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指尖下的音乐》:精心设计演奏会曲目


为演奏会曲目作适当的选择与设计,本身便是一门艰涩的艺术。我们是无法在仓促间,临时作好任何决定的,因为它必须经过完善的思考。在这门艺术里,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在组成的本质上,各有其独自的律法。


10-《指尖下的音乐》:精心设计演奏会曲目



独奏会的类型


  • “全场独奏会”(Full Recital)是指一场长时间的个人独奏。其中包含各种不同作曲家、不同色彩的乐曲,使独奏者能自然地表现出他最美好、最丰富的音乐内涵,及最佳的演奏和诠释能力。曲目的安排必须健康地囊括各类听众熟悉或是不熟悉的乐曲。至少要弹奏一位现代作曲家的作品,才能使听众感觉出这场音乐会的真实性,是在20世纪发生的。

  • “短时间”的演奏曲目,在组成上与上述的方式不同。演奏家在这类性质的音乐会中,或许只拥有15分钟的时间去展露他的琴艺,因此他必须懂得选择乐曲,于10多分钟内马上能表现出个人多方面特色。我的选择方式是:先安排一首明亮的开场曲,而后弹一首慢板音乐(但是不能太过于缓慢而失去了音乐进行的动力),最后以一首华丽光耀,能表现绝佳技巧的乐曲作为结束(也许再准备一首亮眼的“安可”曲以备需要)。选择曲目时,一定要弹奏完整的乐曲,而不要摘录某一乐曲的片断、某一奏鸣曲的一个乐章,或是组曲的一个段落。

  • 还有一类独奏会是完全以一位作曲家的作品为主,例如全场贝多芬、全场肖邦,或是全场舒曼等。在这类独奏会里,演奏者好比是一只优秀的单眼镜头,使听众能从中看到某位作曲家身上各色变化的景观。在选曲上,我们可以选择这位作曲家广为人知与较不为人知的作品。从中寻找一些能够特别表现出其独特个性与细致内涵的音乐,使这场音乐会像一幅肖像,能完整地描绘出一个人,让听众在短短的几十分钟之内,对作曲家有一目了然的认识。

  • 曾经有一阵子,音乐家们流行一种新型的曲目安排方式,例如全场由多位作曲家的托卡塔(Toccata)所组成、全场由多位作曲家的练习曲(Etude)所组成,或是全场由多位作曲家的前奏曲(Prelude)所组成。这类曲目带有“教育”的意义,因为演奏家可以在一场演奏会中,展现各个作曲家针对某一特定形式在写法上的差异。

  • 像任何流行的事物一般,演奏会里的曲目也是常常随着时间的更易而不断地变化着。某些时候,经常流行演奏舒曼的《狂欢节》、李斯特的奏鸣曲或是贝多芬的《热情》。一个季节过后,这些音乐便会被其他乐曲代替而给冰冻起来,直到下一个流行季节里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各演奏会上时,才又复苏。


音乐演奏的发展史


  • 对音乐会发展历史有兴趣的人,可以在大图书馆中找到很多迷人的资枓,像描述巴赫音乐家族在18世纪成功的音乐会记载等。古老的日子里,音乐会往往是一个小城镇中很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总是在音乐会结束后便不停地谈论着,一直到下一场音乐会的来到。那时的音乐会非常长,可以长达数小时,从夜晚演奏到黎明。曲目则包括各类摘录自独奏奏鸣曲、室内乐、交响乐的单一乐章或乐段,著名的声乐家则唱着歌剧中的咏叹调。有趣的是,一些特技表演者、魔术师和变戏法的人,也经常应邀助兴。在一次贝多芬担任指挥的音乐会上,乐章之间竟然出现一位小提琴家,玩着倒拿提琴演奏音乐的把戏。此外,音乐会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表演项目,那就是音乐家们在钢琴上作即兴演奏。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在他们还未因作曲成名之前,都是顶尖的即兴演奏家。即兴演奏的主题通常由听众选出,有的是耳熟能详的歌谣,有的是当时流行的曲调,几乎任何音乐里的旋律,都能作即兴演奏的主题。这种形态的音乐会,一直到了李斯特和泰伯格这两位钢琴大师手中,才慢慢有了改变。

  • 12岁的天才儿童克拉拉,自从在巴黎听了两位大师的音乐会之后,回到德国也开始在音乐会中“背谱”弹奏。但是当时却有许多人批评她的背谱演奏为“丝毫没有音乐性可言,只是以特殊、与众不同的伎俩取胜”(因为背谱演奏在当时并不风行)。

