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縣河店鎮:從普恩寺到銷金寺【地名故事】

老鄉們點右上角關注 聊城村村通,感謝!

山東莘縣銷金寺村在今河店鎮西北約8華里處。

唐代以後,民國建寺院之風頗盛,不少村莊系因寺命名。不知在什麼年代,河店西北建起了一座寺院,叫“普恩寺”,寺院所在地的村子也就因之叫普恩寺村。旁邊還有一個小村叫劉二莊。因此處有寺,香火又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小集市。

莘縣河店鎮:從普恩寺到銷金寺【地名故事】


普恩寺的建築頗為可觀。據已故的銷金寺村民張立松回憶, 普恩寺是朱漆大南門,門樓高兩丈有餘,上有樓閣兩間,青磚綠瓦,很有氣派。大門內是三間穿堂,兩旁立著身高一丈的哼哈二將。再往裡是前大殿,殿內端坐玉皇大帝塑像(玉皇大帝為道家所尊,一般寺院均為敬佛而建,似不應有玉皇塑像。原文如此一一編者注)。前大殿後又是一個院落,正面是後大殿,殿中供奉觀音菩薩。兩大殿四壁皆有繪畫。前後院兩側均有廂房,分別為客房、倉房與和尚住房。


莘縣河店鎮:從普恩寺到銷金寺【地名故事】


普恩寺的大施主叫蒲崑山。此人經商發家,為本村首富。蒲崑山和山西洪洞縣銷金鎮張公朝的父親八拜為交,結為兄弟,情誼甚篤。明初移民時,張公朝一家亦在遷居之列,他們權衡再三,決定遷至莘縣普恩寺村,與蒲崑山一塊居住。

莘縣河店鎮:從普恩寺到銷金寺【地名故事】


莘縣河店鎮:從普恩寺到銷金寺【地名故事】

普恩寺和劉二莊兩村皆位於河灘上,在趙王河北大堤內側。此處雖土地肥沃,但常受水害,農民生活很苦。蒲崑山乘機放貸,高利盤剝。農民還不起債,只得以土地作抵押。漸漸地,村中土地多歸到蒲崑山名下。張公朝一家雖未受其害,卻對蒲崑山這種魚肉鄉里的做法甚為不滿,始則勸誡,繼而爭吵,漸至反目。

莘縣河店鎮:從普恩寺到銷金寺【地名故事】

10年後,張公朝出任宣化縣令。後來張公朝之子張國幹(又名張廣思)五臺山學藝三年出師,考中武舉,決心為民除害。他先殺死了採花盜柳、無惡不做的劉武生,後奪回被蒲崑山霸佔的土地財產分給農民,普恩寺和劉二莊兩村開始合為一村。出於對張家父子的感激之情,村民一致要求以張家在山西洪洞縣原居的地方為村名,改為銷金鎮。張國幹不敢擅自做主,經請示在宣化做縣令的父親,決定改普恩寺為銷金寺村。此村名一至沿用至今。

銷金寺村張姓祠堂碑文有此記載。

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關注,以示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