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的肿瘤治疗 多家医院业务量降两三成

新冠疫情下的肿瘤治疗 多家医院业务量降两三成
新冠疫情下的肿瘤治疗 多家医院业务量降两三成
新冠疫情下的肿瘤治疗 多家医院业务量降两三成

新冠肺炎会致人死亡,恶性肿瘤同样危及生命。根据最新一期的国家肿瘤年报显示,随着老龄化、城镇化的趋势明显,我国每年新增的恶性肿瘤患者数已在400万左右。当传统的肿瘤治疗因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时,这一部分日渐庞大的患病人群何去何从?

2020年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南都聚焦新冠疫情下的肿瘤治疗。通过对广州各大综合医院、肿瘤专科医院的走访,了解医疗机构防控升级背景下的肿瘤救治现状。通过梳理发现,今年2-3月,广州多家综合医院肿瘤科的门诊、住院率下降了20%-30%,目前均在逐步恢复中。

“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这被耽误的两个月时间,就会导致肿瘤的进展加快。但如果有人直到出现危急症状才来就医的话,风险过大。”胃肠外科专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杨景哥表示,各家医院对院感防控采取了严格措施,肿瘤患者需平衡好防新冠疫情与及时治疗之间的关系。

数据

多家医院肿瘤科业务量下降20%-30%

据南都记者综合各家医院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病区里一共有90张床位,从正月十五之后使用率在80%-90%之间,往年病床使用率甚至会超过100%。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今年2月病床使用率为27.84%,去年同期为69.31%;今年3月恢复到82.71%,去年同期为111.97%。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统计,往年同期一个治疗小组的胃癌、肠癌手术量会超过40台,今年则下降到了20台。一般年后的2、3月是就医高峰月份,今年类似的高峰并没有出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业务量2、3月份同比下降约10%,4月基本恢复正常。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病人数量较之往年同期减少了一两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肿瘤二区主要以肿瘤中晚期病人为主,疫情期间使用率估计降了30%。

检查端萎缩 可能错过早期发现机会

对于疫情的影响,胃肠外科专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杨景哥有着直观的感受。胃肠镜检查是胃肠肿瘤筛查的最可靠和权威的手段,可这一类检查是侵入式的检查,患者担心可能带来的新冠肺炎交叉感染风险,医院也从防院感的角度减少了不必要的胃肠镜检查。“平常每天100多台胃肠镜检查,到了疫情前期,萎缩到了10来例。直到4月中旬,也就恢复到30来例。

以前的胃肠道癌症患者,肯定是来源于消化内镜室。可因为疫情的影响,消化内镜检查大量减少,从急诊途径收治的胃肠肿瘤患者多起来了。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这意味着这些患者错过了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恶性肿瘤的最佳时间节点。”

疫情期间,为了排查新冠肺炎,患者必须查核酸、血常规和CT影像排查肺部,全部入院流程往往一天难以完成,也成为影响患者就医的因素。“防控疫情是肯定需要的,新冠肺炎是可以导致死亡的。关键是患者也要有足够的健康素养和防癌知识,恶性肿瘤也会导致死亡,需要平衡。”

案例

乳腺癌手术遇到暂停择期的规定 最终顺利完成

今年55岁的罗女士是一名局部晚期的乳腺癌患者。走进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张绪慧主任的病房时,乳腺局部肿块较大并有腋窝淋巴结的转移。

她在广州接受系统的救治时,正值新冠疫情在全国范围快速发展的阶段。“疫情期间,医院防范医院感染的压力是特别巨大的,从国家、省再到广州市、区的防院感的相关红头文件多达120多份。”张绪慧主任告诉南都记者,可恶性肿瘤的诊疗也刻不容缓,“新冠肺炎会死人,恶性肿瘤也危及生命”。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省二院肿瘤科的专家们给罗女士制定了详尽的救治方案——术前行新辅助“化疗+靶向”治疗,先期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将肿瘤缩小,随后通过外科手段予以根治。

“这是目前不少中晚期,尤其是肿瘤体较大的中晚期癌症治疗方案。通过选择化疗药物和放疗方案,患者的肿瘤体是在不断缩小的。”这本是一个积极的治疗信号,可临门一脚时,既定的救治策略差点被终止——医院所有的非急诊手术都停止了,也包括罗女士的乳腺癌根治术。因为肿瘤治疗的特殊性,广东的许多医院将肿瘤放在了不能受疫情干扰的急诊、急症范畴。可具体到需要外科手段切除时,还是受到疫情防控需要和临床供血等诸多因素的干扰。

“好不容易被有效的新辅助治疗缩小的肿瘤体,不及时切除的话可能错过最佳的手术时机,而且可能对原定方案耐药。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肿瘤科的医生们协调了一圈,根治手术终于如期进行。“挺成功的,病灶得到了彻底的消除,可以预期的治疗效果挺好的。”

