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1952年10月,在朝鮮中部金化郡的五聖山南麓,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展開了一場異常慘烈的較量。

此次較量一直持續了43天,我志願軍與敵人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連續打退了“聯合國軍”900多次衝鋒,殲滅了敵軍一萬五千多人,這就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著名的一次戰役——上甘嶺戰役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上甘嶺英雄陣地

1950年10月下旬,我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同聯合國軍展開了第一階段轟轟烈烈的交鋒

這一輪交鋒前後經歷了7個多月,以五次重大戰役為主,“聯合國軍”被我軍殲滅23萬多軍隊(數據來自2007年中國大百科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這在他們以往的戰爭中可是不曾出現過的,尤其是美軍傷亡最重。

同樣的,我志願軍的戰損也不小。兩方在第一階段的浩浩蕩蕩大戰中,從不熟悉彼此的作戰方式到慢慢適應,一次戰役比一次戰役打得精彩,只是精彩的背後都是雙方士兵的流血犧牲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從1951年6月開始,抗美援朝戰爭到了第二階段,已經不再以殲滅敵人大部分有生力量、大範圍收復疆土為主要目的,轉而儘可能在短時間內,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就戰場事宜達成一個協定,好早日結束這場戰爭。

“聯合國軍”在第一階段的戰爭中損失巨大,可因為他們持續的國內增援,戰力不減反增,總想著一舉翻盤,一雪中國人民志願軍給他們造就的屈辱。

他們不願相信,往日被他們隨意欺壓的東亞病夫,而今竟然處處壓著他們打。只是事實並不以主觀態度而改變,他們拼盡全力,還是無法戰勝志願軍。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聯合國軍的土耳其旅

就這樣,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在此後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裡,往往是談判一輪打幾仗,或者打一仗再談判幾輪,兩方可是在戰場上合談判桌上都打開了持久戰。

這就是抗美援朝第二階段的總體概況,而“上甘嶺戰役”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爆發的一次重大戰役,最終以美軍慘淡撤退離開上甘嶺而收場,給我方在談判桌上爭取到了很大的話語權

經過第一階段的大規模戰役,以及第二階段前三個月裡兩方改變戰略的局部小戰役,我志願軍已經完全適應了三八線附近的地面作戰,無論是攻與守都逐漸達到了相對完美的地步。“聯合國軍”儘管也相對適應了我軍的作戰方式,可在戰場上還是多處於劣勢。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美軍“山地戰大師”範弗裡特(簽名舊照)

這種現象引起了駐韓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兼第8集團軍司令員詹姆斯·奧爾沃德·範弗裡特(以下簡稱範弗裡特)的極大關注,範弗裡特通過不斷研究這一現象,最後提出了“以小規模進攻代替被動防守”的策略,企圖來改變戰場上聯合國軍的被動局面

範弗裡特在10月6日把這些想法親手寫了下來,呈給了上司遠東美軍司令馬克·韋恩·克拉克,並提出具體解決辦法——在美國第9軍前線,對當下已察知的一切有限目標迅速發動進攻,請求迅速同意該計劃。

範弗裡特給這個計劃起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叫做“攤牌行動”。打過撲克牌的朋友都清楚,到了攤牌的時候,基本就是牌局的尾聲了。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美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左一)視察“聯合國軍”中的英軍部隊

攤牌的那個人,往往手裡確實有一副好牌,一旦攤開,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此人必贏

範弗裡特手裡到底有什麼牌呢,敢讓他這麼自負?

