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中国,需要那样的声音吗?

李文亮大夫已走了,为拯救别人的生命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是勇敢的,也是伟大的。而更能让人们铭记住他的是他掷地有声的那句: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的确,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一个社会就是一个有机体,要想良好运转,就必须处在一个非常协调的状态。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如此巨大、体系如此复杂、成长如此迅速、既古老而又充年轻满活力的有机体,要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实属不易。

而让它保持良好运行状态的机制,就是其系统内部的纠错能力。纠错能力越强,改进就越快,走的就越稳,错误犯的就越少,代价和损失也就能降低降到最低。而创造这样一个纠错机制,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从不同观察者身上发现看问题的不同角度,甚至是奇特的角度,倾听不同的意见声音,无疑对于创造这样一种机制是有益的。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所有的声音都需要倾听吗?所有的声音都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所需要的吗?

鲁迅先生曾讲过一个小故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实话,未必是一个人愿意听的。因为这种话虽然很实,可在不适的场合却显得很“浑”。但是不是就一定不能说呢?在医院的重病房里,面对无论如何都无法挽救的幼小生命,大夫会实事求是的说,这孩子不行了,会死的。那么此时,说这话的大夫不会被孩子父母痛打。

也就是说,即便是一句大实话,说出来也要看场合,看谁说?即便是同样面对无法挽救的幼小生命,如果是一个不相干的普通人说出同样的话,恐怕也会遭到孩子父母的嫌弃,乃至攻击。

更何况,当我们自己的亲人得了比较严重的疾病的时候,我们自己不也常常撒谎吗?我不也经常会把疾病说的更轻描淡写一些吗?而不是把实情全说出来吧。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实话,需要实事求是。即便是批评的话,也应有建设性,而不是煽动性,甚至是污蔑性。

比如,某人把单位的凳子弄坏了。


甲领导说:你把椅子弄坏了,是无意呢?还是有意呢?如果是无意,那你就平时多注意行为举止更稳重一些,尽量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也避免伤害到你自己。如果你是故意的,说明你有情绪,你是在发泄。因此你最好调整调整,不良的心态不仅会影响工作,也会给你造成更不好的影响。但不论怎样,凳子毕竟是坏了,你需照造价赔偿。


这样的批评是实事求是的,具有建设性的批评,被批评的人也会心服口服。因为这样的动机是为了让人改正错误,也给出了建议。

那么如果是乙领导这么说:你把椅子弄坏了,这是事实吧?大家快来看呐,他把椅子弄坏了,他八成是故意的,来呀,大家跟我一起谴责他:“你-弄坏你弄坏,你-赔偿你赔偿;你-故意你故意,你-流氓你流氓”。


这样的批评虽然也是基于事实,但却有很强的渲染性、煽动性和污蔑性。被批评者恐怕不仅不服,没准还能跟批评者大干一场。因为这样的批评的动机,在于煽动,是在于攻击人。这样的生意容易造成混乱,甚至引起争斗。显然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声音。

再比如,疫情期间。有人用日记写道:

其实,就算没有疫情,这些老人便已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处于社会边缘之边缘。他们的日常生活能不能在人均水平上下,很多人是存疑的。而当病毒将健康人纷纷击倒时,他们的状况便不堪想象。


从这段文字上看,老人属于边缘的弱势群体,这是个事实。毕竟大部分老人都退休了,不再是社会生产的主力,而且由于年龄或疾病的问题,很多需要人照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确是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然而这句话就有了别样的意味:他们的日常生活能不能在人均水平上下,很多人是存疑的。福利院老人的生活水平恐怕跟每个家庭的这收入有关,这里面有更大成分的是市场化的问题。 这句话的别样意味在于她在暗示,老人被的照顾好坏跟社会跟政府有关系。这样不怀好意的声音,是一个社会真的需要的吗?

