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麼也要遺臭萬年”的出處

“人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麼也要遺臭萬年!”,這句霸氣的話是東晉梟雄桓溫的名言。

“人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麼也要遺臭萬年”的出處

桓溫是晉明帝的駙馬,因溯江而上滅亡成漢政權而聲名大奮,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戰功累累。後獨攬朝政十餘年,操縱廢立,有意奪取帝位,終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於朝中王謝勢力而未能如願。

永和三年(347年)二月,桓溫兵至青衣(今四川名山北)。李勢命將領李福、昝堅率大軍趕赴合水,以抵禦晉軍。漢軍諸將欲在江南設伏,昝堅卻從江北鴛鴦琦渡江,向犍為(今四川彭山東)開進,結果與晉軍異道而行。同年三月,桓溫兵至彭模(今四川彭山東南),留下參軍周楚、孫盛看守輜重,自己親率步兵直趨成都。李福回軍襲擊彭模,被孫盛等人擊退。而桓溫則三戰三勝,擊敗李權等部漢軍,進逼至成都城下。

昝堅趕到犍為,未遇晉軍,便從沙頭津(今四川新津南)渡江還軍,卻得知晉軍已攻至成都城外十里陌,因此不戰自潰。李勢只得集結所有兵力,在成都城外的笮橋與晉軍決戰。當時戰況慘烈,晉軍前鋒失利,參軍龔護戰死,漢軍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溫的馬前。諸將皆懼,意欲退兵,而鼓吏卻在這時誤擊前進鼓。袁喬乘勢督促軍士奮戰,終於反敗為勝,大敗漢軍。桓溫趁勝攻入成都,並焚燬小城。李勢乘夜逃走,遠遁九十里,最終決定投降。桓溫接受投降,將李勢送往建康。成漢政權至此滅亡。

“人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麼也要遺臭萬年”的出處

永和五年(349年),北方混亂,晉國徵西大將軍桓溫請命北伐,由此歷史上著名的三次北伐來開了序幕。永和十年(354年),桓溫接連擊敗前秦軍隊,眼看就要攻下長安。可是晉國的糧草跟不上,桓溫無奈之下不得不宣佈撤軍,第一次北伐失敗。

兩年後,桓溫再次北伐,三軍將士無不拼命,他自己也是身先士卒,很快便佔領了東晉故都洛陽。隨即,桓溫上書朝廷,請求還都,但是朝廷怕桓溫有異心,不願遷都洛陽,桓溫只得率軍南撤,放棄了東晉統一全國的良機。

太和四年(369年),桓溫再次率軍北伐,因求功心切,在糧草沒有準備充足的情況下領兵攻打前燕,起初的數月晉軍攻勢強勁,打的燕國毫無還手之力,可是不久,桓溫的糧道便被切斷,晉軍陷入了無糧的困境,第三次北伐就此流產。

經過三次北伐,桓溫已成了六十多歲的垂垂老者,領兵再戰顯然已是力不從心,但是他的野心還在,晚上睡覺時,桓溫都不忘抱著枕頭嘆息:“人啊,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哪怕遺臭萬年也值啊!”,他隨時都在等待時機,企圖“建功立業”。

後來建文帝封桓溫為丞相,留在建康輔政,可桓溫死活不答應,後來桓溫離開了建康,簡文帝還是整天坐臥不寧,生怕哪一天被桓溫廢黜。中書侍郎郗超看出了端倪,就拿性命向簡文帝保證,廢立皇帝的事情絕不會再發生,郗超是桓溫安插在簡文帝身邊的耳目,有了他的保證,簡文帝這才把心放進了肚裡。

簡文帝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病倒了。看著自己年僅10歲的兒子,簡文帝黯然神傷,於是在一天之內接連給桓溫發出四道詔書,讓他回建康接受遺命。桓溫接到詔書後,卻遲遲不肯動身,他這是在觀望,想看看簡文帝的底牌。

簡文帝無奈之下,就下了一道遺詔:“桓溫可依周公的先例輔政;太子能輔佐則輔佐,不能輔佐就請取而代之!”侍中王坦之看過遺詔,氣憤地當著簡文帝的面將它撕的粉碎,並說:“江山社稷,是先帝辛辛苦苦創立的,皇上怎麼能拱手讓與他人。”簡文帝聽後慚愧,就去掉了“取而代之”的話。

當天,簡文帝便死了,太子司馬曜即位,是為孝武帝。桓溫接到簡文帝的死訊後,本來還做著“受禪”做皇帝的美夢,沒想到最後連個攝政都沒撈到,寧康元年(373年),桓溫帶著無限的遺憾死去,最終也沒能實現雄霸天下的心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