原來金化城以北三英里的地段(1英里=1.6公里)有一處高地,美國第9軍和我志願軍都沒有修築工事,只是隔著200碼(1碼=0.914米)對峙著。

在這處高地和597.7高地交界的地方,往東北方向一英里處,有一條東南-西北走向的山脈,美軍稱其為狙擊兵嶺,我軍則稱為537.7高地,而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上甘嶺。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上甘嶺

範弗裡特認為這裡將是美軍在金化戰場上,實現局勢反轉的咽喉要地。

上甘嶺這時候被我軍佔據著,聯合國軍想要多方面向北發動攻勢,就必得經過這個地方。

從遠方迂迴的話,一來這附近的地形不太允許,二來一旦作戰不順利會被我軍斷了退路

範弗裡認為,只要能把我志願軍趕出這塊地方,那麼聯合國軍就可以多方並進,把我軍逼退到1250碼以外的另一個防守陣地,這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打開聯合國軍在金化戰場上的局面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上甘嶺陣地戰區衛星圖

不得不說,範弗裡特的眼光很獨到。而此時金化方面的聯合國軍後勤倉庫中,彈藥、炮火這些消耗性武器的基數足夠支撐起這場小戰役,及其後的大範圍分散攻勢。

至於兵力方面,聯合國軍的兵力也足夠,所以“攤牌行動”在可行性方面,確實毋庸置疑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聯合國軍”第三任總司令馬克·韋恩·克拉克

克拉克在收到範弗裡特的信件後,仔細研究了範弗裡特計劃的內容,看到信件中列出的數據:16個炮兵營、280門大炮、200多架戰鬥機和轟炸機等。

克拉克覺得,在如此的重火力下,聯合國軍應該只需要付出極少的兵力損失,便可以完成這個計劃,於是便批准了。

然而,計劃終究趕不上變化,何況是遇到了我志願軍。那個極少的兵力損失後來從極小變成了極大,狙擊兵嶺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絞肉場,我軍面對敵人的炮火誓死不退,哪怕陷入了敵軍的圍困封鎖之中,後勤保障無法跟進,可依舊沒有退卻一步。

範弗裡特最後只得感嘆志願軍戰士的堅韌頑強,真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硝煙瀰漫的537.7北山陣地

事實上,現代戰爭打的就是後勤保障,打的就是綜合國力,打的是戰場之外的東西

眾所周知,美軍的強大,其中有一大半都是超一流的武器裝備所賦予的。另外美國又是世界大國,其他國家與其交戰,莫名其妙就會覺得位於劣勢,不敢放開手腳,畢竟美國的核武威力在日本的廣島與長崎早有明證。

上文說了,範弗裡特給克拉克的信中,說了聯軍有280多門大炮與200多架次的戰機,而這些“大殺器”在上甘嶺戰役開始的第一天,就幾乎全部投入了使用

空中轟炸先不說,先說地面上的,280多門大炮,按當時美軍的大炮質量以及炮兵素質,一門大炮每天平均射出1000發炮彈是不成問題的,那麼一天下來最少就是28萬發炮彈。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美軍炮彈堆積如山

28萬發炮彈是怎樣一個概念呢?

以當時美軍裝備最多的105毫米榴彈炮來講,一發炮彈重量為15公斤,就是我們常買的10斤裝大米三袋那麼重,然而它的口徑卻只有半個多一點的手掌那麼大,正所謂“濃縮就是精華”,而精華爆發開就是威力

這還只是一顆炮彈,而這樣的炮彈足足有28萬多顆,總重量共為4200多噸。

以現在的裝載量最多的17.5米重型卡車來說,載重為35噸,需要120輛這樣的重卡才能裝載得下。這還只是按照美軍最多配備的105毫米口徑榴彈炮來說的,實際上很多都超過了這個口徑,有不少都是200多毫米口徑的。

那麼這個總重量,怕是得翻一倍。不得不說,大概只有以美國為主的聯合國軍,才能發動起這麼牛逼的後勤保障。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1952年,美國和韓國軍官在研究地圖

在“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一天發射28萬發炮彈,不說給志願軍陣地上造成的近乎毀滅性打擊,就是己方剩下來的彈殼,都能堆起一座大大的山頭。

按理來說,在這麼大的炮火威力下,志願軍只有退卻的份,聯合國軍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價,便能拿下嚥喉重地上甘嶺,進而把戰線全面推進到上甘嶺。

只是,範弗裡特沒有想到的是,我軍早已看出他的謀劃,早就調遣了生力軍到了上甘嶺,並且早早地修築了異常堅固的坑道陣地,並且有一系列的配套戰術。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堅守坑道的志願軍收到祖國人民的慰問信

