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少年的你》:能力赢得高考,人品赢得人生

“曙光就在前头,你可千万不能掉链子!加油!”

高考前夕,《少年的你》中,陈念给远在外地躲债的妈妈打电话时,拼命抑制着哭泣,说道。

话是说给妈妈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听的。那时候她已经失手把霸凌她的魏莱推下楼梯致死。背着沉重的压力,不能跟妈妈倾诉,还要准备参加高考。

陈念的“懂事”让人心疼。

高考,一直都是像陈念和妈妈一样的普通家庭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陈念们赢了吗?

再谈《少年的你》:能力赢得高考,人品赢得人生


01

高考是魏莱父亲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

畸形的爱养育畸形的孩子

影片中魏莱是一个长相可爱,学习优秀的女孩子,却冷漠自私,心狠手辣。

魏莱父亲在影片中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魏莱家摆在桌子上的合影里,一次是在魏莱死后。然而两次都没有给观众一个清晰的形象,似乎影片是把他作为某一类父亲的形象出现的。

魏莱在给陈念拍了裸照以后,为了不影响自己参加高考,跪在她面前哭着说:“我求求你不要报警,我爸爸已经一年不理我了,我真的不想再复读了……”

而在魏莱死后,魏爸爸在停尸房仅仅是看了一眼尸体,确认以后一言不发,准身离开,冷漠得令人倒吸一口凉气。

由此可见,在魏爸爸眼里,魏莱的存在价值是跟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的。

可以想象,当魏莱捧回一座座奖杯,拿回一张张奖状的时候,魏爸爸会表现得多么爱自己的宝贝女儿;然而一旦高考失利,他就可以用整整一年的冷暴力无情地伤害孩子。

法国医学博士玛丽-弗朗斯.伊利戈扬所著《冷暴力》一书中,把冷暴力划进“精神虐待”范畴内。她说:家庭中的精神虐待会对家庭成员造成可怕的伤害,它会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侵蚀感情和人格。

魏爸爸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去理解和尊重,孩子成了他的附属品,他可以随意处置。

正是这种畸形的爱撕裂了魏莱的价值观,魏莱才在本该单纯善良的年纪变得自私、冷漠、功利、甚至狠毒。

也许在魏爸爸的思想里,他这么做都是为了“孩子好”,“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这样的理由和借口,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不陌生。

然而,事与愿违,魏莱死了,魏爸爸再也不能拿着女儿的高考成绩去炫耀自己的成功了。

再谈《少年的你》:能力赢得高考,人品赢得人生


02.

高考是挽回父爱的唯一途径。

魏莱失去了自我,也失去未来。

魏莱在复读班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她的高考目标是“北大”。如果单看分数,这是一个前途无限美好的女孩子,可是生活里并不是只有“分数”。

每一个人都是从懵懂无知的的孩童,经历青春期的迷茫,慢慢长成大人的。

回想我们自己小时候,如果遭遇身边亲人朋友的伤害,没有人引导,根本不知道如何面对和正常表达,也不知道怎样正当发泄。

魏莱在妈妈眼里是一个优秀到跟别人不一样的孩子,她从来不觉得需要倾听女儿的心声,好像只要有那些奖杯和奖状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在魏爸爸眼里更是只有分数没有亲情。

可以想见,魏莱在这样的家庭里其实是非常压抑的,没有人愿意理解她的内心,在乎她的真正需要。

面对爸爸的冷暴力,她也不敢反抗。

伤害带来的压力像一头猛兽,奔突着寻找出口。魏莱把在亲人那里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一股脑发泄到无辜的同学身上。

她逼死胡小蝶,继续欺凌陈念,甚至带着一群人给陈念拍了裸照。

但是她最需要的还是高考,只有通过高考,只有考到最好的大学,才能挽回爸爸的爱。

《朱子治家格言》中,作者朱伯庐告诫子孙后代: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做人,不是只为功名利禄。

魏莱和魏爸爸显然是把高考功利化了。

魏莱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完全失去了自我,甚至失去了一个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不懂得如何做人,致使她并不知道陈念在乎的是什么,一再的言语刺激,终于致使自己失去了生命。

其实,就算魏莱不死,她也不见得有美好的未来。一个三观不正的人,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必定会处处碰壁,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再谈《少年的你》:能力赢得高考,人品赢得人生


03.

