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又沒完成,怎麼辦?"《自我導向行為》:3大步加速實現目標



作者:大黎

1、成功的道路由目標鋪就

羅斯福總統夫人在本寧頓學院讀書的時候,打算在電訊業找一份工作補助生活,她的父親為她引薦了自己的好朋友,當時擔任美國無線電公司董事長的薩爾洛夫將軍。

將軍問她:"想做哪一份工作?"

她回答說:"隨便吧。"

將軍嚴肅地對她說:"沒有任何一種工作叫做隨便。"

片刻後,將軍以長輩的口吻對她說:"成功的道路是目標鋪出來的。"

想要有所成就,必定要制定目標。

契科夫有一句名言:感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件多餘的裝飾品,那是很難堪的。活著而又沒有目標是可怕的。

這就是目標對人的意義。

2、什麼是"自我導向行為"?它有什麼用?

好了,我們都知道目標的重要性,也知道目標是為了被實現而生。

但實際問題是,很多人有目標但不知道如何實現,這就很讓人苦惱了。

《格局》中提到過:只有採用正確的方法,才能讓成功便成大概率事件。

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用對方法。

而這篇文章就會告訴你,正確實現目標的具體方法。

最近在看《自我導向行為》,顧名思義,這本書中主要講的就是,如何利用自我導向行為,實現自己的目標。

其實,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這本書為我解開了很多困擾我多年的疑惑,而這些疑惑很可能也正困擾著你,所以想寫下來與你分享。

比如說,為什麼減肥不容易成功,只容易反彈?

為什麼麼我爸戒菸戒了一輩子都沒成功?

為什麼每次心情不好就喜歡逛街花錢,有時一花就是一個月的工資?

……

如果你也有這些疑惑,那就耐心往下看,都會告訴你。

不過,在此之前,我們要先弄清楚,什麼叫自我導向行為

我以前有一個毛病,就是說話語速會不由自主地越來越快,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聽我說話的人常常聽不清楚我說的是什麼。

其實,這個毛病不是我自己發現的,是我外婆在世時發現,並提醒我的。自從她為我指出這個問題後,我就開始刻意放慢說話速度。後來就很少再出現類似情況,可以說放慢語速說話,讓我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提高很多。

而我這種自我矯正的過程,就叫做"自我導向行為"。

利用"自我導向行為"的原理,設定計劃並實施,能增加實現目標的概率。

而通過"自我導向行為"達成目標,主要分為三個步驟:首先認識情景,其次改變行為,最後強化結果。

接下來,我們一個一個解釋。



3、 你沒有成功,不是因為你能力有問題,而是沒有明確認識情景

《自我導向行為》:習慣是對情境的自動化反應。比如,一旦我們學會了駕駛,我們就可以根本不用思考地駕駛一輛汽車。如果我們已經形成了不良的習慣,也會不假思索地表現出來,想要改正就需要對該情景去"自動化"。

我們的很多行為都是在某種特定情景下自動衍生出的。而要對情景去"自動化",必須理解所謂的"情景"是什麼?

"情景"指的是,你想要改正你的某種舊的或錯誤的行為,前提是弄明白造成這種行為模式的原因,即具體情景。

比如說,我爸戒菸這件事兒。

我爸曾經嘗試過戒菸好幾次,但沒有一次成功。有一次,明明已經堅持三個月沒抽菸,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我問我爸,你都堅持三個月了,怎麼又沒控制住呢?那三個月不白費了嗎?

我爸貌似很不好意思:"哎呀,我控住不住呀,出門在外總有人給我遞煙,我能拒絕一次兩次,還能拒絕一輩子嗎?而且看見別人抽,我這不煙癮就犯了。"

我以前不理解,認為是我爸意志力不夠,現在才明白,意志力不是主要原因,其實這是情景導致的結果。

像我爸,它沒有戒菸成功,是因為他經常處於一種所有人都抽菸的環境中。

他想成功戒菸,除非從此以後不再接觸抽菸的人,為自己創造一個無煙環境,但想想就知道這種假設不會成立,這不等於間接讓他和朋友絕交嗎。

如果這個例子還不能說服你,我就再舉一個例子。

週三的時候,我們部門的同事聚餐,原因是有一名同事調部門了,調得還挺遠的,所以我們為她送行。巧的是,這名同事和我的關係還很好。

這時候,所有人的杯子裡都倒滿了酒,我難道說我不喝?

領導說:"今天這情況你都不喝?"

其他同事說:"不能喝酒少喝點嘛,但不能一點都不喝吧。"

最後結果就是,絕對不止喝一點。

像我這樣平時不喝酒的人都迫於情景不得不喝,更何況那些本就喜歡喝酒卻在戒酒的人呢?