美軍依託後勤力量可以形成炮火優勢,我軍卻總能因地制宜形成地利優勢。在朝鮮戰場上,我志願軍經過不斷的摸索,把原來在抗日戰爭中形成的地道戰術加以改良,逐漸形成了專門應對聯合國軍炮火的坑道反擊戰術。

坑道是志願軍廣大官兵在朝鮮戰場的天才創造,它的功能不僅僅是防禦敵軍的炮火,更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了志願軍官兵們的生活場所,而且在生活功能上的完備,真是令人咂舌不已。

秦基偉是當時駐紮在上甘嶺的志願軍15軍軍長,他後來回憶道:“15軍在上甘嶺修築的坑道陣地,光是坑道的頂就超過了30米厚,美軍再猛烈的炮火落下來都和撓癢癢沒啥區別,只是會震得慌。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秦基偉上將

我軍戰士在坑道里,所有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這裡面不僅修築有彈藥庫以及各種保障性倉庫,日常存儲有3-9個基數的各種槍支的子彈,以及迫擊炮彈等。

除了用作軍用設施外,還建有專門的廁所、炊事房、水池等,能夠滿足戰士們休整、生活所用

不得不說志願軍這種強大的坑道防禦設施,才是志願軍能夠抵抗敵軍一天最少28萬多噸炮彈的本錢。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志願軍戰士們在坑道中

頂住了敵軍的炮火攻勢不算,還能儘可能地發動反攻

唐章洪當時是15軍的一個迫擊炮手,他因為坑道的防禦功用,在沒有受到任何傷勢的同時,僅僅一天就回擊了聯合國軍1000多發炮彈,聯合國軍可沒有修坑道,自然遭受到了相當大的創傷。

敵軍以炮火不斷轟擊,我軍在有坑道防備的同時,不斷用炮火進行反擊

坑道是死的,如果我軍不發動武裝反擊,光靠坑道,自然是擋不住敵軍的,任何再完備的軍用設施,都只有結合起優勢的軍隊,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優勢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志願軍戰士在向前線送彈藥

我志願軍無疑是其中翹楚,在陣地中不斷調整力量,對敵軍進行反擊。

因為敵軍的迅猛攻勢,原本留作數天的彈藥儲備,僅僅在第一天就告罄了。這可讓前線的指揮員們,心裡冷不丁地跳了一下,一旦沒有了持續的武裝阻擊,那麼志願軍們是不可能守住陣地的。

後勤保障,還是後勤保障。從敵軍到我軍,成敗的關鍵都在這四個字上。

對這個致命問題,我志願軍領導在當日就深刻的意識到了,連忙把整個戰場的後勤保障先緊著上甘嶺來。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志願軍鋼鐵運輸線

按照關於上甘嶺戰役的相關史料,在1952年10月14日,也就是戰役第一天的時候,15軍後勤總部就在軍長秦基偉的命令下,將主要後勤保障物資連忙運到上甘嶺一線。

志願軍總部也協調總後勤2分部,在原有第9大站保證15軍的前提下,迅速抽調2個大站以及2個兵站醫院的力量,給予15軍儘可能的後勤保障。

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總司令的洪學智,更是親自來到後勤保障部,親自部署上甘嶺的後勤保障工作,在上甘嶺前線聯合國軍打響第一炮的時候,就迅速從後方建起了一條通往志願軍前線陣地的生命運輸線。

15軍軍長秦基偉曾這樣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二分部全力以赴,使我15軍‘兵馬壯、糧草足’”: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洪學智將軍

為什麼說是生命運輸線呢?

因為美軍在對以狙擊山領和597.7高地發動進攻的同時,迅速出動大部兵力對上甘嶺一帶實施了武裝圍困,力求阻斷在短時間內,阻斷志願軍後方對前線的後勤保障支援以及大部兵力支援

我軍要想打通這樣一條運送戰場物資的運輸線,就要不斷地衝破敵人的封鎖,不斷地與敵人戰鬥,還要儘可能保障物資的完好,除靠機智、運氣外,就只有用大量戰士的犧牲來保證了

所以說,這既是上甘嶺志願軍們的救命線,也是後方支前支願軍們的送命線,哪怕“生命線”三個字已經頗為沉重了,可還是無法道出這條運輸線背後的意義與犧牲。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志願軍後勤部隊巧妙地採取多種措施儲運物資

坑道戰術來源自地道戰術,地道戰的硬傷在哪呢?

