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主导的世界,女人为何突围难?

几日前与友人小聚,有一朋友提出为什么古今中外在哲学、音乐、绘画、雕塑、历史学等领域很少出现有影响力、有建树的女性学者。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是怎样的?就我个人的认知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是社会形态的影响。自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以后,人类社会的形态的和结构都是有男性设计和主宰的,社会制度的选择和建立都是基于男性的,男性作为社会的主导,制定社会的规则和管理体系,而女性多数被排斥的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之外,不能参与到社会的公共管理中去。女性被视为男人的附庸,居于幕后,负责打理男人身后的事务,就中国传统社会而言,通常认为男人主外,女人主内,从而剥夺了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如“牝鸡司晨”、“后宫不得干政”等思想,拒绝女性参与社会治理。女性不能像男性那样参与到社会活动与社会治理体系之中去,也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她们的视野,使她们失去了了解社会,发现社会问题以及深入观察生活,了解人生百态的机会,一个人在深入社会、感知社会,体验生命的状态的下,很难对人生、对人性做出更深入的思考,做出哲学上的思辨,也就很难创作出有影响的作品。在男权主导的社会形态下,被被剥夺社会治理和管理权,女性的个性、创造力被压制,也就很难在各个领域绽放光彩。尽管有些女性敢于突破这种禁锢与限制,呈现出了个体卓越的能力,但对于整个女性群体而言是无乎其微的。如现在的阿拉伯国家,女性的社会地方低下,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女性就不可能做出突出的成就。

二是教育体系。在古代社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教育体系的建立主要是服务于国家治理,为政治服务。我国古代社会在隋唐之前,读书与知识掌握在贵族和世家大族手中,他们掌握着社会的话语权和经学的解释权,在官办的教育机构内容,如太学、书院等所教授的内容无外乎四书五经之类,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进入国家行政体系,官僚体系之内,而对于具有家学渊源的而言,他们也只是精通于某方面,比如尚书、论语等,另一方面还存在师承的问题,要求学生不能对先生的学说提出质疑和否定,否则将会被认为欺师灭祖。这在现在人看来不可理喻的要求,扼杀了大部分人的创作性思维,只有敢于挑战权威,怀疑权威才有可能出现创造性的建设和思想。随着后来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大部分人沉迷于科举考试之中,埋头四书五经之中,成为了制度的奴隶。科举制度建立后,李世民曾得意的说过“天下士子尽入吾彀中”。历史上具有创造性思维,有成就者多为“离经叛道”之人,不受教育制度约束之人。在中国古代社会男性尚且如此,而作为被排斥在社会教育体系之外的女性,在哲学、艺术等方面能有所成就和建树更是难上加难。古代女性能接受教育的多为官宦人家,普通百姓之女很难有机会接受教育。对于官宦之家的女子,接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家教”,而内容多为琴棋书画,其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能够像男人一样谋求职业与踏入官场,参与社会治理,而是为了举止优雅,嫁个好丈夫,更好的相夫教子,做贤内助,依附于男人。欧洲中世纪贵族女性的教育也与我国古达大同小异,生于贵族家庭的女孩,特别是高级贵族的女儿们,在七岁时就要被送到朋友家或未来的夫婿家接受贵族小姐所需的各种教育。她们受教育的目标仅仅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位好妻子?教育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优雅矜持的举止;二是如何打发空闲的时光。女性被排除在由男性主导和建立的“正规”教育体系之外,得不到同男人一样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思维的开发,与认知世界能力的提升,也就不同程度的扼杀了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三是生物特性的差别。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层面上的进步与发展,但男性和女性在生物特性方面的差别是不可能平等的。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结构、激素分泌等方面都存在天然的差别,男性和女性在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别。“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句话虽然带有调侃意味就很形象的反映了男性与女性思维上的差别。生物特性上的差别,决定了男性和女性在某些领域的差别。

随着社会的进步,自由、平等提倡,以及女性的自我觉醒和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接受教育程度及参与社会活动、制度建设、社会治理与管理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厨房”和家庭中解放出来,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女性会更多的在各个领域取得成绩,有所建树。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和发展,在未来世界中男性与女性的生物特性差别会不会消失,有可能消失,也有可能依然存在,谁知道呢,只有未来人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