考了高分没有赢

陈念的人生也没有输。

陈念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被骗欠了别人的钱。

为了给女儿挣学费和躲债,不得不远走他乡,陈念只能一个人面对魏莱的欺凌。为了不让妈妈担心,她把在学校遭遇的一切都藏在心里。

陈念只有一个信念,熬过高考,考到全国最好的学校,带着妈妈去北京,“走出去”,离开这一地鸡毛的生活,她就赢了。

为了这个目标,她不接受胡小蝶想跟她做朋友的意愿,眼看着胡小蝶被欺凌却选择了沉默。

为了能不被魏莱的欺负影响高考,她不得已向小混混小北求助。

当她和小北互相了解,暗生好感的时候,又背负了带着小北一起走出去的信念。

她把魏莱失手推下楼梯,小北为了帮陈念圆走出去的梦,主动承担了杀人罪名。

高考成绩出来了,陈念拿着632分的成绩单却笑得那么勉强。当她填完报考志愿,从漫天碎纸片的校园里走出来时,脚步是那么沉重。

她一步步走下去,没有成功的喜悦,负罪感像枷锁一样压弯了她的脊背,使她无法挺胸抬头,使她哭都不能大声。

正如同警官郑易说的那样:“如果有人替她冤枉地蹲几十年牢,那她这辈子就毁了”。

陈念最终没有去大学深造。影片结尾,陈念出狱后在一家英文培训中心担任辅导老师,过的是普通人的日子。

但是谁又能说陈念输了呢?

电影《美梦成真》里有一句极为经典的台词:“有时你以为输了,其实你赢了。”

陈念输了,输在通过了高考却不能去上大学。可是她又赢了,赢的是一生的问心无愧。

陈念的良知不允许她像魏莱一样,可以背负着小北的牺牲,去过可能辉煌的生活。几乎没有人可以在巨大的时刻笼罩着的愧疚里安稳度日,这种压力会把人逼疯的。

而陈念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拥有的知识,已经足够她站在人生的起点上。

高考,一直是一个让众多家长和孩子感到焦虑的话题。孩子从读小学起,每一天都在为高考做准备:要读最好的学校,假期要报最好的辅导班,要去特长班学习琴棋书画……

一切都是为了高考。

高考是为什么呢?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

上好大学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

事实真的是这样发展的吗?

再谈《少年的你》:能力赢得高考,人品赢得人生


04

大学不是工作的保障。

真正的文凭是在为自己生活奋斗中得来的。

马云在2019年12月3日巴黎世界教育论坛上说:“文凭只是学费的收据,真正的文凭是你在为自己生活奋斗中得来的。”

梁宏达说过:学历只能决定你的起点,不能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知乎上有一个真实案例。

2017年,中年男子任某,小学文凭,用伪造的清华研究生学历、名企任职经历等证明,被猎头推荐到某知名企业任高管。几天后公司发现其能力平平,将其解雇,并调查了他的背景。

当然发现任某的证明都是假的啦,于是一纸诉状把他送上法庭。可笑的是,法庭在传唤任某时他已经是另外一家企业的管理层了。

然后法院让任某取保候审,在此期间,任某居然又找到第三份不错的工作。

有网友评论说,撇开其他因素不谈,如果任某能力过人,说不定现在还在高管的位置上坐着呢。

梁宏达表示:起点时学历很重要,爬坡时能力很重要。

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四本学历。如今马云的成就众所周知,不用再赘述了。靠的是什么?除了文化知识,还有他六年教师经历,更重要的还是他超人的能力。

如今马云的“社会文凭”已经远远高出了“学校文凭”的水平。

再谈《少年的你》:能力赢得高考,人品赢得人生

05.

