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管理會計

魯迅先生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個人認為這句話似乎也適用於管理會計。回到100年前的企業,當時的會計並沒有法定要求,也沒有準則、規範,嚴格意義上說是因為管理的需要,會計職能逐漸從記賬職能延伸到財務管控、經營決策等領域,開始發揮在規劃、決策、控制和評價等方面的作用,但其目標仍然是為單位的管理活動提供信息,並在長期的發展中與時俱進地構建、使用了大量的諸如預算、標準成本、本量利分析、投資回報率等各種工具方法。這些工具經過實踐檢驗,變得“有用”,慢慢也便“成了路”,成為“木匠”手裡的“斧頭”。

換句話說,管理會計中所運用的工具,首先應該是為管理服務的,能夠為管理活動提供“有用”的信息,但事實上對“管理”的理解似乎也沒有那麼統一,從“德先生”、“賽先生”一直到“美先生”和“愛先生”,認識和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尤其是互聯網帶來的對組織、流程、人員管理等方面的挑戰,更讓實踐中的管理看上去有些“不合時宜”。但不管表現形式怎樣,管理本質上應該是一種實踐活動,是將“人”的積極性激發出來完成目標的過程,那麼管理會計理所應當的也是一種實踐活動,左手弓、右手箭,能“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我理解的管理會計


我國財政部自2014年以來,開始推動管理會計體系的建設,並持續頒佈了一系列的指引,為實務界提供了一攬子的框架,從戰略、預算、成本、營運、投融資、績效、風險管理到管理會計報告,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行業規範,有助於大家形成共識,其核心的內容是目標從制定到達成的管理活動中,會計職能的有效發揮。有學員提出,考一個諸如CMA的證書,可能實用性更高一些,但顯然,沒有“抽象”的過程,就沒有辦法更好地指導實踐。李嘉誠先生說,愚人只知道“為”(to do),智者有願力,把“為”變“成為”(to be)。管理會計的框架就是試圖將“低頭拉車”的行為提升到“抬頭望路”的高度以避免南轅北轍的尷尬,那麼經營乃至戰略目標的“意到圖成”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了。

要學好管理會計,本文認為首先應該思考管理需要解決的問題。劉邦比項羽強,毛主席將其歸結為兩個原因:一是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管理也是一樣,首先是路線方針不能錯,體現在戰略方向的選擇和堅守上;其次是人才決定一切,需要有一支能打勝仗的隊伍,能夠把目標順利實現。

其次要將管理活動落實到具體的管理會計工具上,比如目標通過預算落地,形成一個個數字來指引方向;有明確的規則來協調關係、達成共識;員工有明確的預期,通過完成目標得到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等等。洛克菲勒說,學問本身並不怎麼樣,學問必須加以活用,才能發揮作用。所以理論上提供的那些管理會計工具,需要在實踐中“活學活用”,真正為組織提供“有用”的信息。管理會計師既要當好學生,從管理實踐中學習尊重數字和事實,知道數字背後的故事;也要學會當老師,去組織、發動、影響業務人員,讓他們運用好管理會計的工具來實現組織的數字化目標。

我們的目標是培養類似“木匠”的管理會計師,我們的手段是要學會用類似“斧頭”的各種管理會計工具。通過學習,我們可以掌握“斧頭”的構造和用途;通過實踐,我們要更好地運用“斧頭”做出漂亮的桌椅板凳和傢俱來。當然,這些漂亮的產成品能否有價值,還需要市場、客戶、時間的檢驗。學會戰略思維,努力創造客戶價值,在此過程中發揮管理會計師的作用就是管理會計的核心內容。

作者簡介

袁敏,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教授、審計研究所所長。上海財經大學博士,中國註冊會計師,中國註冊風險管理師,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獨立董事。上海證券交易所獨立董事資格培訓專家,上海財經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EDP項目培訓教授。研究方向為公司財務、資信評級、內部控制等。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財政部、國資委、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上海市會計學會等多項課題,並在《會計研究》《審計研究》《財經論叢》《證券市場導報》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