  • 李斯特是一位天生具有表现欲的人,他开创了历史上第一场“钢琴独奏会”,也是第一位以侧坐来演奏钢琴的音乐家(以往钢琴家皆背对观众),如此,观众们便能看见他那俊美的脸庞。回顾这些历史,使我更加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唯有通晓过去,才能在现阶段里有适当的作为,并预测出未来音乐的走向,不会为现实中某些评论所影响。正如李斯特所说:“时间”乃是决定一切、最具权威的音乐评论之父。


音乐家应该睁大眼睛,观察广阔的世界


  • 不论我们居住在何处,是在一个小村庄还是在大都会,一定会受到当地文化趋势的影响。对于人性而言,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每个人总是视他生长环境的一切为“最佳”:家乡的报纸报道的都是最可信、最重要的言论,家乡的交响乐团及指挥是最优秀的音乐家,家乡的音乐教师是最好的教师——以至于教师们的音乐观点,主宰了当地人们的音乐思想及言论。但是当我们走出了这个区域,探访了更大的城市,旅游至另外一个洲际时,我们的眼睛便开始睁开,发现真实的世界,比原先想象的要大得太多了。

  • 虽然旅游世界各地,对大部分的人来说,是十分不容易办到的事,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借着其他的方法,打开我们的眼界,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保持密切的联系。方法之一,是订阅重要音乐大都会里知名的报纸和杂志;之二,是剪贴所有年轻音乐家的节目表及乐评。通过观察音乐曲目的编排及大众的感想和评论,不用多久,你便能归纳出时代的走向。

  • 作为一个音乐家,我们应该培养出研究年轻音乐艺术家的嗜好。由新生一代音乐家的曲目及乐评、他们的潜力和教育背景来预测,谁将会是大放异彩的明日之星。因为经过了文化潮流的印证后,艺术家才可能在历史上留名。因此,观察世界舆论和文化成就间微妙关系的过程,其本身便是一件耐人寻味、令人乐此不疲的工作。


精心安排音乐会曲目的重要性


  • 由过去录制唱片,和兢兢业业的制作人合作的经验中,我得到很宝贵的一课:不论是唱片的制作还是音乐会的制作,在曲目的安排上,都必须精心设计,不能有丝毫的牵强及马虎。

  • 25年以来,音乐会曲目的安排,总是习惯性地将乐曲按年代排下来,例如:以斯卡拉蒂、巴赫为始,经古典、浪漫至现代,最后以一首华丽能博得满堂彩的音乐作为结束。曾经有数以万计成功的音乐会是以此种方式进行,似乎它已经成为一种成规。但是我却担心不创新的结果,可能是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将会听到最后一场钢琴独奏会。这个时代,人们已经可以从收音机及唱片中听到无数美好的音乐。除非某一场独奏会深具个人魅力,否则便不再有从舒适的家中赶往音乐会场的必要了,因此我坚信,唯有真正吸引人的曲目,通过精心有品位的设计,呈现丰富多变的色彩、内涵和新鲜度,才能将疲累工作后的人们,从家中柔软的坐椅中吸引进音乐厅。


理想的曲目组成方式


  • 理想的独奏会,时间通常是70分钟左右。安排曲目时,不要让第一首乐曲太长,使习惯晚到的听众,不至于有懊恼无法值回票价的感觉。我时常以美好且强有力的作品作为开场曲,让听众产生期待的心情,但是却避免在此时爆发整个演奏会最强的火花。我们应该一点一点,逐步渐进地将整场音乐会带入高潮。所以,在决定所有曲目之前,应该先选择这场音乐会的重心音乐,再围绕着它来安排其他作品。

    重心音乐必须是任何时代中的杰出作品,如贝多芬、舒曼、莫扎特的奏鸣曲,德彪西的组曲或巴赫的组曲(Partita)等。如果你计划放两首很有分量的作品在一场演奏会中,则选择不同时代、不同结构的作品,切勿同时出现两首奏鸣曲或两首组曲。最好是奏鸣曲和组曲,或是配一首变奏曲。当你在挑选其他分量轻的作品时,也可以以这种态度去选择。譬如你已经有一首非常抒情、曲调很美的音乐,最好不要再紧接着另一首也是旋律优美的曲子。因为这将会混淆听众的记忆,使他们弄不清楚谁的旋律是什么。而节奏相似的乐曲也不要接着弹奏,如两首圆舞曲,或圆舞曲和马祖卡舞曲等。相同“类型”的作品要避免安排在一起,除非你是特意点明作曲家的相异之处,例如:选择一首舒伯特的圆舞曲,再选择一首肖邦的圆舞曲;弹一首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再弹一首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和赋格。有的时候,在同一个调或是关系调上安排两种味道对比的音乐,也是很吸引人的。例如在同一个调上弹奏一首夜曲,再接着弹奏一首练习曲,就好像把一朵淡蓝色的花放在一朵深蓝色的花旁边,它们相互凸显了对方的色调与明暗度。