就是怕被封住了所有出口,最後成為了甕中之鱉。同樣的,坑道戰也怕這個,一旦陷入了封鎖之中,照樣面臨滅頂之災。

範弗裡特當然清楚志願軍坑道戰這個致命弱點,所以在發動對上甘嶺陣地攻勢的同時,就迅速調遣兵力對上甘嶺我軍據守點外圍,形成了層層封鎖

在《李德生回憶錄》有這樣的記載:“敵人動用了大量遠程火炮和飛機,從前沿到我陣地縱深幾十裡,層層火力封鎖,越往前封鎖得越緊密。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上甘嶺戰役示意圖

我軍開始料到了聯合國軍會發動猛烈攻勢,可是沒有料到敵方攻勢會這麼迅猛、這麼徹底,坑道內儘管有彈藥庫,可畢竟存儲有限,僅夠正常情況的幾天消耗。

志願軍在上甘嶺前線的真正後勤大倉庫,實際上距離前線陣地有四五公里遠,而且這段距離都是山路,只能通過人力來進行運輸

臨近冬季的山路本就難行,更何況還要揹著近百斤的炮彈,快速穿越敵人的層層封鎖,最終抵達被敵人炮火轟得到處都是浮土的前沿陣地。

在一邊要防備敵人炮火的同時,一邊小心謹慎地找到坑道入口,才算是完成了一次運輸任務。不得不說,這一趟下來,簡直就是一次穿越生死線啊!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志願軍運輸線

這就造成了這樣一個狀況:前線一個士兵的後勤保障,往往需要兩個士兵的運輸,甚至這兩個士兵還不一定有哪怕一個真正完成了任務。

這條四五公里的山路運輸線,簡直就是一條“自殺線”,只是為了讓前方的戰友們能守住陣地,後方的志願軍戰士們,爭先恐後地擔任起這九死一生的任務

上甘嶺戰役一度發展到了這樣的窘境——因為在運輸線上死了太多志願軍,後勤部隊一時間難以就這方面人員及時補充上,這條補給線甚至一度接近斷裂,前方坑道內的志願軍差點陷入了絕境。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志願軍戰士在向前線運輸物資

在抗美援朝的有關紀實中,一個老兵曾這樣講道:“那時候慘啊,後方的東西運送不上來,敵人的炮火天天在頭頂上響,時不時地還要發動衝擊,我們只得被動迎戰。

當時在坑道里面,有不少醫生、護士看著傷員因為藥品、食物、飲水的缺乏,直接被病死、餓死、渴死,讓人心裡特別不是滋味。

後來吧,很多戰士一旦受了重傷,就在自己身上捆上幾個手榴彈,朝著敵人的坦克或者地堡,甚至於士兵集中的地方,直接就衝了下去,和敵人同歸於盡,不給戰友添麻煩,這就是當年的志願軍戰士們啊!

通過這條被敵軍層層封鎖的運輸線,難度太大、傷亡率太高,所以進行運輸的志願軍們,除了開始封鎖還不太完美的時候,來回了幾次。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醫護兵在為戰士包紮

到後來,幾乎上去的負責後勤運輸的士兵都直接補充到了前線,因為前線的傷亡也特別大,急需生力軍。

如此之高的傷亡率,讓15軍的軍長秦基偉給當時定下了這樣一個標準——“誰能送進坑道一筐蘋果,就給誰立二等功!