壮年查出肝癌 医院顶着风险摘除肿瘤

3月中旬,35岁的张先生感到上腹疼痛,到深圳一间医院做了B超和CT检查,查出肝脏有个肿瘤。其妻子是全职太太,家中有两个小孩,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必须得及时治疗。张先生经人推荐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求医。

该院肝胆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吴印兵介绍,疫情期间接到这个病例,首先是要做好防控,为了保证患者安全,详细做了流行病史问诊,核酸检测及胸部CT扫描,临床诊断为肝脏肿瘤恶性,以医院院长崔书中为首的医疗组经过反复讨论,建议张先生及时进行手术。

疫情期间做手术安全吗?张先生犹豫了,“只是长了个东西,现在也不是特别难受”。他担心,肿瘤病人做完手术抵抗力低,万一感染新冠肺炎,这个代价也很大,另一方面,张先生了解到疫情期用血紧张,担心医院血量是否充足。

“如果是良性肿瘤,我们完全会让他等疫情过后再做手术,但恶性肿瘤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手术,随着时间延长随时可能会扩散,错过最佳的手术时机,会直接威胁到生命。”吴印兵说,现在做手术是肝癌的根治性手术,耽误下去错过了手术最佳时机,就只能做姑息性治疗,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存时间。

为此,医疗组耐心做起张先生思想工作,为他分享了成功治愈的典型案例,同时治疗组定方案时通过多重“保险”确保患者安全。针对张先生担忧的感染问题,院方为患者提供手术前两次核酸检测+胸部CT扫描,加上在医院前后的检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近两周,相当于等待隔离观察期;对于疫情期间手术用血紧张的问题,治疗组决定通过微创的方式,腹腔镜下做肝癌切除,通过微创手术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病人的风险。

手术很顺利,张先生目前康复得很好。

撑到肠道完全梗阻才就医

疫情期间,也有因为担心就医风险而错过了就医时机的患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杨景哥在前不久,收治了一名大肠癌严重梗阻的老年病患。“老人排便不畅已经有一段时间了,1月份就出现了症状,本来计划着过了年就来看病的”,可疫情来了,老人和家属都开始担心就医的风险了,认为是普通的便秘,于是在家药物保守治疗。

一直拖延到了4月初,出现严重的腹痛、腹胀,不能排气、排便了。到急诊检查出不明原因的肠梗阻。转诊到胃肠外科后确诊乙状结肠癌,肿块已经有拳头大小,侵犯了腹壁、淋巴结、肝脏。预后不会太好,治疗手段也受到了局限,放化疗、昂贵的靶向治疗都得用上。

“不能说因为耽搁了3个月,就使得癌症从早期进展到了晚期。但肠癌是会梗阻的,发展成了不完全梗阻或完全梗阻,是高风险、高致命性的。”杨景哥表示,当排便习惯改变,加上出现急腹症症状时,患者、家属是需要高度警惕肠癌的。

杨景哥所在的治疗组还同样收治了一名急诊入院的呕血患者。从年前就开始上腹隐痛,因为疫情风险不愿看病。直到最近一次呕血多达500毫升才急诊入院。检查后发现,已是胃癌T4期,癌性溃疡出血,血色素降低到了正常值的一半以下。医生对其进行紧急治疗干预,止住了出血,但胃癌的根治效果会大打折扣。

疫情期间,入院即排查CT也有其好的一面,比如能够意外地发现不少早期肺癌。“两个多月来,病区中原本计划做胃肠外科、甲状腺外科手术的患者,就因为CT排查,发现了两例早期肺癌。”杨景哥表示,肺癌同样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早期筛查出来是治疗关键。

白血病、淋巴瘤等肿瘤 尤其拖不得

肿瘤防治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常务副院长罗荣城表示,绝大多数的恶性肿瘤患者,并不会因为这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导致病情快速发展,直接影响肿瘤的分期,可对于白血病、淋巴瘤、一部分非小细胞肺癌而言,耽搁这么长时间是非常致命的。

“尤其是肿瘤增殖指标KI67非常高的恶性肿瘤患者,是特别需要注意的。这一指标系数高,代表着肿瘤细胞在快速增殖。1变2,2变4,4变16,呈几何倍速地快速增长。原央视著名主持人罗金,就是因为罹患这一指标畸高的淋巴瘤,最后宣告不治。病情进展会非常快。”

措施

疫情高峰期 规定一人一间病房

如何在疫情期间尽量为肿瘤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广州多家肿瘤医院和肿瘤科室制定出系统管理流程。

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崔书中介绍,从2月开始,该院有步骤分批次对全部在院以及新入院的病人进行新冠肺炎咽拭子核酸检测工作,每天及时公布咽拭子核酸检测的结果。