  • 在半场结束之前,安排一首较具戏剧性的作品是极佳的设计。因为这类作品容易引发人们紧张及悬疑不安的情绪,而这种情绪能在乐曲结束后十几分钟的休息里得到纾解。经过放松之后,你可以选择一首较长的乐曲,因为听众此时已经调整了他们的心情、准备了他们的耳朵,要再度细心地聆听你的演奏了。

    如果你计划将几首短小的乐曲放在一起弹奏,则要小心勿将音乐以单调的手法排列,如慢→快→慢→快等。最好能以音乐的色调和气氛来搭配,尽量将能够引起不同情绪反应的乐曲放入曲目中,如:悲伤柔软的乐曲→快速轻巧的音乐→优美旋律同时具戏剧效果的乐曲→华丽似火焰般的作品。某些时候,当你弹完一首冲击性强的乐曲之后,听众在心情上也许需要一些休息,此时可以适度地弹奏缓慢而柔软的乐曲,这将使这类作品达到最佳的效果。不过在音乐会结束前的第二首音乐的选择上,则要小心,勿过于“缓慢”,使得整个音乐会的脚步几乎停顿。我们可以选择一首快一点的夜曲、慢一点的圆舞曲或较好听而明亮的作品,让整个曲目在快要结束时,有一气呵成的动力。

  • 当你演奏“安可”的时候,必然也得保持原有的水准,不得马虎。如果能选择与先前色彩相异的乐曲则更佳。在每场独奏会“安可”的最后一曲上,不妨把你最喜爱,而他人一听便知道是“你”的音乐放入其中,使这首乐曲变成你的标志,就像画家在画布的下方签上自己的名字一般。


不同的听众要求相异的演奏曲目


  • 世界各地的听众对于演奏会曲目的要求,皆因民族性及国度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以德国人来说,因其本身承袭了悠久长远的音乐传统,所以喜欢分量重、纯音乐的曲目。音乐会中,至少要有两首够分量及艺术价值极高的音乐作品,才能挑起他们聆听及思考的兴趣。法国及拉丁民族的听众,则比较喜欢陶醉于清爽的音乐中。英国、北欧、荷兰的听众不善于迅速地表达他们的感受,但却是非常敏感聪慧的听众;不论是深奥的或是现代的音乐,他们都喜欢,他们要求均衡的曲目。大体上看,欧洲的听众是属于久经世故、极具音乐素养的听众。

  • 凡是知名的音乐家在南美洲演出,总会在当地造成很大的骚动。南美洲的听众对音乐有着狂热的爱好,尤其是肖邦的音乐。在巴西和阿根廷,甚至已将肖邦视为国宝级的英雄。由于长期沉浸于唱片中,南美的听众对音乐有其正规的认识,对演奏家的评论亦建立于独立的个人风格上,视音乐家的表达能力为评论的标准。当然,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因素,那便是视每一位演奏者弹奏肖邦的优劣,来决定他们的喜怒。

  • 职业艺术家们鉴赏年轻音乐家时,除了聆听他是否具有独特的创造天赋之外,还要观察他在每一场演奏曲目上所下的功夫是否细腻尽心。而一位身经百战、经验充沛的演奏家,在面临演出的好几个星期前必定是绝对地集中精神,付出努力去研究、练习,不敢懈怠。如此,才能完整地呈现他的曲目,保持他历久不坠的声誉。由此看来,细心地呵护演奏曲目的形成过程,是每一位音乐家都必须具备的深刻体认。


实际分析演奏会曲目的安排


  • 现在让我们在曲目的安排上做一些实例的分析:

    A 霍洛维兹演奏会曲目
    《Eb大调奏鸣曲》  海顿
    两首无言歌  门德尔松
    《五月》
    《牧羊者的悲叹》
    《展览会之画》  穆索尔斯基
    休息
    《Ab大调即兴曲》  肖邦