人生的衡量标准既不是分数也不是金钱

而是人品。

用分数衡量学生,用金钱衡量成年人,已经是公认的标准。在这一点上我们是落后于古代圣贤的见识的。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就是说:德才兼备的人是圣人;无德无才称为愚人;德胜过才的人是君子;才胜过德的是小人。

古人挑选人才,宁用“无才也无德”的愚人,也不用“有才而无德”的小人。

因为小人如果用自身具备的才干作恶,就会危害社会,还不如没有能力的愚人,至少没有危害。

德,即人品。

董卿,从央视主持人到《朗读者》制作人兼主持人,已经走过了二十五年的时间。董卿优雅的气质,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大众所公认,董卿的品德却是她所有这一切的基础。

2009年春节晚会是董卿第五次主持节目,已经稳坐央视一姐的她仍然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在相声《五官新说》出场报幕时,她将“有请马(季)先生的儿子马东”错说成了“有请马先生的儿子马季”。晚会后董卿知道自己的过错时,眼泪夺眶而出。

董卿诚恳向导演组和马季父子俩道歉。元宵晚会时,董卿再一次向马东和全国观众道歉。

在2010年元宵晚会上,董卿误把欧阳修的名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的“昼”念成“书”。

剧作家魏明伦发现后第一时间通报给媒体,为董卿纠错。董卿马上向魏明伦发送致歉短信,同时也公开致歉。

董卿谦虚的态度,敢于接受批评的品格,促使她认识到自己的知识底蕴还有欠缺,深思熟虑了几年,终于在2014年放下所有光环,赴美留学。

当她回到央视,已经是一个崭新的自己了。

董卿在主持节目时有过两次下跪,感动了录制现场和屏幕前的观众。

一次是采访坐在轮椅上的“90后最美铁警”李博亚,另一次是采访许渊冲老先生。董卿下跪,是为了更好地跟采访对象交流,也是出于对英雄和前辈的尊敬。

她的这一跪,来自她良好的教育和品德。网友的评论中,“董卿这一跪直接跪出了她的素养”一句最是深入人心。

如果人生是一场征途,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只能让你站在较高的起点上,能力可以帮你走的比较快,只有品德才能保证你走得远。


再谈《少年的你》:能力赢得高考,人品赢得人生


06.

父母最大的成功是把孩子培养成

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二十年后这个世界会发展成什么样?

马云在2019年12月3日首届世界教育论坛上说:20年后现在50%的工作将消失,新创造的工作我们都没听说过。

我们很快就会进入数字时代。标准化的东西会被机器取代。人类只从事那些有创造性、有体验的工作。

这种取代已经慢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了:去银行存取钱,有自助存取款机;医院结账、打印报告单有专门的机器;到超市购物可以自助结账;网上购票到车站自助取票……

我们都不希望孩子在二十年后,面临工作被机器取代时像高速收费处的女职员那样哀号:“我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

借用马云那具有超级前瞻性的眼光,看一下将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01)有3个Q。

EQ。情商。

IQ。智商。

LQ。爱商。

马云认为,情商可以帮助一个人获得成功,智商可以帮助避免失败,而要得到尊重,必须具备爱商。教育重要的不仅是让孩子爱上学习,还要学会去爱。因为大脑可以被机器替代,但是心灵永远不会。

02)有全球观、全局观、未来观。

全球观:即对全世界的国家、民族、文化有足够的尊重和认识;

全局观:即团队精神;

未来观:以未来的眼光看教育走向。孩子们除了要掌握文化知识,还要掌握同样重要的艺术。艺术会帮助孩子拥有创造力和建设性。

世界发展太快了,如果不能看清未来的趋势,我们也不要用自以为是的经验之谈阻碍孩子的发展。

没有足够的把握对孩子的学业有帮助时,我们只需要关注孩子的品德就够了。

白岩松曾说:“人品是最高的学位,德与才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

世间技巧无穷,唯有德者可成大器;世事变幻莫测,唯有人品可立一生!

与天下所有的父母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