为了保障患者手术安全,2月14日起,每日仅安排首台手术。手术患者在完善手术常规检查同时,需完成术前胸部CT平扫以及2次咽拭子核酸检测(间隔1日)项目,主管医生排除新冠可能,方可预约手术。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2月20日起,每间手术室每天手术增加至2台,下午2点后接台手术不予安排,手术室按照院感相关要求做好手术室消毒工作。4月1日起,时间相应延长,每间手术室下午5:00后接台手术不予安排。

医院还根据疫情控制情况对医院临床科室开放床位实施不同的管控措施。2月9日起,按照“一房一患者”的要求,每间病房最多收治一名患者。根据疫情的变化,2月21日、24日、3月9日分别调整科室开放床位数量。崔书中表示,为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目前该院所有临床科室床位建议相邻床位不收治患者,同时要求每个病区需留一间病房作为隔离病房。

保障头颈部放疗 口腔科开“绿色通道”

此轮新冠肺炎疫情,因为涉及到传染风险,口腔科是最先停诊的科室之一,但一些癌症患者的治疗却离不开口腔科的配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张绪慧介绍,广东地区高发的鼻咽癌和头颈部的肿瘤的患者放疗前,口腔科的辅助必不可少,一旦停诊,这些患者该怎么办?

经过医院的综合协调,在疫情最高峰的时段,省二院虽然是新冠肺炎的定点收治医院,可头颈部肿瘤患者的放疗没有被耽误。“第一周和牙科专家协调好,送了10多位等待放疗的患者前去进行口腔处理。口腔科医生们穿着严密的防护服给他们逐一进行了操作。之后有了新的肿瘤病人,双方的协调机制都能顺畅解决。”

科室分设红黄绿区 严控风险

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张海波所在的科室,共有45张床位,从2月正式复工开始到3月底,两个月总共收治526个病人。成为全院收治病人最多的科室。“从数据就可以看出来,肿瘤病人对于回医院住院看病的需求还是很强烈的。”

复工的第一天,张海波和同事拟定了一封致患者的告知书。科室设立了一个流行病学的调查表,供前来看病的患者填写。除了反复再版的病人告知书,张海波和同事还对整个科室病房做了一次“分区”。

从电梯来到肿瘤科室楼层的大厅后,首先会进入“红区”。“这是等待区,也是风险最大的区域,必须先在这个位置做好病人筛查。”其次进入“黄区”,还需要进行几道登记筛查的工作。只有确认无误的患者,可以顺利进入病房。“我们的办公室是‘绿区’,也是风险较低的区域。”

“比起平时,我们更多的压力来自于救治病人之外的防控工作。比如气管镜、胃肠镜的检查,确实是高风险,但我们也没有停过。”检查照做,病房照开,复工之后的肿瘤科室依旧是“满负荷”运作。

技术

利用互联网开展云端诊疗

新冠疫情期间,广州市乃至全国的互联网医院迎了一波快速发展期。

南都记者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这家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广东最大的肿瘤治疗机构了解的信息显示,利用云端、互联网开展肿瘤诊疗,成了疫情期间抗癌的主要手段。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该中心在线日均看诊559人次,超过2.5万癌症患者的问题通过互联网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而在疫情高峰时段,中山肿瘤还通过线上开药、邮寄取药的患者共690人次。患者足不出户就能用上放心药,避免了因复诊或取药要出门跨市、跨省跑医院的不便。

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张海波前期参与过网上义诊,他也有所感触:“有了这次经验,我觉得在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的情况下,互联网医疗会帮上大忙。”在张海波看来,对于肿瘤患者而言,不同治疗阶段需要采取不同诊疗措施。“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千里迢迢跑医院,有些阶段的病人,可能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按照医生的指导意见完成相应的诊疗。”

“我很期待这种在线的形式。尤其是受到5G技术的加持,也许会给就医看病释放更大的空间。”张海波觉得,这次疫情或将极大推动互联网就医的发展。

线上公益讲座 覆盖心理辅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肿瘤科室,超过一半是外地病人。“肿瘤病人免疫力差,长期奔波很不现实。”该院副院长林丽珠表示,她和科室同事针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做好分类:比如有的在化疗期间,有的怀疑是肿瘤,希望确切诊断,也还是要在医院治疗,对于没法来医院看病的,就给病人开好药方,建议暂时在当地购药。

为了帮助居家治疗的肿瘤病人,林丽珠和同事近期在策划各类肿瘤主题的在线公益讲座。“包括中药在整个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如何合理使用中西医的手段方法,对一些副反应如何处理,以及病人的饮食调理、心理调理等,都会涉及。”针对疫情期间肿瘤病人出现的焦虑心理,林丽珠联合了其他医院的心理科的医生,一起参与线上的心理讲座,为肿瘤患者提供线上帮助。

专题策划、统筹:南都记者 王道斌 李文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李春花 董晓妍 李文 通讯员 余广彪 张灿城 高龙 陈云芬 宋莉萍 张秋霞 高三德 王悦欣 阚文婧 魏星 朱钦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