    《F#大调夜曲》
    《G小调叙事曲》
    《娃娃小夜曲》  德彪西
    《四只手指的练习曲》
    《托卡塔,作品11》  普罗科菲耶夫

    分析:
    这套曲目的重心点是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之画》,整场曲目的气氛,从头到尾都一直作着变化,完全没有重复的色彩。
    海顿的奏鸣曲是一首古典、淳朴又明朗的开场曲,接下去门德尔松两首色彩对比的无言歌,则激发了听众对浪漫乐派穆索尔斯基组曲的兴趣。经过休息后,熟悉的肖邦出现。乐曲分量刚好,没有在听众心中造成负担。接下去色彩对比的德彪西,似乎与上半场的门德尔松相辉映,而夹杂在柔情的肖邦与钢铁般有力的普罗科菲耶夫之间,似乎可以起到综合气氛的效果。
    可能有的批评:
    霍洛维兹弹奏的《展览会之画》不是原版作品,而是经过霍氏改编之后的版本。演奏者似乎应该避免采用编写过的作品。

    B 鲁宾斯坦演奏会曲目
    《夏康舞曲》  巴赫—布索尼改编
    《Eb大调奏鸣曲“告别”》(作品81)  贝多芬

    《Bb小调间奏曲》(作品117, No.2)  勃拉姆斯
    《B小调随想曲》(作品76, No.2)
    《Eb大调狂想曲》(作品119,No.4)
    休息
    《波卡舞曲“金色年华”》  肖斯塔科维奇
    《瞬间幻影》(作品22)  普罗科菲耶夫
    《凶恶的模样》(作品4,No.4-4)
    《船歌》(作品60)  肖邦
    《G#小调夜曲》(作品27-1)
    《Ab大调波兰舞曲》(作品61)

    分析:
    如果以色彩、节奏、速度和气氛来看,无疑,这一套曲目可说是充满了变化,可以作为典范。鲁宾斯坦知道听众对于现代音乐作常敏感和警觉,因此他把肖斯塔科维奇与普罗科菲耶夫放在肖邦之前,而以肖邦的音乐为演奏会的高潮(注意:这里使用肖邦的作品都不是过于陈旧的乐曲)。
    可能有的批评:
    整个曲目充满太多听众熟悉、喜欢的小曲子。如果以勃拉姆斯整个作品119(共四首曲子)来代替前二首间奏曲和随想曲,则整个曲目的分量会因此改观,时间却不增长;同时有助于平衡上下半场的曲目,因为下半场也是由很多小曲子所组成。

    肖斯塔科维奇与普罗科菲耶夫在作品的特质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果以巴尔托克、普朗克或巴伯代替肖斯塔科维奇,应该会有更对比的色彩出现。
    到目前为止,弹奏改编过的巴赫,依然会受到争议。许多纯音乐的艺术家认为,巴赫有许多伟大的作品可以用于演奏,演奏家不需要弹奏改编自小提琴音乐的作品。

    C 赫斯夫人(Dame Myra Hess)演奏会曲目
    《D大调回旋曲》(作品485)  莫扎特
    《B小调缓板》(作品540)
    《G大调小赋格曲》(作品574)
    《A大调奏鸣曲》(作品120)  舒伯特
    休息
    《第一号组曲》(Partita)  巴赫
    《C小调奏鸣曲》(作品11l)  贝多芬

    分析:
    这位艺术家运用了无限丰富的想象力,将古典作品作了极吸引人的安排,曲目充满着迷人的曲调。莫扎特的缓板和赋格、舒伯特的奏鸣曲作品120,都很少在音乐会中被弹奏,却在这位钢琴大师的手中复活,使听众再度发现这些优美的音乐。
    注意这些优美且均衡的曲目:三首短小明亮的古典小品后面,衔接着舒伯特的浪漫作品。下半场开始,是听众熟悉的巴赫组曲,最后以贝多芬戏剧性且华丽的奏鸣曲作为音乐会的高潮而结束。


    D 季雪金演奏会曲目
    《Bb大调组曲》(Partita)  巴赫
    《三首奏鸣曲》  斯卡拉蒂
    《C大调幻想曲》(作品17)  舒曼
    休息
    《船歌》(作品60)  肖邦
    《塔》  德彪西
    《水之倒影》
    《第九号狂想曲》  李斯特

