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重大變化:西周——兩千年禮樂文明的源頭

在大格局的歷史之下,中國文化發生了重大變化,由遠古以來的那種巫風、巫覡的文化,變成禮樂文明。這對中國文化來說,是從遠古走向上古,也就是走向西周文明最大的一個變化。也可以說禮樂文明奠定了我們後來中國文化的基礎,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核。雖然西周過去了那麼多年,可是禮樂文化的這種精神經過儒家的提升、整理、總結,一直延續到我們後來的歷史當中來。

中國文化的重大變化:西周——兩千年禮樂文明的源頭

一、禮樂文明的文化現象  

我們先不說禮樂文明的實質是什麼,我們就說禮樂文明的一些文化現象。比方說,到了西周時期,對這些文明做一種文字的總結,就出現了所謂"五經"。我們說商代有甲骨文,商代有很發達的青銅器製造,但是五經裡邊《周易》的寫定時間不是在商代,儘管它包括了一些商代的歷史;《尚書》它的寫定也不是在商代,儘管《尚書》裡邊包括《商書》這部分;《詩經》雖然也包括《商頌》幾篇作品,但是這幾篇作品我們從它的文字表現形式,一些用詞、用語,還有一些語法以及作品的風格來看,它實際上是西周時期寫定的。  

你看《詩》《書》《周禮》中記載的古老的典禮,一定包含在《儀禮》這書裡面,但是禮的最本質的特徵是新形態的。這個應該是和殷商文化與西周文化的融合有關的。後來隨著禮壞樂崩,儒家非常在意這個禮儀,就開始記錄這些禮怎麼做,第一步怎麼做,第二步怎麼做,這是禮儀在當時的一些行為儀注。就像我們結婚似的,第一步、第二步怎麼做。我們通過觀察周禮,能看到一些周文化的特徵。

中國文化的重大變化:西周——兩千年禮樂文明的源頭

但是就像我們前面說的,文化是融合的結果。《詩》《書》《禮》《易》《春秋》中的《春秋》,出現時間更晚,但它在文化上依然是從周的。孔子說過"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雖然是一個殷商遺民(他是宋國的後裔),但是他認為在文化上自己選擇的是周文化,是從周的。

夏朝的文獻我們見不到,殷商我們勉強能見到一些甲骨文,一些占卜的文字。文獻的寫定是在西周,這是一種文明成熟的標誌。就像一個人,剛生下來的時候,雖然已經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但還什麼也不知道;然後慢慢長大,終於上小學了,一開始有點昏天黑地;但是到了二三年級突然開始用日記本寫自己的生活了,開始用文字來反觀自己了,這代表了一種生命的成熟。  

禮樂文明就這樣誕生了。而這些文獻跟禮樂文明存在著很重要的關係。我們來看《詩經》,實際上《雅》《頌》的詩篇記錄的就是禮樂文明歌唱的那一部分。《禮》剛才我們說過,儀禮,就是禮怎麼進行。這合起來就是"禮樂",而禮樂最本質的特徵是珍惜生命。

中國文化的重大變化:西周——兩千年禮樂文明的源頭

二、獻祭文化 

殷商人蓋殷墟,蓋乙二十組宗廟群。為了什麼?為了給這個宗廟群祈福,防止鬼魂的騷擾,就從奠基開始,在四個角上埋小孩子,一個角上埋一個,把他放在那個杵的下邊。然後到安門了,要殺人。然後落成了、上樑了,還要殺人。所以一個乙二十組這種大型宮殿遺址,蓋完了以後,在它周圍發現了641具屍體。  

也就是說有這麼多人為了一座宮殿而死於非命,多麼漠視人命啊!這是殷商作為一種巫術文化,即鬼魅纏身的一種狀況。到了周代,我們就再也看不到這樣大規模地使用人來殉葬的現象了。《詩經》裡面有一首詩也是講蓋房子的,我們做個比較,就能看出文明的進步。注意,我們剛才說過,周代房子的遺址附近,並沒有像殷商似的,動不動就發現許多人為獻祭而死。在這樣一種情形下,不再殺人了,那麼他們用什麼來為房子祈福呢?用詩篇。所以就有一首詩叫《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幹"就是"澗溪",古人講究風水,喜歡將房子蓋在水邊。"秩秩"就是清澈的溪澗水,然後南望悠悠的終南山。"南山",在西周的詩篇裡邊就是指終南山。所以一副光景就浮現出來了,這是一副審美的光景,近處是清澈的流水,遠處是悠悠的南山。"悠悠南山"這個"悠"字,讓我們聯想到陶淵明說的"悠然見南山",這兩字是非常有意趣的。這個大山,在近處望時才是綠色的,遠望就是遠山如黛,黛是一種顏色,就形容遠山的這種漂亮。說房子"如竹苞矣",根連根,實際上就是指叢生;"如松茂矣",像松柏一樣茂盛;說"兄及弟矣"就是兄和弟們住在這裡;"式相好矣,無相猶矣",但願兄弟們住在這兒,永遠相好,不要相互算計。

