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正劇回潮,虛構和戲說不能混為一談

“頌仁心盛治,啟大宋風華。”改編自米蘭Lady小說《孤城閉》的《清平樂》,講述了北宋宋仁宗趙楨從少年登基逐漸把控朝政,到殫精竭慮愛民治國,開啟“仁宗盛世”的故事。


趙楨在位期間,經歷了第一次“宋夏戰爭”、“重熙增幣”,開展“慶曆新政”,整頓吏治,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不過此次改革卻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拉開了序幕。目前,《清平樂》中已經展現了以晏殊、范仲淹、韓琦等為代表的慶曆新政大臣,與以呂夷簡為首的老派權臣之間的針鋒相對。


雖為小說改編,但《清平樂》中大量的情節來自於正史,包括對宋朝官制、禮儀、風俗的嚴謹展現,都奠定了該劇歷史正劇的定位。


歷史正劇回潮,虛構和戲說不能混為一談

古裝正劇屬於重大歷史題材,但縱觀國產古裝劇的發展歷程,2010年以後便鮮少有歷史正劇登上熒屏。製作水準要求高、投資量大、創作難度大、審查風險等等,使得製作方望而卻步,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古裝偶像劇霸屏。

不過近兩年,歷史劇迎來政策紅利,去年10月,廣電公佈《關於報送第三批2018—2022年重點電視劇選題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聚焦四個方面進行策劃、申報,其中第四個便是聚焦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電視劇選題。

近期備受關注的待播劇集中,亦不乏重大歷史題材。李少紅的《大宋宮詞》以“鹹平之治”與“仁宗盛治”為歷史背景,講述了從公元985年到公元1033年間,北宋真宗時代,名臣、宗族及周邊國家之間邦交,相互依存,相互牽制的故事。張魯一、段奕宏主演的《大秦帝國之天下》講述秦始皇從出生到一統六國約40餘年的戰國風雲故事。馮紹峰、陳寶國主演《山河月明》講述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的一生。因各種原因遲遲未播的,講述唐太宗李世民從少年建功立業,到建立貞觀之治的《天下長安》也或將重見天日。

歷史正劇回潮,虛構和戲說不能混為一談

▲由左至右,歷史朝代背景依次為:秦、唐、宋、明


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始終要以歷史真實為基礎,而如何把握“真實”與“劇作”之間的關係,是創作者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1

虛構的故事,能夠照亮歷史,也能照亮現實生活,使我們對歷史和現實認識更深刻。因為它符合歷史本質的真實和民族文化的真實。關鍵是創作者怎麼認識歷史,歷史在創作者面前往往是一堵牆,創作者要做的是“面壁破壁”,破壁後才能展現歷史背後的歷史。

——著名劇作家、小說作家劉和平的代表作《雍正王朝》(豆瓣9.1)、《大明王朝1566》(豆瓣9.7)是公認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劇作品。他認為每個歷史階段都是合理的存在,也不會否定任何一段歷史。


歷史正劇回潮,虛構和戲說不能混為一談


2

藝術作品的主題需要別出心裁、精心提煉,一定要秉承高標準、嚴要求。藝術創作者的責任是思想者,而不是政治家,各領域的創作者都在作品中要提出問題,而不是意圖回答某些問題,所以《恰同學少年》的主題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走向共和》的主題是“找出路”。

人物陌生化分為熟悉人物陌生化和虛擬人物陌生化。前者需要大量閱讀相關資料,從中提煉和挑選大眾陌生的情節,塑造“陌生”的熟悉人物,後者則需要採用排除法,即排列出所有可能是其性格特徵的關鍵詞,在創作過程中再一一排除。

——國家一級編劇盛和煜憑藉《走向共和》(豆瓣9.7)一戰成名,他曾在分享《走向共和》、《恰同學少年》等作品的創作經驗時這樣說。他還強調:“一切記錄都是為了打破而存在的。”


3

歷史本身是非常迷人的,因為很多東西是缺失的,我們不在場,就有無數種可能性,我們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進入,從時間的角度、人性的角度,看到完全不同的東西。我不太會拍當下的故事,我們今天有很多東西是缺失的, 我內心希望通過歷史把這些缺失找回來。

——在導演張黎看來(《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正劇是電視大環境裡不能缺少的。


4

小說距離一部歷史劇所要表達的主旨,已經有很大的距離了,所以編劇重新梳理提綱,創作劇本,從尊重小說、熱愛小說的角度講,電視劇的確是顛覆的,但這種犧牲正是為了堅守住《大秦帝國》歷史正劇的品性。

——《大秦帝國》系列劇被譽為是歷史正劇的代表之作,《大秦帝國之縱橫》(豆瓣9.2)和《大秦帝國之崛起》(豆瓣8.5)的導演丁黑表示雖然兩部作品是小說改編,但製片方只將小說作為素材藍本,而不會有討好小說粉絲的意圖。


歷史正劇回潮,虛構和戲說不能混為一談


5

我們寫歷史,看歷史劇,並不是要向後看,不是要倒退,而是立足於現代,以現代人的視角,去考察、審視歷史,從中汲取經驗和智慧,以更好地面向未來。借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讓專制、愚昧、迷信、奴性等種種醜惡的東西沉渣泛起,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毛佩琦在談論歷史劇“史”與“劇”的分寸把握時如是說。


6

藝術創作需要虛構,沒聽說把史料捏到一塊就是劇本的,如果是這樣那還要作家幹什麼?把史料捏捏,一看人物的話都是從史料上面抄下來的,都沒有錯,不是個性化語言,那是藝術嗎?但要注意一點,這種藝術虛構一定要源於史實和生活的基礎,要不然就是胡編亂造。

——導演、編劇、製片人翟俊傑一直深耕於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他強調“藝術創作就算是真實的歷史片也是需要創作的”。


7

必須從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出發,深刻地認識和理解這一事件的偉大意義,準確地捕捉題材的內涵,全面地總結它的歷史價值;必須具有宏闊的歷史視野和思想高度,客觀真實地展現歷史風貌和歷史畫卷,用典型化的手法、生動傳神地表現這一歷史事件;必須形成鮮明的立場和堅定的信念,防止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

——編劇趙琪在創作《特赦1959》對劇本創作提出了“三個必須”的要求。


歷史正劇回潮,虛構和戲說不能混為一談


8

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尊重自己的歷史,尊重自己的文化。文學是允許虛構的,虛構是有道德和當時的歷史價值觀蘊含在裡面的。大家要分辨得出來什麼是文學允許的虛構,什麼是歷史不允許的戲說。

——歷史小說《張居正》作者熊召政認為戲說和虛構是兩個概念,不能混為一談。


9

在新時代,我們不僅需要以豐富的想象力還原歷史細節,更需要在歷史觀、歷史意識或者歷史見識方面有更高的開拓。

——北京師範大學文藝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說。


10

當下,歷史題材影視作品並不真正等同於歷史。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虎嘯龍吟》以獨特視角重塑三國故事,該劇製片人張曉東說。


歷史正劇回潮,虛構和戲說不能混為一談

(根據網絡公開報道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