通過這兩件事,我們可以看出,想要改變舊行為的前提是,正確認識導致行為發生的情景。

想要改變自己,就要弄明白自己的行為是在哪種特定情景下發生的。

那麼,重點來了,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認清情景呢?

《自我導向行為》中提出了一個自我觀察技巧:結構化日誌。

結構化日誌的意思是,你需要詳細記錄導致自己某種行為的原因,以及這種行為帶來的後果。

也就是說,當你找到導致某種行為的原因時,才可能徹底改變它。

結構化日誌包含三要素:情景、行為、結果。即在什麼樣的情景下,你會做出什麼行為,導致了什麼後果?

別說,關於這一點,我還真有實際經驗。

比如,以前我心情不好的時候,不喜歡回家,喜歡購物。這樣做的後果是,為了花錢而花錢,有時候一花就是一個月工資,這個月剩下的時間就只能"吃土",而且買的東西沒啥實際用途,放家裡還佔空間。

在又一次因為情緒問題"買買買"之後,我痛定思痛,認真想了想為什麼我心情不好時喜歡購物?

我發現了導致我選擇購物情景:我每次心情不好去購物,都是因為約不到閨蜜,如果約到了,我們可以去吃飯、看電影,或者我向她傾訴一下,這事兒就過了。

也就是說,我只是想通過購物發洩情緒,而不是真的想購物。弄清楚了這一點,此後再遇到這種情況,我就改變了策略。

約不到閨蜜我可以約我媽,但因為我媽囉嗦,我不想和我媽逛街,所以我就請我媽吃飯,這樣一來,同樣花了錢,但不是冤枉錢,而且肯定比逛街花得少。

弄清楚了原因,從根源著手,才能改變結果。

這就是我這次記錄結構化日誌的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記錄結構化日誌時,你記錄的重點應該是導致這種行為發生的原因,而不是這個行為為你帶來的結果。

試想,如果我只記錄"因為心情不好去購物花了冤枉錢"這個結果,而不去想原因,我只會迷失在"是花錢買快樂還是忍著痛苦節約錢"這個怪圈當中,並且下次還會重複這個過程。

當你清楚了導致某種行為的背後的原因,就能及時糾正自己行為,離目標就更近了一步。

找到了原因,接下來,就是實際行動了。


4、如何利用新的行為,代替錯誤行為?

《自我導向行為》:你不能單純地消除一種行為:有些行為總是出人意料地出現,並不存在行為的真空。因此,你得培訓一種替代行為,以取代你希望消除的某種行為。

就是說,你想要糾正一種錯誤行為,就要有一種正確行為作為替代品。

日常生活中,經常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很多時候,你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但苦於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改正。

這就是找不到方向。

《自我導向行為》中提出了四種方法,幫你讓新行為代替舊的或錯誤的行為。

01、 用積極的自我陳述代替消極的自我陳述

舉一個很現實的例子。

現在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會要求孩子學習各種才藝,比如:唱歌、跳舞、繪畫、書法、小提琴等等。

今天我和一名同事一起值班,辦公室來了一個小朋友,是同事的侄女。她拿著一個手機正看得津津有味,突然她媽媽打了一個電話進來,因為電話是擴音,所以我聽得蠻清楚,大意是,為什麼不去上課跑出去玩。

孩子沒說話,用沉默代替了回答,最後她媽媽可能生氣了,掛斷了電話。

沒過多久,她爸爸也打來了電話,小女孩這次沒有沉默,而是對她爸爸說:"爸爸,我不喜歡學書法,我喜歡畫畫,我能不能不去學書法了?"

他爸爸想了想說:"那我和你媽商量一下 。"

在這件事情上,小女孩用積極地自我陳述代替了消極的自我陳述,為自己爭取了不去學書法的機會。

如果她一直不正面說出自己的想法,那她爸爸媽媽也許一直不能理解她的意思,她再繼續逃課,不僅後面的事很難說,關鍵是,她也達不到她的目的。

之前有一部電影叫《撒嬌女人更好命》,這麼說其實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撒嬌是一種積極的自我陳述。

而且,不僅女朋友對男朋友撒嬌好使,女兒對父親撒嬌更好使。

我如果察覺我爸有生氣的跡象,對他撒撒嬌,保準他有火兒也立馬消下去。要是他生氣我比他表現得更氣的話,結果很可能是天雷勾地火,噼裡啪啦。

托爾斯泰說過一句話:生活,就應當努力使之美好起來。

積極的自我陳述代表著積極的心態,心裡積極了,生活才能美好。

而擅用積極的自我陳述,不僅會加快到達目標的速度,還能讓自己發自內心的輕鬆,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02、 進行想象預演:對將來要發生的事情進行完整而明確的想象