這就體現了進步,是一種內在文明的提高。為房子祈福,用優美的詩篇去祝福它,祝福生活在這裡人的幸福。這首詩應該是周宣王時期房子落成典禮時所作,周人不再用人命為房子祈福了,而是改用了詩篇,這就是進步,這就是文明。我們說衡量一個社會進步程度的是人們的內心世界,我們看到這是在國家層面出現的一種進步。

中國文化的重大變化:西周——兩千年禮樂文明的源頭

三、禮樂文明是什麼

  

禮樂文明是什麼?就是敲敲鑼、打打鼓、唱唱歌,然後送送禮嗎?孔子說過"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它的內在是一種珍惜生命、關愛生命。實際上週人用寬廣的心胸對待天下人的基礎,是把別人都當成人,不要動不動就把人腦袋砍下來,給自己的祖宗獻祭,這是矇昧的,是鬼魅纏身的。  

你再看看周人祭祖。我們知道祭祀是最容易跟宗教迷信連在一起的,可是你看詩篇能發現,他們主要祭的是一種文德,而文德的體現就在周文王身上。實際上給武王獻祭的詩就很少。我們知道武王是真正的爭奪權力的人,可是祭祀他的詩篇就遠不如周文王多。為什麼?因為周文王講文德。周文王當時沒得天下,"三分天下有其二",就是走聯合之路,治國安邦用的是和諧之策,所以他能收住人心。除了讚美文王,還讚美誰?讚美始祖后稷。這當然有周人自己的考慮了,堯舜時期遭了大洪水,說他們的始祖為天下人提供糧食,負責為天下人種地,他做農官,積了德。儘管只是一種修辭,甚至可能有點虛偽,或者造假,但實際上它不是在強調暴力,不是在強調廝殺。它強調什麼?強調公德。周文王也是強調他有德行,叫文王之德。

中國文化的重大變化:西周——兩千年禮樂文明的源頭

文王之德,包括很多方面,《詩經》裡有一首詩叫《大雅·思齊》,"齊"就是莊重的意思,"思"是語詞。講的是誰?講的是文王的母親和文王的夫人。讚美一個王,讚美他什麼?讚美他的家庭。實際上這裡邊含著中國文化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重視家庭。什麼叫有德呀?好夫人,好母親,造就好兒子——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邏輯。實際上這是人和社會關係的一種演繹,突出的是大家是一體化的這樣一個特徵。所以禮樂文明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

四、新的民族和中國文化  

隨著禮樂文明誕生,經典著作也產生了。什麼是一個民族?它得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對生活的理解、共同的價值取向。通過經典的傳播,造就了一批擁有共同價值觀的人,然後民族才被塑造起來。  

什麼叫中國人?從漢代開始,這五部經典就被設為國家考試科目,作為選拔官員的依據。之後就是獨尊儒術,世世代代的中國人讀這些書,闡釋這些書,一直到近代。所以這些經典是一個民族的共同想象。中國文化從商跨入周,對未來有重大影響的成果,就是禮樂文明的誕生。當然周代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還有許多其他方面,所以這個變化是非常大的。這個變局,王國維老先生對其的評價是"殷周之變是歷史未有之"。王國維老先生寫過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就是《殷周制度論》,說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麼劇烈的變革,這之後歷史變革的劇烈程度也不如它大。

中國文化的重大變化:西周——兩千年禮樂文明的源頭

結語:  

現在的我們一說到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就覺得這好像是一個保守的制度,但是在那個時代,它是起了積極作用的,它是順勢而為。總而言之,周文化的胸懷是寬廣的,是包容天下的。它是尚柔化力量的,也是尚德行力量的,這些就是禮樂文明的基本品質。

參考文獻:

《尚書》

《周易》

《詩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