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么也要遗臭万年”的出处

“人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么也要遗臭万年!”,这句霸气的话是东晋枭雄桓温的名言。

“人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么也要遗臭万年”的出处

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

永和三年(347年)二月,桓温兵至青衣(今四川名山北)。李势命将领李福、昝坚率大军赶赴合水,以抵御晋军。汉军诸将欲在江南设伏,昝坚却从江北鸳鸯琦渡江,向犍为(今四川彭山东)开进,结果与晋军异道而行。同年三月,桓温兵至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南),留下参军周楚、孙盛看守辎重,自己亲率步兵直趋成都。李福回军袭击彭模,被孙盛等人击退。而桓温则三战三胜,击败李权等部汉军,进逼至成都城下。

昝坚赶到犍为,未遇晋军,便从沙头津(今四川新津南)渡江还军,却得知晋军已攻至成都城外十里陌,因此不战自溃。李势只得集结所有兵力,在成都城外的笮桥与晋军决战。当时战况惨烈,晋军前锋失利,参军龚护战死,汉军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温的马前。诸将皆惧,意欲退兵,而鼓吏却在这时误击前进鼓。袁乔乘势督促军士奋战,终于反败为胜,大败汉军。桓温趁胜攻入成都,并焚毁小城。李势乘夜逃走,远遁九十里,最终决定投降。桓温接受投降,将李势送往建康。成汉政权至此灭亡。

“人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么也要遗臭万年”的出处

永和五年(349年),北方混乱,晋国征西大将军桓温请命北伐,由此历史上著名的三次北伐来开了序幕。永和十年(354年),桓温接连击败前秦军队,眼看就要攻下长安。可是晋国的粮草跟不上,桓温无奈之下不得不宣布撤军,第一次北伐失败。

两年后,桓温再次北伐,三军将士无不拼命,他自己也是身先士卒,很快便占领了东晋故都洛阳。随即,桓温上书朝廷,请求还都,但是朝廷怕桓温有异心,不愿迁都洛阳,桓温只得率军南撤,放弃了东晋统一全国的良机。

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再次率军北伐,因求功心切,在粮草没有准备充足的情况下领兵攻打前燕,起初的数月晋军攻势强劲,打的燕国毫无还手之力,可是不久,桓温的粮道便被切断,晋军陷入了无粮的困境,第三次北伐就此流产。

经过三次北伐,桓温已成了六十多岁的垂垂老者,领兵再战显然已是力不从心,但是他的野心还在,晚上睡觉时,桓温都不忘抱着枕头叹息:“人啊,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哪怕遗臭万年也值啊!”,他随时都在等待时机,企图“建功立业”。

后来建文帝封桓温为丞相,留在建康辅政,可桓温死活不答应,后来桓温离开了建康,简文帝还是整天坐卧不宁,生怕哪一天被桓温废黜。中书侍郎郗超看出了端倪,就拿性命向简文帝保证,废立皇帝的事情绝不会再发生,郗超是桓温安插在简文帝身边的耳目,有了他的保证,简文帝这才把心放进了肚里。

简文帝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病倒了。看着自己年仅10岁的儿子,简文帝黯然神伤,于是在一天之内接连给桓温发出四道诏书,让他回建康接受遗命。桓温接到诏书后,却迟迟不肯动身,他这是在观望,想看看简文帝的底牌。

简文帝无奈之下,就下了一道遗诏:“桓温可依周公的先例辅政;太子能辅佐则辅佐,不能辅佐就请取而代之!”侍中王坦之看过遗诏,气愤地当着简文帝的面将它撕的粉碎,并说:“江山社稷,是先帝辛辛苦苦创立的,皇上怎么能拱手让与他人。”简文帝听后惭愧,就去掉了“取而代之”的话。

当天,简文帝便死了,太子司马曜即位,是为孝武帝。桓温接到简文帝的死讯后,本来还做着“受禅”做皇帝的美梦,没想到最后连个摄政都没捞到,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带着无限的遗憾死去,最终也没能实现雄霸天下的心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