    分析:
    这些不寻常的曲目被安排得非常均衡。演奏家聪明地将曲目朝一个焦点——舒曼的幻想曲——建立起来,使音乐在上半场结束时达到高潮。经过休息,气氛因肖邦《船歌》的出现,渐渐地沉寂下来。在德彪西《水之倒影》时,呈现最安静的情景。其后,李斯特的狂想曲,像一片喧哗的潮水,疯狂地淹没了所有的听众。
    季雪金在上半场安排了音色有别于巴赫的斯卡拉蒂,在下半场运用了轻灵的德彪西,此二者在上下半场中遥遥相对,造成了音色上的对称,使曲目相互平衡。

    E 列文涅(Josef Lhévinne)全场舒曼的演奏曲目
    《交响练习曲》(作品13)  舒曼
    《托卡塔》(作品7)

    《四首乐曲》,选自《幻想曲》(作品12)
    休息
    《狂欢节》(作品9)

    分析:
    这真是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演奏。演奏家一口气弹奏了两首舒曼最有名的巨著——《交响练习曲》及《狂欢节》(只有吹毛求疵的评论者,才会坚持以听众较不熟悉的奏鸣曲来替换其中一首作品)。
    艺术家在《交响练习曲》上神奇的演奏技巧及独特的诠释,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赞誉。而四首从《幻想曲》抽出来的乐曲,内省安静的色彩,则使得整个音乐会在描绘舒曼的调色盘上,趋向完整。
    注意:把两首分量长又重的曲目放在上下半场的开始,不仅促成曲目安排上完美的平衡,同时也收到听众最专心聆听的效果。

    F 塞尔金演奏会曲目
    《告别亲爱兄弟的随想曲》  巴赫
    《降B大调奏鸣曲:“汉麦克拉维”》(作品106)  贝多芬
    休息
    《十二首练习曲》(作品25)  肖邦

    分析:
    这是一套非常优秀的曲目,塞尔金以奏鸣曲中的巨神《汉麦克拉维》为中心。这首艰深的奏鸣曲在每一代钢琴家中,只有少数人能完美地演奏出来。巴赫的《告别亲爱兄弟的随想曲》是一首轻快迷人的引介。在中间休息过后,塞尔金给他的乐迷们带来一个很大的惊奇——弹奏肖邦第二套钢琴练习曲(因为他一直是以弹奏德奥音乐著名的音乐家)。

    可能的批评:
    也许再放一首抒情而短小的现代作品,如普罗科菲耶夫、巴尔托克或希纳斯泰拉等人的作品,于下半场一开始,可以为整个音乐会增加一些额外的颜色。

    G 史兰倩丝卡演奏会曲目
    《D大调奏鸣曲》(作品10-3)  贝多芬
    《游离》(Excursions)  巴伯
    《第二号叙事曲,F大调》  肖邦
    《练习曲》(作品10-1)
    休息
    《狂欢节》  舒曼
    《意大利波卡舞曲》  拉赫玛尼诺夫
    《第十五号匈牙利狂想曲》  李斯特

    分析:
    这场音乐会里,古典的贝多芬《D大调奏鸣曲》和浪漫的舒曼《狂欢节》,是整场曲目的重心,这两首音乐自成一种对比的色彩。
    将贝多芬的奏鸣曲和带有爵士色彩的现代组曲放在一起,为接下去演奏的肖邦音乐,衬托出一幅有趣的背景。
    休息前,放置一首狂风般的练习曲,能将听众的情绪带到高点,而在下半场来临时能专心聆听舒曼的作品。
    较不为人知的《意大利波卡舞曲》是一首明亮又优美的短曲,位于长又丰富的《狂欢节》和华丽强烈的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之间,具有调和的作用。

  • 可能有的批评:
    四个乐章的奏鸣曲对开场曲而言,有些冗长,如果能选一首稍短的奏鸣曲较佳,不仅节省时间,同时可以另外再加一首柔软抒情的小品于《狂欢节》的前后,使整场曲目的色彩更完整。
    现代演奏家应勇于接纳未来的音乐作品
    20世纪的音乐作品,在目前演奏会中已经逐渐受到重视。巴尔托克、巴伯、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的作品,已不再造成太大的好奇与侧目。它们开始慢慢地取代了李斯特、门德尔松、格里格、圣-桑在音乐会中的地位。作为一位现代的演奏家,应该勇于接纳更多未来的作品,而非永远生活于过往的日子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