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又没完成,怎么办?"《自我导向行为》:3大步加速实现目标



作者:大黎

1、成功的道路由目标铺就

罗斯福总统夫人在本宁顿学院读书的时候,打算在电讯业找一份工作补助生活,她的父亲为她引荐了自己的好朋友,当时担任美国无线电公司董事长的萨尔洛夫将军。

将军问她:"想做哪一份工作?"

她回答说:"随便吧。"

将军严肃地对她说:"没有任何一种工作叫做随便。"

片刻后,将军以长辈的口吻对她说:"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

想要有所成就,必定要制定目标。

契科夫有一句名言: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

这就是目标对人的意义。

2、什么是"自我导向行为"?它有什么用?

好了,我们都知道目标的重要性,也知道目标是为了被实现而生。

但实际问题是,很多人有目标但不知道如何实现,这就很让人苦恼了。

《格局》中提到过:只有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让成功便成大概率事件。

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用对方法。

而这篇文章就会告诉你,正确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

最近在看《自我导向行为》,顾名思义,这本书中主要讲的就是,如何利用自我导向行为,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实,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这本书为我解开了很多困扰我多年的疑惑,而这些疑惑很可能也正困扰着你,所以想写下来与你分享。

比如说,为什么减肥不容易成功,只容易反弹?

为什么么我爸戒烟戒了一辈子都没成功?

为什么每次心情不好就喜欢逛街花钱,有时一花就是一个月的工资?

……

如果你也有这些疑惑,那就耐心往下看,都会告诉你。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要先弄清楚,什么叫自我导向行为

我以前有一个毛病,就是说话语速会不由自主地越来越快,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听我说话的人常常听不清楚我说的是什么。

其实,这个毛病不是我自己发现的,是我外婆在世时发现,并提醒我的。自从她为我指出这个问题后,我就开始刻意放慢说话速度。后来就很少再出现类似情况,可以说放慢语速说话,让我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提高很多。

而我这种自我矫正的过程,就叫做"自我导向行为"。

利用"自我导向行为"的原理,设定计划并实施,能增加实现目标的概率。

而通过"自我导向行为"达成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认识情景,其次改变行为,最后强化结果。

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解释。



3、 你没有成功,不是因为你能力有问题,而是没有明确认识情景

《自我导向行为》:习惯是对情境的自动化反应。比如,一旦我们学会了驾驶,我们就可以根本不用思考地驾驶一辆汽车。如果我们已经形成了不良的习惯,也会不假思索地表现出来,想要改正就需要对该情景去"自动化"。

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在某种特定情景下自动衍生出的。而要对情景去"自动化",必须理解所谓的"情景"是什么?

"情景"指的是,你想要改正你的某种旧的或错误的行为,前提是弄明白造成这种行为模式的原因,即具体情景。

比如说,我爸戒烟这件事儿。

我爸曾经尝试过戒烟好几次,但没有一次成功。有一次,明明已经坚持三个月没抽烟,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我问我爸,你都坚持三个月了,怎么又没控制住呢?那三个月不白费了吗?

我爸貌似很不好意思:"哎呀,我控住不住呀,出门在外总有人给我递烟,我能拒绝一次两次,还能拒绝一辈子吗?而且看见别人抽,我这不烟瘾就犯了。"

我以前不理解,认为是我爸意志力不够,现在才明白,意志力不是主要原因,其实这是情景导致的结果。

像我爸,它没有戒烟成功,是因为他经常处于一种所有人都抽烟的环境中。

他想成功戒烟,除非从此以后不再接触抽烟的人,为自己创造一个无烟环境,但想想就知道这种假设不会成立,这不等于间接让他和朋友绝交吗。

如果这个例子还不能说服你,我就再举一个例子。

周三的时候,我们部门的同事聚餐,原因是有一名同事调部门了,调得还挺远的,所以我们为她送行。巧的是,这名同事和我的关系还很好。

这时候,所有人的杯子里都倒满了酒,我难道说我不喝?

领导说:"今天这情况你都不喝?"

其他同事说:"不能喝酒少喝点嘛,但不能一点都不喝吧。"

最后结果就是,绝对不止喝一点。

像我这样平时不喝酒的人都迫于情景不得不喝,更何况那些本就喜欢喝酒却在戒酒的人呢?

