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型橋樑走進運維時代

特大型橋樑走進運維時代


當前,在交通運輸供給側改革、建設交通強國及創新驅動發展的大背景下,實現公路橋樑建管養的“數字化、網聯化、智能化”是大勢所趨。


BIM是模型+數據的綜合體,在建築、鐵路、水利、軌道交通、市政等領域中,涉及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全生命週期技術和管理創新,公路領域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BIM為公路工程建設的信息化、可視化管理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在對工程的質量控制、效率控制、成本控制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作用。因此可以說,BIM是升級傳統工作方式,全面提升建養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因BIM技術具有高可視性、可計算性、模型互用性、數據協同共享等技術優勢,在南沙大橋(原“虎門二橋”)工程的建養管理中,扮演著三大角色:設計複核、虛擬建造、智慧管理。其應用可通過兩條主線展開:BIM模型技術應用、BIM協同管理。


建設期的BIM應用成果


2014年11月15日,在南沙大橋工程技術專家委員會成立暨第一次工作會議上,確定了BIM技術在南沙大橋項目上進行試點應用。


當時的開發設想是,BIM技術在國內橋樑工程中的應用將促進我國橋樑建設的發展。考慮到BIM系統的研發應用週期和規模,建議南沙大橋以主橋主塔、鋼箱梁和引橋節段預製拼裝施工和管理為突破點,研究應用BIM技術。


2015年3月,南沙大橋BIM技術應用研究工作正式啟動。由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南沙大橋分公司(建設單位)牽頭組織,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主要承擔,設計、施工、製造、監理、監控等單位協同。整個項目分兩期工程實施:第一期工程側重於建設期的應用;第二期工程側重於運營養護期的應用。


形成標準化的應用模式

特大型橋樑走進運維時代


在“無標準,零參考”條件下,自主探索並實踐特大型橋樑工程BIM技術,在施工、製造和建設管理環節的標準化應用模式。總結形成兩個層次的應用,第一層次是BIM模型技術應用,包括碰撞檢測、施工模擬、鋼結構數字化加工製造等;第二層次是BIM+項目管理應用。


同時,首次編制《特大型橋樑工程信息模型建模與交付指南》《特大型橋樑工程信息模型分類與編碼準則》《特大型橋樑工程BIM技術應用實施導則》等3項技術標準與指南,為行業標準建立和同類工程推廣應用打下基礎。


輕量化處理和圖形渲染技術

特大型橋樑走進運維時代


攻克了大尺度BIM模型輕量化處理和圖形渲染技術,攻克了跨平臺系統架構和多源數據採集技術,實現三維模型文件上百倍級 的壓縮,獲得百兆級以上BIM模型流暢瀏覽與操作,同時兼容四大主流BIM軟件模型格式。


以軟件技術為基礎,首次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大型橋樑工程“BIM+互聯網”項目協同管理平臺。實現了工程項目進度、質量、安全、造價等信息的高效採集、傳輸、交互和管理協同,實現了項目扁平化管理。例如,在質量安全管理模塊,我們利用手機端高效協同處理500餘項現場隱患,通過數據挖掘,為管理決策提供支持。


鋼箱梁工廠製造一體化成套技術


自主研發基於BIM鋼箱梁工廠製造一體化成套技術,攻克了數字化套料、自動化切割、焊縫可視化管理、三維激光虛擬檢測與預拼裝等關鍵技術,減少中間環節,提高加工效率和精度。


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成品鋼箱梁進行虛擬檢測和預拼裝,提高了拼裝精度,同時降低拼裝施工成本。


全壽命週期物聯管理平臺


首次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於BIM短線匹配法預製節段梁產品全壽命週期物聯管理平臺,引入物流管理模式,通過掃描二維碼方式,實現節段梁製造、安裝全過程數字化管理。


