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从笔法和结构上欣赏弘一法师后期书法作品?

醉墨斋48915840


我认为弘一晚年的书法是奇特的,刚强的,并非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种柔弱。至于其中原因如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破除表象,看到本质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如果欣赏书法仅仅从笔法和结构上去看待,无疑是掉入了误区。正如我们通过一个人的衣冠来判断人品一样。这并非否认衣冠的作用,衣冠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品味,但它不是全部,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所在。

因此,妄想通过笔法、结构等技术层面来解析一位艺术家,是不够全面的,我们还必须要了解他的内在心灵,这是关键所在。

以我目前的认知来说,我认为弘一法师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字,更是“奇”到妙处。

弘一法师,即李叔同,他的贡献主要在于艺术文化上,这一点无需赘言,人人尽知。但如果弘一法师就此这样,或许还不足以称之为“传奇”。在他身上最让人费解的,莫过于在人生事业鼎盛的时刻,他居然愿意放弃一切,跑到寺庙里当起了和尚。关于他出家的原因,我们放在后面再谈,先来说说这一经历对他书法风格的影响。

对比一下法师出家前后的书法,一目了然,前期的书法笔迹雄强,点画力道十足,结构劲健,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气。在出家后,法师的书法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雄劲之气变为朴素淡雅,笔画柔润如玉,结构疏朗散淡,犹如高山隐士,仙风道骨之气呼之欲出,然而正是如此,才显现出一种“奇特”(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留到后面再谈)。在书写内容上,也转变为佛经语录。

二、出家为僧,风格转变

那么,弘一法师为什么要出家为僧呢?我认为这是由于当时的大环境所导致的。作为那个时代的先行者的,弘一在很多方面为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很多贡献。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当然也看到了社会深层次的动乱原因,但这并非他力所能及的。他没办法靠一己之力完成整个社会的救赎和转变,而作为一位先知先觉者,他更不愿意就此屈从于命运,于是他选择修习佛法,以求得人生意义所在。

因此,他的学生丰子恺也说:

读者只要穷究自身的意义,便可相信这话……这时候你就要请教“哲学”,和他的老兄“宗教”。这时候你才相信真正的佛教高于一切。所以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这样一来,我们再看弘一先生的书法,就很清楚了。他在笔法和结构上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脱,正来自于这种精神上的转变。世俗已经无法羁绊他了,以往追求的很多东西在他内心早就变成一抔尘土,这也包括在书法上的风格追求。因此也就导致了他在风格上呈现出一种超脱、天真烂漫的境界。

三、“奇”在何处?

那么,我前面所谈到的他的字之“奇”,究竟“奇”在哪里?唐代书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有一段话写的非常切合:

“至于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可以说,不光是弘一法师的书法,他的人生,也是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年轻的稚嫩,生涩、天真,中年的迷惘、痛苦、晚年的悟道、修佛,重回天真。而他晚年的书法,也体现了人书俱老的高妙境界。因此,如果我们从弘一法师的书法来看,他的“奇”,是一种经历了大彻大悟之后的“奇”,是对“奇”的反面——“平”——有着深入了解的“奇”,唯有经历过这两种极端的人,才可以真正称得上一种“奇绝”的书法。

所以,我们不要被弘一晚年的书法表面风格所蒙蔽,真正的本质,蕴含在那些柔弱无骨的笔画和结构中,即一种努力探索人生意义和境界的刚强和奇绝。

这就是我对弘一晚年书法的理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松风阁书法日讲


野狐试答

题主好,欣赏书法一般涉及到笔法、结构、章法三个方面,但最终欣赏的还是书法所呈现的精神。

李叔同早年着力于魏碑,书法洒脱活泼劲健,笔力沉雄,结字端庄肃穆,气势开张。出家以后书风发生了很大变化,追求一种宁静清澄质朴冲淡的自然气象。大师自言:“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李叔同晚年的字在笔法上中锋用笔,但不可以藏锋,自然收住锋芒,潜气内转,点常常收的很住,表现的很小心的样子,有很自然有灵气;勾脚都很小,也很少有顿挫的技法的表现,纯粹的自然不经意的来出勾脚。

结字上取纵势,上宽下窄,笔画间偏于疏淡自然,如同散僧入圣,结体古穆充满了哲学的玄远幽思。

章法上,字间距比较大,很舒朗,有《虢季子白盘》和《韭花帖》的章法风格。

“悲欣交集”四个字是大师临终绝笔,这四个字的意思和他的出家原因一样,让世人难以理解。不少人把它当做孩儿体来看,其实这几个字是有着赤子之心,只是在这一点上与孩童有关。“悲欣交集”四字已是人书俱老,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就像学佛参禅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这里已经没有了任何的人间的烟火气,境界枯寂,笔致散淡,气息静谧,超凡脱尘。细细体会,从中可以感悟到大师如佛一样的悲悯与关怀。

艺术到了最高境界是与道同在,它从技法出发,但要超出技法之上。我们常把它当做风格来看,它甚至是高出风格之上,表现一种纯粹的精神。齐白石临终有一副葫芦的写意画,叶子和藤不时也成了葫芦,真是到了混沌出开的境界,非人力所能到达的绝高境界。早于葫芦有一副牡丹,画的是风中的牡丹,那简直就是齐白石自己。“悲欣交集”四个字也简直就是弘一法师不朽的法身了,是他不灭的精神。


野狐习禅


笔法也好,结构也好可能他不会拘泥于俗世标准。甚至根本不可能考虑,即不执着于相。而觉一切相,悟一切本。他作品仅体现一种佛心,一种禅意,一种虔诚,一种信仰。

他的作品,火气全无,已臻化境。那样地安忍,那样的静虑,感人至深,让人仰慕,膜拜。

他的作品,极静而浮躁全无,极雅而清丽脱俗,极简而朴实无华,极润而恬澹自然。

他的书法至情,至性,是书法史上又一高峰。

苏轼有诗:短长肥瘦各有志,玉环飞燕谁敢憎。这书言志的境界,也只有弘一这样的大师能企及。

这样地容情,容性于挥毫之中的书法正是照见另一些厚颜无耻,哗众取宠,自吹自擂,拉帮结伙去追名逐利的江湖大家的一面镜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