通过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想要改变旧行为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导致行为发生的情景。

想要改变自己,就要弄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在哪种特定情景下发生的。

那么,重点来了,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认清情景呢?

《自我导向行为》中提出了一个自我观察技巧:结构化日志。

结构化日志的意思是,你需要详细记录导致自己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

也就是说,当你找到导致某种行为的原因时,才可能彻底改变它。

结构化日志包含三要素:情景、行为、结果。即在什么样的情景下,你会做出什么行为,导致了什么后果?

别说,关于这一点,我还真有实际经验。

比如,以前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喜欢回家,喜欢购物。这样做的后果是,为了花钱而花钱,有时候一花就是一个月工资,这个月剩下的时间就只能"吃土",而且买的东西没啥实际用途,放家里还占空间。

在又一次因为情绪问题"买买买"之后,我痛定思痛,认真想了想为什么我心情不好时喜欢购物?

我发现了导致我选择购物情景:我每次心情不好去购物,都是因为约不到闺蜜,如果约到了,我们可以去吃饭、看电影,或者我向她倾诉一下,这事儿就过了。

也就是说,我只是想通过购物发泄情绪,而不是真的想购物。弄清楚了这一点,此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改变了策略。

约不到闺蜜我可以约我妈,但因为我妈啰嗦,我不想和我妈逛街,所以我就请我妈吃饭,这样一来,同样花了钱,但不是冤枉钱,而且肯定比逛街花得少。

弄清楚了原因,从根源着手,才能改变结果。

这就是我这次记录结构化日志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记录结构化日志时,你记录的重点应该是导致这种行为发生的原因,而不是这个行为为你带来的结果。

试想,如果我只记录"因为心情不好去购物花了冤枉钱"这个结果,而不去想原因,我只会迷失在"是花钱买快乐还是忍着痛苦节约钱"这个怪圈当中,并且下次还会重复这个过程。

当你清楚了导致某种行为的背后的原因,就能及时纠正自己行为,离目标就更近了一步。

找到了原因,接下来,就是实际行动了。


4、如何利用新的行为,代替错误行为?

《自我导向行为》:你不能单纯地消除一种行为:有些行为总是出人意料地出现,并不存在行为的真空。因此,你得培训一种替代行为,以取代你希望消除的某种行为。

就是说,你想要纠正一种错误行为,就要有一种正确行为作为替代品。

日常生活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时候,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但苦于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改正。

这就是找不到方向。

《自我导向行为》中提出了四种方法,帮你让新行为代替旧的或错误的行为。

01、 用积极的自我陈述代替消极的自我陈述

举一个很现实的例子。

现在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会要求孩子学习各种才艺,比如:唱歌、跳舞、绘画、书法、小提琴等等。

今天我和一名同事一起值班,办公室来了一个小朋友,是同事的侄女。她拿着一个手机正看得津津有味,突然她妈妈打了一个电话进来,因为电话是扩音,所以我听得蛮清楚,大意是,为什么不去上课跑出去玩。

孩子没说话,用沉默代替了回答,最后她妈妈可能生气了,挂断了电话。

没过多久,她爸爸也打来了电话,小女孩这次没有沉默,而是对她爸爸说:"爸爸,我不喜欢学书法,我喜欢画画,我能不能不去学书法了?"

他爸爸想了想说:"那我和你妈商量一下 。"

在这件事情上,小女孩用积极地自我陈述代替了消极的自我陈述,为自己争取了不去学书法的机会。

如果她一直不正面说出自己的想法,那她爸爸妈妈也许一直不能理解她的意思,她再继续逃课,不仅后面的事很难说,关键是,她也达不到她的目的。

之前有一部电影叫《撒娇女人更好命》,这么说其实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撒娇是一种积极的自我陈述。

而且,不仅女朋友对男朋友撒娇好使,女儿对父亲撒娇更好使。

我如果察觉我爸有生气的迹象,对他撒撒娇,保准他有火儿也立马消下去。要是他生气我比他表现得更气的话,结果很可能是天雷勾地火,噼里啪啦。

托尔斯泰说过一句话:生活,就应当努力使之美好起来。

积极的自我陈述代表着积极的心态,心里积极了,生活才能美好。

而擅用积极的自我陈述,不仅会加快到达目标的速度,还能让自己发自内心的轻松,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02、 进行想象预演:对将来要发生的事情进行完整而明确的想象

