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悲哀?是知識還是人性?

在張藝謀執導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裡面,女主角魏敏芝在通過電視臺尋人的時候,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在面對著一個單純的、13歲的貧困農村女孩時,總是千方百計的想要挖掘出一些所謂的“思想火花”或者“精神昇華”一類的高大上的華麗詞語,而完全無視了主人公的出身及成長環境及當時的實際情況。對於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電視臺主持人來說,其華而不實的言行與主人公的真實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對於“電視臺主持人們”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再回過頭來看看朱之文事件。節目主持人在面對一個心性良善的草根歌手時,又總是千方百計的想要挖掘出一些人性醜陋面的東西出來——比如他和原配的、世俗人眼中已和他不再般配的妻子離婚。不挖掘出一些這樣的負面內容出來,似乎朱之文這個人就是不真實的,是不完整的,甚至是虛偽的。這主持人的心理得有多麼陰暗吶!

把“魏敏芝”和“朱之文”這兩個看起毫無聯繫的事情放在一起一比較,就會發現人性是多麼多麼多麼的矛盾。

而更為不幸的是,能夠看透這種矛盾的人似乎並不是很多。能夠正視、接納這種矛盾的人則更是少之又少。

這是客觀規律?還是一種社會悲哀?

還需要繼續學習,繼續探索,繼續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