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恥感?請停止對肝炎的“妖魔化”!

7月28日是全球第九個“世界肝炎日”。世間疾病有何其多種,為何肝炎有自己的“節日”?一方面是因為肝炎人數眾多,全球約有3.25億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者;另一方面也是檢測治療的缺乏,感染者中80%得不到有效檢測和治療。

龐大而得不到有效檢測、治療的群體,除了他們對肝炎沒有起到重視外,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肝炎患者或者肝炎病毒攜帶者“諱疾忌醫”。乙肝、丙肝是血源傳播性疾病,主要通過輸血、靜脈吸毒、性等途徑傳播,在發達國家如澳大利亞等甚至有88.7%的丙肝患者是通過靜脈吸毒感染。因此在國外,感染這類疾病患者有時會被認為是不負責任、不道德的,公眾對其會有偏見,這導致患者會有“病恥感”產生。而“病恥感”會讓患者產生自責、社會孤立感等不良情緒,增加日常生活、工作壓力,使得他們不願意就醫,嚴重影響疾病預後。

在中國,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攜帶者基數巨大,儘管科普人士反覆呼籲,社會對於乙肝患者的“汙名化”卻從未止息。隨著母嬰阻斷和乙型肝炎疫苗的普及,我國肝炎病毒感染者人數已由1992年的1.2億人降至當前的約8000萬人,原發性肝癌的發病和死亡也呈現緩慢下降趨勢。2017年,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藥物(DAAs)在國內上市,丙肝已可徹底治癒。醫療水平的提高並沒有帶來偏見的減少,甚至有些外賣軟件公開表示不接受乙肝騎手,令人啼笑皆非。

慢性肝炎感染後治癒率低,感染者疾病負擔重,再加上社會對其嚴苛的評判,對患者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很多感染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抑鬱情緒。

患者會長期擔心疾病導致就業、婚戀受到影響,也擔心傳染給家人朋友,更擔心是否會受到歧視、被孤立;另外長期用藥費用高,經濟負擔增加,也是患者焦慮的癥結所在。

隨著對慢性肝病預後的瞭解加深,部分患者會害怕自己的病情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情緒也會隨著肝功能的變化上下波動,對疾病加重、死亡充滿恐懼。

種種內在外在壓力,會讓部分患者意志消沉、情緒低落,甚至產生抑鬱情緒。

儘管心理狀態好壞對疾病進程是否有影響尚無定論,但焦慮、抑鬱、恐懼等情緒本身對身心健康就有很大危害。沒有積極對待疾病的態度,對康復之路也有一定的阻礙,

肝炎真的“見不得人”嗎?不少公眾人物都主動公佈自己是肝炎病毒攜帶者。劉德華在擔任乙肝防治宣傳大使時曾說道:“我是在農村出生的,很小的時候生病,送到城裡的醫院時,發現已經感染了。”

感染了像乙肝、丙肝這些需要通過血液、性傳播的疾病,並不意味著你做錯了什麼,或者有什麼見不得人的行為。日常生活中容易造成傷口的物件比如剃鬚刀、指甲剪等,或者不正規的牙醫、美容機構、紋身等都會導致感染。感染者有所謂的“病恥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那麼,該如何應對肝炎帶來的“病恥感”呢?

首先,對肝炎的科普會起到一定的作用。感染者可以多關注肝炎方面的知識,知道這類疾病並不需要“低頭做人”,也給身邊的人普及這方面的知識,消除因為不瞭解產生的誤解。

其次,改變對肝炎的態度。肝炎和任何疾病一樣,都是萬千疾病的一種,不需要給自己過多的心理壓力,也不要過多猜測別人的看法。對於疾病要正視、積極治療,相信醫學。

再者,信任醫生,避免“諱疾忌醫”。肝炎經過治療是可以控制,感染者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工作。另外,相信醫生的職業道德是不允許他們把患者隱私公開傳播的,這點完全可以放心。

最後,“病恥感”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理解和關心肝炎患者,消除對疾病的恐懼和歧視。這只是一種疾病,不需要“妖魔化”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