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生命中的三次關鍵選擇,充滿智慧,難怪他能得善終

民間傳說中,程咬金是一個福將,本事不是最大的,但卻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他比大部分都人都幸運,能夠得善終,這一點同樣體現在真實歷史中的程咬金身上。程咬金這個名字大部分時候是民間的叫法,實際上,程咬金只是他小時候的名字,他後來改名叫程知節了。

程咬金生命中的三次關鍵選擇,充滿智慧,難怪他能得善終

程知節生命中有過三次關鍵性的選擇,正是這些選擇讓他成為初唐的功臣,畫像更是進了凌煙閣,而他本人雖然在晚年犯錯了,但卻並不妨礙他善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智慧,這比單純的努力要重要多了。那麼程知節的三次選擇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呢?

他的第一次關鍵性的選擇發生在唐武德二年,即619年。程知節原本是瓦崗軍中的一員,很為李密器重,是內軍驃騎之一,但是618年洛陽一戰後,瓦崗軍土崩瓦解,程知節、秦瓊等人都被王世充俘至洛陽,而李密也投靠了大唐李淵。

程知節等瓦崗將領在王世充那裡最初也得到了王世充的看重,其中程知節成為將軍,但是王世充倚重的還是江淮楚人,漸漸對瓦崗將領們不再那麼看重,而且王世充本人也的確不是明主,程知節越來越覺得應該離開王世充,他對秦瓊說:

“世充器度淺狹,而多妄語,好為咒誓,乃巫師老嫗耳,豈是撥亂主乎?”

程咬金生命中的三次關鍵選擇,充滿智慧,難怪他能得善終

程知節對秦瓊表示了自己的去意,而秦瓊等人也不願意繼續跟著王世充,於是619年,王世充和唐軍在九曲交戰時,程知節、秦瓊等數十人陣前拜別王世充,躍馬離開,投到了大唐這一邊,王世充眼睜睜看著這些人的離開而毫無辦法。

李淵將他們都安排在李世民身邊,程知節成為左三統軍,開始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後因公封為宿國公。沒過幾年,天下盡歸大唐,而李世民也成為天策上將,有了與李建成比肩的勢力,自然就有了為那個位子搏一下的野心。

李世民有這樣的心思,李建成自然看得出,他想盡辦法將李世民身邊的人都弄走,將他們遣回家的遣回家,收買的收買,外放的外放。作為李世民身邊的得力干將,程知節自然也在李建成的算計之內。武德七年即624年,李建成在李淵那裡“美言”了幾句,然後李淵將讓程知節去做康州刺史。程知節於是勸說李世民:

“大王手臂今並翦除,身必不久。知節以死不去,願速自全。”

程咬金生命中的三次關鍵選擇,充滿智慧,難怪他能得善終

這是程知節的第二次選擇,選擇站在李世民這邊,並勸他儘快行動,以防不測,後來的玄武門之變,程知節自然也是參與者之一。李世民登基之後,程知節成為右武衛大將軍,得食實封700戶。

貞觀年間,程知節主要是在外地為官,643年,其畫像進入凌煙閣,然後開始留在長安為官。後來李世民去世,李治登基,即唐高宗,656年,李治任命程知節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討伐阿史那賀魯。李治還給程知節配了一個副手王文度,以及前軍總管蘇定方。

或許是數年沒有上戰場的緣故,也或許是年齡大了,總之程知節在這一仗中的表現很不怎麼樣,身為大總管,卻被王文度擺佈。王文度說窮寇莫追,程知節就不顧蘇定方的建議硬是拖延了戰機,更是導致士兵、馬匹死亡不少。

程咬金生命中的三次關鍵選擇,充滿智慧,難怪他能得善終

而且王文度矯詔自己能夠節制程知節,程知節就相信了王文度,對蘇定方要求的抓捕王文度視而不見。等到仗打贏了之後,程知節再次聽從王文度的建議,結果“有胡人數千家開門出降,知節屠城而去。”為的不過就是能夠得到他們的財物。

聰明瞭一輩子的程知節在這一仗中可謂晚節不保,等到大軍回師後,程知節就被免官,這一次的經歷讓程知節知道自己老了,已經不能勝任任何的官職了,所以他對於李治的處罰並沒有任何的意義。

但沒過多久,李治就重新起用程知節,讓程知節去做岐州刺史,只是程知節已經想明白了,知道自己已經到了退休的時間了,他也不留戀,乾脆上表乞骸骨,李治也沒有強留,就這樣,程知節做出了生命中最後一個關鍵性的選擇,即回家養老。

程咬金生命中的三次關鍵選擇,充滿智慧,難怪他能得善終

退休後的程知節依舊住在長安的家中,只是不再外出,就安安靜靜呆在家中,享受天倫之樂,665年,77歲的程知節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死後陪葬昭陵。

可以說,正是因為程知節有這三次的關鍵性選擇,才得以在初唐建功立業,並安享晚年,這些選擇說起來容易,但真正做起來很難,並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出的。在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選擇,爭取佔據主動而非被動,這正是程知節的大智慧。

對比秦瓊在貞觀年間一直在病中,尉遲敬德經過數次敲打才乞骸骨,以及侯君集心中不滿而走上了錯誤的道路,程知節實在是要高明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