聽起來特別匪夷所思,對吧?畢竟這可是二等功,這在今天需要做出多大的成績才可以獲得啊,而當時只需要運送一些東西跑跑路。

然而仔細瞭解後就會發現,運輸東西的志願軍大多都死在了這條路上,哪怕能活下來到前線的士兵,可哪一個身上沒有幾道新傷?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電影《上甘嶺》劇照

如此,所謂的“一筐蘋果”換二等功,真的不過分,甚至於說是大為虧欠。

在電影《上甘嶺》中,就真實地記錄了“一個蘋果”的故事。

當時有一個運輸員叫劉明生,在揹著沉重的保障物資爬山,為了躲避敵人的炮火,躲到了一個彈坑裡。等炮火過去,他準備繼續前進時,在彈坑裡發現了一個蘋果,就撿起來一路帶著,最終幸運地抵達了597.7高地的坑道,成功完成了運輸任務。

劉明生在交接完後,才想起來了那個蘋果,然後把這個蘋果送給了135團7連連長張計法。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志願軍戰士們冒著敵人的炮火向537.7高地北山之敵進行反擊

張計法不捨得吃,轉送給了身邊嘴唇乾裂的步話員,步話員又轉給了更需要這個蘋果的重傷員,這個重傷員覺得連長張計法身上有傷還要繼續指揮,又送回給了連長。

連長張計法眼眶溼潤地看著他的部下們、他的戰友們,帶頭輕輕地咬了一小點,那滋味真的是沁到骨子裡的甘甜,他永遠也無法忘掉。

然後就是不斷往下傳,一個蘋果被每一個戰士嘗一下,大家都那樣小心翼翼地接過,用最虔誠的姿態去舔咬一下,珍而重之地交給下一個人。就這樣,一個蘋果,在整個連隊的坑道里整整傳遞了兩圈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電影《上甘嶺》劇照

一個壞蘋果砸中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被發現,開創了物理科學的新紀元一個好蘋果被劉明生帶到了陣地坑道內,135團7連人人得享甘甜滋味,當時瀕臨絕境的7連志願軍們,重新有了堅持下去的底氣

這個蘋果的故事聽來讓人感動,可是在感動的同時,不禁聯想到當年上甘嶺坑道內的志願軍,他們的實際境況是多麼的窘迫艱難。

在我軍退守坑道後,當年抗日戰爭日期在地道戰中我方對付日軍的那一套反過來被聯合國用了一遍——諸如用炸藥直接把出入口炸塌、用火焰噴射器燒燬坑道、用硫磺島燻、直接投擲毒氣炸彈……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志願軍模範衛生員、特等功臣陳振安,將石縫裡流出來的水一滴滴接下來給傷員喝

坑道里的志願軍們被聯合國軍使勁折騰,坑道外的運輸員們被聯合國軍在路上圍追堵截,裡外無法照應,坑道外的士兵九死一生,坑道里的士兵連飲水都成了問題。

無奈之下,只要含水的東西,諸如牙膏、尿液等,都儘可能地去利用起來。在他們心裡,只要可以活下來,一切都還有機會。

這就是那場被人們經久傳揚的上甘嶺血戰,黃繼光、孫佔元、易才學等一大批英雄人物,就是在這一戰中拋卻性命,只為不讓敵人前進一步,只為陣地可以多堅守一刻,只為心中對祖國最真摯的愛

15軍上甘嶺一戰成名,軍長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圖|黃繼光捨身堵槍眼

有這樣一首軍歌《寫封信給黃繼光》是這樣唱的:

“寫封信給黃繼光,問問他那一刻怎麼想。我想他一定會告訴我,這才是男人的胸膛,擋得住風雷雨雪霜,擋得住烈火與刀槍。當他站立時山河蒼茫,當他倒下時百花綻放。過去的故事沒人再講,好像這一切都被遺忘,可當我凝望那尊雕像,壯烈激盪著我的心房。”

黃繼光以胸膛擋住了敵人的炮火,他自己卻倒下了。因為他的倒下,志願軍們有了更好的機會打擊敵人,就這樣,不斷地擴大我方勝利勢頭,最後終於贏了!

其實,過去的歷史與故事,我們並不曾遺忘,會時常想起、講起和聽起,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眾多黃繼光們,我們會一直銘記他們為祖國的忠誠與奉獻,並也將追隨著他們的腳步,繼續為我中華復興而忠誠奉獻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