比如說,在做工作彙報之前,對著鏡子逐字逐句的練習,想象自己正當著眾多人彙報工作。

或者在給領導彙報工作成果之前,先想清楚領導會問哪些問題,你又該如何回答,事先演練一遍。

這一點,在此不多贅述。


03、 模仿榜樣

這個很好理解,比如,新作者最開始寫文章的時候,進步最快的方式就是模仿前輩的作品;新演員模仿影帝影后的演技;學跳舞先模仿舞蹈動作等等。

04、 塑造法,逐次逼近。

《自我導向行為》:確切描述你的最終目標,然後分割成你能逐項完成的子目標。

這一點就是說,將大目標拆解為小目標,逐個實現。

有一個日本馬拉松運動員山田本一的故事。

山田本一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國際馬拉松比賽中,獲得兩次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取勝的方法時,他說,憑智慧取勝。

很多人對他的回答不可置否,認為他在故弄玄虛。後來,山田本一在自傳中揭露了他智慧的本質。

他寫道: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將比賽的路線勘察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一家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顆大樹……這樣一直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以百米衝刺的勁頭向第一個目標衝去,到達第一個目標後,再衝向第二個目標……40多公里的路程,就這樣被我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

再大目標,若能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就顯得不那麼遙遠,實現起來也容易很多。

有一句名言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就是這個意思。

以上就是用新行為代替舊的或錯誤的行為的四種方法。

擅用這四種方法,可以幫助你在很大程度上,養成好習慣,幫助你實現目標。

最後,在成功矯正錯誤行為之後,還有很關鍵的一步是,穩定它。

5、避免"反彈"的方法:強化結果

為了實現最終目標,就要讓你的好習慣保持下去,這意味著:持續,而習慣的持續,需要強化。

這就是達成目標的第三步:強化結果。

就像減肥,當你減肥成功之後,最難的是如何保持減肥的成果不反彈。

而想要強化結果,需要"強化物"的幫助。

什麼是強化物?

就是能夠對你產生激勵作用的事物。

歌壇天后蔡依林很多人都認識,除了唱歌之外,她還是一個減肥達人。

記得在一次節目上,主持人問她,你減肥是完全不吃甜食嗎?

她說,不會,相反的,她每週會獎勵自己一塊蛋糕,作為堅持減肥的鼓勵。

甜食對她來說就是"強化物"。

再比如說,我喜歡看小說和電視劇,但是為了寫實用型文章,我必須看嚴肅文學作品和工具類書籍。

為了兩者兼顧,我為自己定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每晚看一個小時的嚴肅文學作品之後,就能看看小說或電視劇,然後再睡覺。

此時,小說對我來說就是"強化物"。

由此可見,"強化物"一定是對你有激勵作用的事物。

但是,很多人會陷入一種誤區,達到了目標就獎勵自己,沒達到目標就懲罰自己。

然而,懲罰自己是一種消極暗示,只會讓你越來越討厭這種行為。

比如說,如果你給自己定下了這周減肥兩斤的目標,但是沒有成功,於是你就懲罰自己兩天不許吃飯。

首先你知道這會反彈,其次,極度的飢餓感會讓你失控,反而暴飲暴食。而且吃的時候,你還會想,減肥太難了,不減了不減了。

用積極的強化物鼓勵自己,對新建立的行為進行強化管理,能幫助你讓好習慣維持下去。

那你可能會問:我沒有"強化物"怎麼辦?

書中給出的建議是,向身邊的人求助。

有一次,同事的女兒問她:"媽媽,我這次要是考了100分,能給我買一個芭比娃娃嗎?"

同事當然就答應了她。

實際上,同事女兒就是在向她媽媽尋求"強化物"。

後來,她真的考了100分。

有一句老話叫做: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努力得到的結果,如何維持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們能學會利用"強化物"對新的行為進行積極的強化管理,能大大減低錯誤行為反彈的機率。


6、寫在最後

在我看來,自我導向行為其實是一種探索自我的過程。

從發現自己錯誤行為的原因,到利用四種方法更新行為,最後對結果強化管理,就是一個從自我發現到自我管理,從而實現目標的過程。

想要實現目標,也許你應該問問自己:你的自我導向行為是怎樣的?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在一個崇高的目標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能獲得成功。

我們可能沒有非常崇高的目標,但每個目標都是崇高的。

我相信,只要找對方法,實現目標就只是一個過程而已。


作者:大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