、垃圾,在該安靜地方吵鬧,在該表現的時候安靜。

他們被要求這不許碰,那不許摸,處處都是禁忌。適合兒童按自己心意活動的場所究竟在哪兒呢?

經過多年的研究,人們終於認識到兒童的生活是被成人嚴重扭曲的。

兒童是一張白紙?這4大經典誤解,可能“毀掉”孩子

第二個誤解:犧牲自己是最無私的愛

認為孩子“什麼都有”、因此很幸福的父母,通常還會認為這些幸福都是自己給的,父母無私地犧牲了自己還不求回報。

天下最有毒的話,莫過於“我都是為了你好”;嘴上嚷嚷著“不求回報”的父母其實最貪心:他們希望孩子按他們的心意生活。

《我家那小子1》裡,朱雨辰媽媽引起了觀眾極大的不適。這位媽媽從小和兒子就像連體一樣,兒子走到哪她就跟到哪。

最奇葩的是,她每天四點起來給朱雨辰做梨汁,一做就是10年,朱雨辰想喝口純淨水都喝不到,喝果汁喝到去哪都要急著找廁所。

這位媽媽已經70歲了,上節目的時候還在為自己的“犧牲”和“付出”感到無比自豪,說她現在還可以抵兩個菲傭。

再貴的菲傭,兩個三個朱雨辰也付得起;可是這樣一個媽媽,給多少才能報答呢?

朱雨辰不想學鋼琴,朱媽媽就給他看自己為了他學鋼琴擠公交等等付出了多少,被感動的兒子只好發誓要用一生來回報媽媽的付出;

為了怕媽媽哭,朱雨辰只能允許她不斷地干涉自己的私人生活,朱雨辰談戀愛被媽媽拆散,戲路也因為媽媽的干涉變窄。

派克醫生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指出,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愛有一個標準,就是能不能促進對方進步。不是你自己想當然地以為是“為了你好”就是好,要看你的“愛”在對方身上起到什麼作用。

“不求回報”的愛,其實最貴。用什麼能抵債?賠上一生差不多吧。

兒童是一張白紙?這4大經典誤解,可能“毀掉”孩子

第三個誤解:兒童是一張白紙

還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誤解,說“兒童是一張白紙”。

你怎麼就知道兒童不是一張黑紙、綠紙或紅紙呢?你怎麼知道ta一定是紙,而不是牛皮、石頭或鋼材呢?

有些成人吧,特別自戀,他們把自己當做兒童的“創造者”,而蒙臺梭利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核心,是“兒童是成人之父”

意思是說兒童有自然發展的邏輯,新生命誕生的時候,本身就包含主導本能,是他們自己在引導自己成長。如果不尊重這個邏輯,大人的“幫助”就變成了“阻礙”。

想要“創造”兒童之前,最好先了解他們;而一旦瞭解了他們,你就不會再有這種狂妄的想法了。

生物學家德弗里斯曾經觀察過蝴蝶的幼蟲,這些幼蟲必須吃嫩葉,可是蝴蝶媽媽並不負責幫它們採葉子吃,她只是把卵產在靠近樹幹最隱蔽的角落裡。

當幼蟲安全鑽出殼時,他們會沿著樹幹和樹枝蠕動著向前爬,直到找到樹葉為止。

是什麼引導它們最終找到樹葉呢?

原來幼蟲對光線十分敏感,而嫩葉往往在光亮的地方,幼蟲被光線吸引著就能找到食物;一旦幼蟲長到足夠大可以吃其它食物的時候,它們對光的敏感也就消失了。

這個結論在實驗室裡也得到證實。那裡沒有樹也沒有樹葉,德弗里斯在暗箱裡設計了小孔,光亮從小孔透出來,幼蟲就會迅速向小孔蠕動,穿越那個小孔;但是過了一個時期,它們就不再有這種能力。

人類也和蝴蝶幼蟲一樣,有敏感期。不同的敏感期,孩子對不同的事物敏感,而對其它事情漠不關心。

瞭解這些特點,可以讓和敏感期相關的能力在此階段充分發展,而不要強求那些孩子不關注的能力,但是大人常常不理解這一點,總是在打擾孩子。

小時候帶小男人出去玩,不管到任何地方,他永遠對石頭、昆蟲、木棍和泥土最感興趣;可突然有那麼一天,老母興致勃勃地提醒他,你看你看這有個大蟲子!他卻只是淡然地噢了一聲,笑我“媽你真萌”。