其实大约在近十天前,我已听说福利院老人因受感染而连续死亡的事。尽管信息源可靠,但我因无法进一步确认,也就没提。

这句话的问题在于,作者强调10天前的信息其信息源的可靠,但自己又无法确认。而实际上福利院老人死亡,是有报道的,而且相关部门是有过辟谣的。对于这样不实的声音,也是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吗?何况这种不实信息,在日记里,可以说随手可见。我们真需要吗?

但我想,既然政府已经接管下这些人这些事,人心都是肉长,他们自然不会再漠视这些老人现存的问题。


如果前面那句话是暗示的话,这句话就是明说了。作者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想告诉读者,政府之前就是不管弱势群体死活。

这句话是自我矛盾的,因为她说政府接管下这些事,也就是说之前政府并不管这些事,因为社会福利院是比较市场化的。所以之前老人的生活状态如何跟政府其实并没太大关系,也就谈不上对老人的漠视问题。而一个“再”子则把这个责任一下子推到了政府的头上。这就跟看到一个人把凳子弄坏了就嚷嚷这个人是故意搞的破坏一样。企图煽动旁人,一起认定是政府的错,然后来去追责或讨伐。

这样一种煽动性的声音,是我们需要的吗?这种煽动性的言语,其实就是作者发出以下的声音做的铺垫。

但我更想说的是:检验一个国家的文明尺度,从来不是看你楼有多高、车有多快,不是看你武器多强大、军队多威武,不是看你科技多发达、艺术多高明,更不是看你开会多豪华、焰火多绚烂,甚至也不看你有多少游客豪放出门买空全世界。检验你的只有一条:就是你对弱势人群的态度。

这个声音才是作者真正想要发出的声音,即“中国不文明”。

然而,这样的声音,也依然是自相矛盾的,既不符合事实,也缺乏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和态度的。与其说是她认知上有偏差,不如说她是故意,是恶意。

单从物质发展上来说,改革开放之初,可以说我们全国人民都是弱势群体,因为都很穷,很多方面都缺乏保障,很多方面也都很落后,一个家庭有三转一响,那就算是奢侈的,医疗、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哪一样不让我们感觉我们不是弱势群体。

经过30、40年的不懈奋斗,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获得感,幸福感也在不断的增加。物质上的体现就是,楼多了、楼高了,车多了、车快了,有更多的人享受游山玩水的快乐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了。弱势群体的数量也在大幅度的缩减。更何况最近几年国家开展的精准扶贫计划,对因病、因残及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的贫困落后,予以大力的积极的扶贫,改善和提高还有的弱势人,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尽管我们的国家有了长足的进步,弱势群体也在逐渐的缩小,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也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相对于西方世界而言,在众多方面都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整个中国还处于弱势,没有强大的国防,怎么捍卫我们的主权,怎么保卫我们的海外利益,又怎能在我们的人民海外遇到困难的时候实现快速的撤侨,让他们免于灾难和战火呢?

在疫情紧迫的情况下,在各种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在精神紧张的状态下,在人手紧张的状态下,存在着对少数某些群体照顾的不周问题,不及时的问题,但这就能说是故意对少数弱势群体的忽略吗?就能够把少数工作不够到位,说成是中国不文明吗?这种别用别有用心、又自我矛盾的声音,我们需要吗?

这又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以小放大的、阴暗下流的写作手法。为的是以此来否定自己的国家。这样的做法何其毒也!这样的声音何其毒也!这种有毒的声音,真的是一个健康的中国所需要的吗?

这种发生声手法还有很多,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隐晦,或晴空霹雳,或欲言又止。这些声音以哭丧为主基调,夹杂着恶毒的谩骂,携带着不怀好意的责问,总之一句话就是否定你,并巧妙的运用文字,在读者的脑海里潜移默化又或强力加深、灌输这种否定的意识、否定的思潮。为的是鼓动更大的思潮与暗流,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推动覆舟,这才是他们发出那些声音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个健康的中国,真的需要这样的声音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