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考了18个状元的江西,为何在清朝只考了3个状元

1404年,江西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当年的殿试中,江西学子包揽了前七名,分别是状元曾棨、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第四名杨相、第五名王环、第六名王训、第七名王直。

在明朝考了18个状元的江西,为何在清朝只考了3个状元


明朝时期,在朝廷里当官的江西人比比皆是。其中有18个江西人,官至宰辅之臣。解缙、汤显祖、宋应星、黄子澄、杨士奇、况钟、严嵩、夏言、邹元标、练子宁、夏原吉等一大批在史册上留名的大臣,都是从江西这片热土上走出来的。他们都说着一口流利的江西话,活跃在明朝的政坛上。为此,《明史》都记载了一笔:“国初馆阁莫盛于江西,故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在明朝考了18个状元的江西,为何在清朝只考了3个状元


可是,在明朝“状元冠天下”的江西,到了清朝后却走了下坡路。清朝近300年间,一共产生了114名状元,状元数量高于明朝,但江西总共只拿了3个状元,分别是秦藩信、汪鸣相、刘绎。1667年,秦藩信获得状元后,在长达165年的时间里,江西竟然颗粒无收,直到1833年汪鸣相才打破这一空窗期,重新在状元榜上写上江西人的名字。

每一名状元的背后,都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

两宋、明朝以来,拥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和长江重要支流赣江的江西,传统农业非常发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同时,江西位于连接广西、广东和江苏、浙江的关键节点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处在南北大动脉上,交通发达,使得江西经济充满活力。

在明朝考了18个状元的江西,为何在清朝只考了3个状元


繁华富庶的江西,使得江西有足够的财力来培育更多的年轻人走上科举考试这条道路,从而能够保持文运兴盛不衰。

到了清朝,全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继续往江苏、浙江一带转移。江苏、浙江一带的丝绸、茶叶、盐业贸易异常繁荣。老百姓有钱了,开始重视教育,舍得花钱送孩子读书,状元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

在明朝考了18个状元的江西,为何在清朝只考了3个状元


相比之下,坚持传统农业生产的江西,就显得有些“落寞”了,经济实力大不如前。当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培育读书人后,江西学子就与科举考试的道路越来越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