原來“敏感期”就是這麼輕輕地來、又輕輕地走。

他們喜歡泥巴、蟲子的時候,你千萬別嫌髒,非要讓他看風景,拼命和他談蟲子、玩泥巴就對了,因為很快他就不喜歡了,不喜歡的時候你硬拗也沒用。

父母的作用從來就不是“創造”,而是“觀察”、“發現”和“理解”;如果你想引導他們,請在他們對光還敏感的時候,把自己變成一束光。

兒童是一張白紙?這4大經典誤解,可能“毀掉”孩子

第四個誤解:教成人的規矩可以讓兒童適應世界

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中,12歲的贊恩營養不良,看起來只有六七歲的樣子,卻要每天搬運沉重的飲用水和煤氣罐,還要帶著弟弟妹妹出售毒品來貼補家用。

贊恩11歲的妹妹,為了抵房租被嫁給了房東,懷孕流產而死。贊恩終於壓抑不住心頭的怒火,抄起菜刀砍了房東,因此被送進了監獄。

探視贊恩的母親,竟然告訴他要當哥哥了,她又懷孕了!

贊恩把父母告上法院,他說,我希望大人聽我說話,無力撫養孩子的大人,別再生了。

但是,贊恩的父母完全不明白兒子為什麼要控告他,他們就是這樣被養大的,生孩子給家裡幹活和抵債,那不是最自然的事嗎?

所謂大人的邏輯,不過是:

我認為合理的,就是合理;

我評判的善惡,就是善惡;

成人為自己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卻沒有為兒童制定一套適合他們的法律。他們認為兒童不過是個縮小版的成人,和成人有一樣的善惡標準,所以他們要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用成人的眼光來衡量孩子。

我聽過最胡扯的話,就是既然孩子早晚要長大,從小就應該讓他們適應這個社會的規則。這就如同在說,既然人早晚要死,乾脆不如現在就死一樣。

3歲童模被媽媽踹的視頻在網絡流傳,揭開了織裡高強度童工產業的黑幕。

小孩被踢的原因,不過是因為拍了一天照開始有點“不服管”。剛剛3歲,工作強度已經996,而且這在童模圈裡根本不算什麼,有的孩子3個月就出道;當紅的童模一天要拍二百多套衣服,從早上9點一直拍到凌晨兩點。

有些父母不承認把孩子當成搖錢樹,稱錢是為孩子自己賺的,都給他們留著,能早賺錢幹嘛不賺,說起來又是“都是為了你好”。

可這背後,是為了能賺錢把孩子極度扭曲;更讓人感到可怕的是,兒童對此也很認可。有的小朋友非常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家人不用辛苦就好了,我自己來賺就好了。”

一個11歲的男童對記者說,這種賺錢比較容易,並聲稱他的人生志向就是當一個網紅。不過,在他13歲的時候又被採訪時他說,“我感到人生沒有意義”。

所有命運的饋贈,早已暗中標好了價格,沒有童年的代價又會是什麼呢?

兒童是一張白紙?這4大經典誤解,可能“毀掉”孩子

寫在最後

如果把剛出生的嬰兒和3歲的孩子相比較,就可以發現,他們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劇烈的變化就是“兒童的秘密”。

兒童發展的關鍵在於自己,這種驚人的力量他們自己可能還沒有察覺,成人不合時宜的干擾反而會阻礙這種力量的發揮。

熱愛兒童、潛意識卻在傷害他們的成人,會給兒童留下一種內在的悲哀。如果你真的愛他們,請尊重他們。

· End ·

查看更多:

70%的抑鬱症源於青春期,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13個危險信號

最強大腦蔣昌建自曝患重度焦慮症:太自律的孩子更讓人擔心

青春期是留給父母的最後機會,關鍵的八句話一定要多說

兒童是一張白紙?這4大經典誤解,可能“毀掉”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