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主導的世界,女人為何突圍難?

幾日前與友人小聚,有一朋友提出為什麼古今中外在哲學、音樂、繪畫、雕塑、歷史學等領域很少出現有影響力、有建樹的女性學者。這種現象的內在原因是怎樣的?就我個人的認知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是社會形態的影響。自人類社會從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以後,人類社會的形態的和結構都是有男性設計和主宰的,社會制度的選擇和建立都是基於男性的,男性作為社會的主導,制定社會的規則和管理體系,而女性多數被排斥的社會治理和社會管理之外,不能參與到社會的公共管理中去。女性被視為男人的附庸,居於幕後,負責打理男人身後的事務,就中國傳統社會而言,通常認為男人主外,女人主內,從而剝奪了女性參與社會活動的權利。如“牝雞司晨”、“後宮不得干政”等思想,拒絕女性參與社會治理。女性不能像男性那樣參與到社會活動與社會治理體系之中去,也就從根本上限制了她們的視野,使她們失去了瞭解社會,發現社會問題以及深入觀察生活,瞭解人生百態的機會,一個人在深入社會、感知社會,體驗生命的狀態的下,很難對人生、對人性做出更深入的思考,做出哲學上的思辨,也就很難創作出有影響的作品。在男權主導的社會形態下,被被剝奪社會治理和管理權,女性的個性、創造力被壓制,也就很難在各個領域綻放光彩。儘管有些女性敢於突破這種禁錮與限制,呈現出了個體卓越的能力,但對於整個女性群體而言是無乎其微的。如現在的阿拉伯國家,女性的社會地方低下,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下,女性就不可能做出突出的成就。

二是教育體系。在古代社會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國家教育體系的建立主要是服務於國家治理,為政治服務。我國古代社會在隋唐之前,讀書與知識掌握在貴族和世家大族手中,他們掌握著社會的話語權和經學的解釋權,在官辦的教育機構內容,如太學、書院等所教授的內容無外乎四書五經之類,主要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進入國家行政體系,官僚體系之內,而對於具有家學淵源的而言,他們也只是精通於某方面,比如尚書、論語等,另一方面還存在師承的問題,要求學生不能對先生的學說提出質疑和否定,否則將會被認為欺師滅祖。這在現在人看來不可理喻的要求,扼殺了大部分人的創作性思維,只有敢於挑戰權威,懷疑權威才有可能出現創造性的建設和思想。隨著後來科舉制度的建立,使大部分人沉迷於科舉考試之中,埋頭四書五經之中,成為了制度的奴隸。科舉制度建立後,李世民曾得意的說過“天下士子盡入吾彀中”。歷史上具有創造性思維,有成就者多為“離經叛道”之人,不受教育制度約束之人。在中國古代社會男性尚且如此,而作為被排斥在社會教育體系之外的女性,在哲學、藝術等方面能有所成就和建樹更是難上加難。古代女性能接受教育的多為官宦人家,普通百姓之女很難有機會接受教育。對於官宦之家的女子,接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家教”,而內容多為琴棋書畫,其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能夠像男人一樣謀求職業與踏入官場,參與社會治理,而是為了舉止優雅,嫁個好丈夫,更好的相夫教子,做賢內助,依附於男人。歐洲中世紀貴族女性的教育也與我國古達大同小異,生於貴族家庭的女孩,特別是高級貴族的女兒們,在七歲時就要被送到朋友家或未來的夫婿家接受貴族小姐所需的各種教育。她們受教育的目標僅僅圍繞一箇中心主題:怎樣才能成為一位好妻子?教育內容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優雅矜持的舉止;二是如何打發空閒的時光。女性被排除在由男性主導和建立的“正規”教育體系之外,得不到同男人一樣的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思維的開發,與認知世界能力的提升,也就不同程度的扼殺了女性在各個領域的發展。

三是生物特性的差別。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是人類社會層面上的進步與發展,但男性和女性在生物特性方面的差別是不可能平等的。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結構、激素分泌等方面都存在天然的差別,男性和女性在思維方式也存在差別。“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這句話雖然帶有調侃意味就很形象的反映了男性與女性思維上的差別。生物特性上的差別,決定了男性和女性在某些領域的差別。

隨著社會的進步,自由、平等提倡,以及女性的自我覺醒和女權運動的發展,女性接受教育程度及參與社會活動、制度建設、社會治理與管理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女性從“廚房”和家庭中解放出來,積極參與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女性會更多的在各個領域取得成績,有所建樹。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和發展,在未來世界中男性與女性的生物特性差別會不會消失,有可能消失,也有可能依然存在,誰知道呢,只有未來人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