通過樑廠管理平臺,實現預製構件生產製造進度與質量的動態實時管控,提高混凝土預製構件質量和生產效率。


智能監控平臺


首次研發BIM+懸索橋上構數字化施工智能監控平臺;首次實現索股架設、主纜纏絲、緊纜、主樑吊裝等工序的數字化施工,數據自動化採集、傳輸和智能化控制,實時掌握施工狀態和設備工作狀態,提升了懸索橋上構施工的自動化程度,保障施工質量和安全。


整體來看,在建設期間,對於圖紙問題的糾正達到100餘項;現場隱患排查處治500餘項;整合進度、質量、安全、造價等業務數據10項,形成了建設期工程的基礎大數據庫,為後續項目奠定基礎;鋼箱梁焊縫檢測一次性合格率高達99.99%;節段梁拼裝誤差精度在±3mm;懸索橋的索股架設工效為3小時/股。通過以上這些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展示出BIM技術的應用使施工、製造及管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特大型橋樑走進運維時代

運營養護平臺的搭建


南沙大橋通過運營期BIM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實現建養一體化。特大型橋樑的運營養護,包括了從對象、計劃、標準的檢查,數據、過程的維修,到評估評價、預案應急組織、監測,再到完善、方便、可追溯的檔案管理等需求。通過搭建運營養護BIM平臺,實現建設期到運營期的模型、編碼、數據與檔案信息傳遞;數據採集、病害檢測、技術評價、對比跟蹤、輔助決策的全過程管理;科學管理養護維修,進行計劃下達、過程記錄與監督、動態跟蹤等;對接運營期相關係統,實現基於BIM技術平臺的運營資產主要信息展示。


基於運營養護需求的模型細化


從主橋、引橋和互通,交安機電,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基於運營養護需求細化了鋼箱梁、纜索系統、錨碇、預應力混凝土主樑、交通工程、附屬設施等結構設施BIM模型。


南沙大橋運營養護BIM模型異常精細,精細也意味著數據量異常龐大,即其三角面片數也異常龐大。為達到流暢加載、瀏覽海量模型的目的,基於SuperMap GIS提供了多重優化措施,包括自動生成LOD輕量化模型,可以設置LOD等級和輕量化百分比,簡化後模型數量一致、外觀效果無變化,但模型的三角面片數可下降40%-80%左右;採用實例化技術,通過模型複用顯著提高渲染效率;服務器存儲緩存,按可視範圍加載需要的瓦片;將BIM模型生成具有多級LOD的場景緩存,緩解顯卡渲染壓力。


適應全壽命管理要求的編碼體系


目前,從國內外橋樑相關分類編碼的研究來分析,主要存在分類不完整、定義劃分不清楚、信息冗餘、缺少針對運營期特殊結構橋樑的編碼體系等問題。因此,需編制服務於運營養護的南沙大橋BIM建模與結構設施編碼規則,規範和統一基於 BIM 技術的應用下,運營養護階段信息系統對結構設施的管理過程中的編碼原則,明確相關管理需求及要求,實現南沙大橋結構設施的全生命期管理。


南沙大橋BIM協同管理平臺成功應用於施工階段進度、圖紙、質量、安全等方面管理的關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建設期模型EBS編碼體系,並實現了與施工階段WBS編碼的映射。隨著工程建設的不斷推進,二者之間的映射關係不斷完善,並順利貫穿整個工程建設期。在大橋運營期需依據養護規範中要求的構件拆分原則,升級結構EBS編碼、建立交通工程及養護附屬設施編碼,形成完整的全壽命編碼標準體系,為順利實現南沙大橋建養一體化打下基礎。


特大型橋樑走進運維時代


建設期與運營養護期的銜接


南沙大橋建設期BIM技術應用取得了大量成果,因此如何將建設期成果有效應用於運營期,是實現建養一體化的關鍵。在建設期與運營養護期銜接過程中需重點解決三個傳遞——模型傳遞、編碼傳遞和數據傳遞。應當以滿足運營期管理需求為導向,完善深化建設期模型,升級EBS編碼,同步共享建設期相關輔助性數據。通過建設期到運營期模型、編碼、數據的高效互聯互通,實現全壽命智慧化管養。


