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古玩摊,成了美好的回忆

如果问一个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搞收藏?大概没人能把具体时间说得清。因为一个人的收藏经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如同一个人的少年期与青年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我也一样,自己从哪一天搞收藏,早已记不清了。但是,多年前的那些古玩地摊,真的令我难以忘却。

二十年前,镇上的大集,仿佛比现在人更多,更加繁华热闹。古玩地摊上,印象中最多的就是古铜钱了,堆的象个小山。一堆古钱,任人挑选,想找枚假钱也很难。我和众多的围观者一样,见的多了,也并不以为奇。而在今天,再想在地摊上见到那么多的古钱,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如此多的古钱,摊主都是论斤收来,挑选过后,就堆在摊上卖掉。当时的价格嘛,大约一百元一斤。

早年的古玩摊,成了美好的回忆

每逢赶集,我总在古玩地摊泡上半天,也就是在那时,我发现了一种形状奇特的大孔钱。问摊主,二元一个。后来知道这就是俗话说的“马蹬钱”——五铢钱。那时月工资几百元,在摊上选来选去,狠狠心花个十元二十元,买到些自以为是的“精品”。到家后,因有碍观赏,加盐酸洗去铜锈,结果得不偿失,成了废品。从此知道,古钱是不能洗的。

在地摊上,每当见到陌生的古钱,便买了来,观赏一番。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又没有专用书籍可查。那就查皇帝年号吧!我从词典上把唐代宋代的年号全抄在一个小册子上,以便查阅。可是,如此多的古钱,竟连一个唐代年号也没发现。终于知道,唐代的钱并不是年号钱,而最早的年号钱是“周元通宝”。

早年的古玩摊,成了美好的回忆

于是,开始在地摊上的钱堆里寻找周元通宝,无果而终。直到现在,地摊上淘来的古钱,无非是那些五铢钱和半两钱,开元通宝,建炎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政和通宝,宣和通宝,天圣元宝,熙宁重宝,皇宋通宝,元丰通宝,明道元宝,淳化元宝,景祐元宝……当然,自己有些钱至今也没搞清楚。比如半两钱是不是秦代的,这枚币一直存疑。还有淳化元宝佛像钱,到底是新是老呢?如果不是淳化所铸,又是何时仿造的呢?

早年的古玩摊,成了美好的回忆早年的古玩摊,成了美好的回忆
早年的古玩摊,成了美好的回忆

不管怎么说,这些年来,当地出土的宋钱数量巨大,而明钱清钱占比例并不是很大。

当然,地摊上不光有古钱,陶罐瓷碗,老钱老画,银元铜元……泛泛各类,让人眼花缭乱。虽然没有什么珍品罕品,但是,都是货真价实的老物件。

第三版人民币中,我独缺一张车工券。大约在二OO四年的地摊上,品相一般的二十元一张,当时算是很金贵的了。思虑再三,我还是买下了它,添补了自己的空白。就在不久后的一天,此摊主又出手了六张车工,买家是个小伙子,好象从城里过来的,拿着令人羡慕的手机。小伙子拿着到手的车工币,在手机上跟人通话,说币的品相不佳,似乎是二十元太贵了。那时的车工,价格就在二十元左右,我记忆尚新。

早年的古玩摊,成了美好的回忆

就在十年前,我终于买下了一块大头银元,普通版二百元。这时侯,假货渐渐多了,然而,真银元那悠扬的声音,时刻萦绕在耳边,使我警惕,静我心田。

早年的古玩摊,成了美好的回忆

多年来的地摊打拼,也并未淘到什么珍贵之物,好东西可遇而不可求也。在如今假货泛滥的地摊上,不求好,只求老,能买到老物件就行了,时代所迫,别无它求矣!

早年的地摊,真好,令人难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