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古诗来回读都通,并且韵味各有不同,这就是古代的回文诗

有一种古诗来回读都通,并且韵味各有不同,这就是古代的回文诗

《回文类聚·原序》说:"止两韵者谓之回文,而举一字皆可读者谓之反覆。"完全的回文修辞格,造就了规模宏大的汉语回文诗词作品,它是英文中三三两两的回文例句所望尘莫及的,它是汉语语法和汉语单音节成词及汉字规律相结合的产物。

顺逆两读语义皆同的作品创作难度最大,在词中有少量作品;因词是长短句形式,逆读时须重新组句以适应词律,与英文回文重组音位类似。如以下两例:苏轼《西江月·咏梅》

马趁香微路远,纱笼日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纱,远路微香趁马。

有一种古诗来回读都通,并且韵味各有不同,这就是古代的回文诗

此词上下两阕字数相同,下半阕为上半阕的逆读重组、上下阕语义并不相同。但整首词从后向前读时,则与顺读字句完全相同。这首词在语言艺术上堪称精雕细刻的上乘之作,其制作难度难以想象。

回文诗的基本要求是有顺逆两读,唐代格律诗产生后有些回文诗两读皆要符合近体诗的押韵、平仄、对仗等规定。

南齐王融的《春游回文诗》

分柳塞北,叶暗榆关东。垂条逐絮转,落蕊散花丛。池莲凰晓月,

幔锦拂朝风。低吹杂纶羽,薄粉艳妆红。离情隔远道,叹结深。

有一种古诗来回读都通,并且韵味各有不同,这就是古代的回文诗

韵脚是"东""丛""风""红""中",逆读时为"中闺深结叹,道远隔情离……"韵脚是"离""低""池""垂""枝",没有平仄问题。

苏轼《题金山寺回文体》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遛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有一种古诗来回读都通,并且韵味各有不同,这就是古代的回文诗

韵脚是"倾""明""清""晴""轻",逆读时为"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韵脚是"遥""迢""桥""潮",首句不入韵。这是首七言律诗、顺逆两读皆合乎押韵、平仄、对仗格律,让人拍案叫绝。

回文词逆读时大多要拆开顺读句子重新组合,以符合词律,如

丘琼山《菩萨蛮·秋思》

纱窗碧透横斜影,月光寒处空帏冷。香炷细烧檀,沉沉夜正阑。

更深方困睡,倦极生愁思。含情感寂寥,何处别魂销。

逆读时为:

销魂别处何寥寂,感情舍思愁生极。倦睡困方深,更阑正夜沉。

沉檀烧细注,香冷韩空处。寒光月影斜,横透碧窗纱。

有一种古诗来回读都通,并且韵味各有不同,这就是古代的回文诗

这是一首平仄换韵的词,顺逆两首词皆合词律,匠心独运。苏轼另有逐句倒读的《菩萨蛮》若干首,又是一种类型。例如

四季回文之一《菩萨蛮·秋》:

井梧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梧井。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楼上不宜愁,愁宜不上楼。

有一种古诗来回读都通,并且韵味各有不同,这就是古代的回文诗

此词妙在两两互为完全回文而又恰合词律,真有点不可思议;但整首词逆读时为一首五言、七言皆有的回文诗,不能像上面丘琼山那首拆开重组。

清代吴绛雪有回文联珠体,颇有特色,如《四时山水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读法是先顶真横截得两句,再同法逆读,如《春》:"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睛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其余三句夏、秋、冬仿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