在建養數據銜接方面,重點分析了施工監控數據與結構健康監測、運營期檢測等相關性數據的結合,通過數據比對、預警等輔助管養決策。並且將建設期施工質檢、安全隱患排查數據與運營養護數據的結合,輔助運營養護期相關問題的追溯與分析。


基於BIM的可視化管理


基於BIM的可視化管理,需充分利用大橋BIM模型,開發基於BIM技術的南沙大橋運營集成管理平臺,實現大橋建管養數據的一體化管理及可視化。實現橋樑運營期構件典型病害可視化模型展示,輔助決策分析與質量溯源。


依據《公路橋涵養護規範》《公路橋樑技術狀況評定標準》《南沙大橋養護手冊》等行業標準規範、指南等,結合南沙大橋結構特點開發南沙大橋養護檢查管理功能,主要包括日常巡查、經常檢查、定期檢查、特殊檢查等數據管理功能。


利用數據庫、BIM與網絡的結合,將虛擬模型與檔案數據共享雲端,搭設基於BIM的超大型橋樑工程檔案管理平臺。實現對項目建設、運營階段的相關信息進行集成、管理、分析、共享,為各參與方提供一個高效率信息溝通和協同工作的平臺。


特大型橋樑走進運維時代

特大型橋樑走進運維時代


通過對當前BIM技術、數據庫管理、資料管理和其他相關技術領域的深入研究,提出以數據服務層、功能平臺層和可擴展應用層三大板塊的功能框架。


工程項目建設期與運營期的文件檔案管理分類及管理方式有所不同,為了實現建設與運營期相關檔案文件的數據互通共享,南沙大橋通過分析建設期與運營期橋樑結構單元劃分、構件編碼的異同,構建建設期與運營期構件編碼的映射關係,進而實現兩個時期相關檔案、圖紙等信息的實時同步。在運營期可基於結構的檢查養護情況,針對性調取該結構建設期的施工圖紙、質檢、隱患排查等檔案信息,輔助管理部門判斷結構病害及狀況成因,並輔助養護決策。


養護數據科學解析及養護決策輔助


設計病害庫、項目庫、計劃庫、決策庫、附件庫以及統計區等子模塊,力圖實現對病害數據(相關文件)的合理存儲、科學解析、高效檢索和交互利用,從而構建起完整的養護工程管理工作流。


輔助制定養護方案、計劃,自動分配養護任務:基於南沙大橋養護決策支持庫,根據所涉及的構件或者涉及的病害類型進行維修對策檢索,輔助進行養護方案制定。


特大型橋樑走進運維時代

特大型橋樑走進運維時代


互聯網+在運營養護中的應用


以南沙大橋全生命週期的信息融合和業務協同為基礎,綜合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BIM等信息技術, 提供數據採集、橋樑巡檢、養護管理、輔助決策等服務,為管理者提供科學養護決策依據。


移動巡檢終端,APP端的核心功能為數據採集(主要是執行巡查、經常檢查、定檢等任務)、應急管理、信息查詢、任務發佈和人員管理等。針對養護管理方面,可查看大橋結構化信息數據庫,實現構件歷史信息實時查詢、病害信息與構件自動關聯更新、病害實時比對以及質量溯源;對於實現養護檢查協同,APP原位快速採集數據、巡檢數據實時上傳、離線存儲、與web同步形成養護小閉合、巡檢路線自動記錄、二維碼定位構件。


BIM在南沙大橋項目建設及運營養護兩大階段的應用試點,成果顯著但仍然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完善。


​本文刊載 / 《橋樑 · BIM視界》雜誌 2020年 第1期 總第12期

作者 / 張太科

作者單位 / 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