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股核心資產中的領頭羊股價再創新高,關於“核心資產穿越週期、價值凸顯”的聲音再次湧現。
與此同時,其他來自資金面的數據信息也似乎一定程度上驗證了這一動向。比如國盛證券在4月22日發佈的策略週報中提到,迴流提速的陸股通資金,全線增持核心資產。
那麼,是核心資產風雲再起了嗎?
資金變動會打臉
事實上,僅僅觀察以日或周為單位的資金動向數據,你會發現資金變動很容易打臉,就算是北上資金也不例外。
參考下面的截圖,短短十天內,北上資金就曾上演大筆買入和迅速撤退。作為投資者若以此作為判斷依據,可能會因此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而一旦拉長統計週期,我們可以看到關於當下機構持有核心資產更穩定的全貌:按照興業證券策略團隊4月23日發佈的主動股票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資產配置分析報告,截至2020年一季度,核心資產集中的行業,超配比例實則多有回落。
具體來看,主動股票型基金中的前十大重倉股涵蓋1004只股票,較2019年四季度增加了79只。重倉股中,前十大持倉股市值佔所有重倉股的市值比重從2019年四季度的26.2%下降至22.1%,下降了約4個百分點,連續第3個季度下降;佔主動型基金的全部持股市值的比重也回落至11.92%(當前這兩項下降的數據,已經回落至2018年三季度的水平)。
與此同時,參考一季度末的數據,創業板超配水平卻繼續走高——主動型基金重倉股投資於創業板的市值為1234億元,佔整體重倉股投資比例20.15%,超配比例為10.83%;與2019年四季度相比,主動型基金整體加倉創業板3.25個百分比,超配情況接近2017年Q1時的水平。
數據來源:Wind,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整理
核心資產VS新興產業:兩種看漲邏輯
事實上,在市場波動加劇的背景下,資金動向很容易出現反覆,作為投資者也很難跟上節奏;相比之下,買入和賣出舉動背後的邏輯則更為穩定。在不考慮資金抱團的情況下,當市場在核心資產或科技股中做出不同抉擇之際,其實也做出了更看好哪種增長邏輯的選擇。
參考國信證券在今年2月發佈的策略報告,核心資產與科技股背後的邏輯分別是收斂與擴散,二者迥然不同。
選擇核心資產,是相信產業集中度會提高,而不是市場規模會擴大。因為核心資產代表的是存量市場博弈——龍頭公司獲取的市場份額是競爭對手失去的收入。相應的,這一邏輯所對應的是可選標題範圍越來越小,機構投資者持股越來越集中。
而選擇科技股的邏輯則是認可科技創新形成新的供給創造新的需求。因為科技股所對應的是增量市場——你的支出是我的收入;科技創新帶來的基本面變化在產業鏈中持續擴散,對應可能出現更多的市場熱點和投資機會。
套用這一邏輯,再看2020年一季度的主動股票型基金數據,同樣印證了至少截至2020年一季度,核心資產看漲邏輯尚未步入舞臺中央。最顯然易見的一點是,前十大重倉股涵蓋股票的個數在變多,而不是核心資產邏輯主導下的可選標的越來越小。
當然,業績穩定、高ROE、護城河高的核心資產,本身質優是真;但市場對其享有估值溢價的爭議,也是真。從這個意義上,若基於對產業集中度提高的確信而買入核心資產,大概率可以經受住波動的考驗;但若只是順應短期資金(即便是機構資金)的動向而買入核心資產,則可能會在波動中被反覆打臉,自我懷疑。
本材料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本材料僅供具備相應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資者閱讀,不得視為要約,不得向不特定對象進行復制、轉發或其它擴散行為,管理人對未經許可的擴散行為不承擔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