比如说,在做工作汇报之前,对着镜子逐字逐句的练习,想象自己正当着众多人汇报工作。

或者在给领导汇报工作成果之前,先想清楚领导会问哪些问题,你又该如何回答,事先演练一遍。

这一点,在此不多赘述。


03、 模仿榜样

这个很好理解,比如,新作者最开始写文章的时候,进步最快的方式就是模仿前辈的作品;新演员模仿影帝影后的演技;学跳舞先模仿舞蹈动作等等。

04、 塑造法,逐次逼近。

《自我导向行为》:确切描述你的最终目标,然后分割成你能逐项完成的子目标。

这一点就是说,将大目标拆解为小目标,逐个实现。

有一个日本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的故事。

山田本一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获得两次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取胜的方法时,他说,凭智慧取胜。

很多人对他的回答不可置否,认为他在故弄玄虚。后来,山田本一在自传中揭露了他智慧的本质。

他写道: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将比赛的路线勘察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家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颗大树……这样一直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以百米冲刺的劲头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再冲向第二个目标……40多公里的路程,就这样被我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再大目标,若能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就显得不那么遥远,实现起来也容易很多。

有一句名言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就是用新行为代替旧的或错误的行为的四种方法。

擅用这四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在很大程度上,养成好习惯,帮助你实现目标。

最后,在成功矫正错误行为之后,还有很关键的一步是,稳定它。

5、避免"反弹"的方法:强化结果

为了实现最终目标,就要让你的好习惯保持下去,这意味着:持续,而习惯的持续,需要强化。

这就是达成目标的第三步:强化结果。

就像减肥,当你减肥成功之后,最难的是如何保持减肥的成果不反弹。

而想要强化结果,需要"强化物"的帮助。

什么是强化物?

就是能够对你产生激励作用的事物。

歌坛天后蔡依林很多人都认识,除了唱歌之外,她还是一个减肥达人。

记得在一次节目上,主持人问她,你减肥是完全不吃甜食吗?

她说,不会,相反的,她每周会奖励自己一块蛋糕,作为坚持减肥的鼓励。

甜食对她来说就是"强化物"。

再比如说,我喜欢看小说和电视剧,但是为了写实用型文章,我必须看严肃文学作品和工具类书籍。

为了两者兼顾,我为自己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晚看一个小时的严肃文学作品之后,就能看看小说或电视剧,然后再睡觉。

此时,小说对我来说就是"强化物"。

由此可见,"强化物"一定是对你有激励作用的事物。

但是,很多人会陷入一种误区,达到了目标就奖励自己,没达到目标就惩罚自己。

然而,惩罚自己是一种消极暗示,只会让你越来越讨厌这种行为。

比如说,如果你给自己定下了这周减肥两斤的目标,但是没有成功,于是你就惩罚自己两天不许吃饭。

首先你知道这会反弹,其次,极度的饥饿感会让你失控,反而暴饮暴食。而且吃的时候,你还会想,减肥太难了,不减了不减了。

用积极的强化物鼓励自己,对新建立的行为进行强化管理,能帮助你让好习惯维持下去。

那你可能会问:我没有"强化物"怎么办?

书中给出的建议是,向身边的人求助。

有一次,同事的女儿问她:"妈妈,我这次要是考了100分,能给我买一个芭比娃娃吗?"

同事当然就答应了她。

实际上,同事女儿就是在向她妈妈寻求"强化物"。

后来,她真的考了100分。

有一句老话叫做: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努力得到的结果,如何维持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们能学会利用"强化物"对新的行为进行积极的强化管理,能大大减低错误行为反弹的机率。


6、写在最后

在我看来,自我导向行为其实是一种探索自我的过程。

从发现自己错误行为的原因,到利用四种方法更新行为,最后对结果强化管理,就是一个从自我发现到自我管理,从而实现目标的过程。

想要实现目标,也许你应该问问自己:你的自我导向行为是怎样的?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能获得成功。

我们可能没有非常崇高的目标,但每个目标都是崇高的。

我相信,只要找对方法,实现目标就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作者:大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