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張良
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物質條件都一般化,無論城市鄉村之間相差無幾,模式都是大同小異。從父輩到我們這一代,從事工作崗位上,無論人與人上下之間,距離很近,沒有等級之分,地位相等,只有分工不同,工資基本差不多,貧富沒有懸殊。看病有老保,醫院掛號費都全免,職工有困難單位解決,甚至連住房分配,自己都不出一分錢,人民當家作主,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大家庭優越感。在這種環境薰陶下,人的思想觀念單純,婚姻嫁娶要求不苛刻,對物質感受不敏感,當然條件好,雖說也講究,不是過份追求,講究還是感情,人品選擇放在首位,婚後大部分家庭和諧,美滿幸福。現在不同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人的觀念逐漸改變,貧富差距拉開,物質享受互相攀比,現實生活離不開錢幣,拜金現象嚴重,產生一系列問題,彩禮,房子,汽車等,形成離婚率上升現象,挑戰了道德法律底線。對比之下,當今與50年代-80年有天壤之別,也是人類社會推前發展的進一步吧。
趙涵智爺爺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在進步,人們的觀念、追求、渴望也不斷在發生變化,就所問來說,那時代的女性也有時代要求,嚴格來說“拜金女"雖還談不上,但在選擇對象上不論城市、農村的女孩都會把男方個人的經濟條件及基本的家庭經濟狀況作為選擇的重要條件,具體講:
一方面,那時受計劃經濟的制約,農村或城市都貧富差距不大,可以說沒有大款也沒暴發戶,但女孩選擇男朋友的條件也是對“家庭住房條件、經濟條件相對好一些"的更看好,畢竟也是一種對更好生活的嚮往,特別到七十年至八十年代初,似乎更多女孩對男方家庭是否擁有“三轉一響"四大件(自行車、手錶、縫紉機為三轉,收音機為一響)作為選擇對象的重要條件,這也可以說在當時是體現男方家經濟條件優越的象徵,也是女孩婚嫁後臉上的一大光彩。
另方面,那時代多少有些“唯成分論",對家庭出身很關鍵,成分高的,如:出身於“地主、富農、工商兼地主……"家庭,在城市、農村都多少受些歧視,在過去的招生、招工招幹中都會受到一些限制,特別在“應徵入伍"上更是一票否決,這樣的男青年即使很優秀帥氣也很少有女孩敢愛,家長們也很反對,而對出身貧寒的“貧下中農及僱農"子女,當時可謂:“根正苗紅",這樣家庭的男孩可以說是女孩們的首選,那時代女孩多數想選擇的對象是那些家庭成分父好、物質條件稍好的,如:農村的男青年只要家有住房、弟兄不多、本人當兵或退伍軍人也很受女青年看好,在城市只要父母或一方有工作特別男孩自己有工作的男孩更受女孩喜歡。
這也是時代的特徵和現實寫照,我想任何時代女孩在選擇另一半時,對婚後能否過得“幸福"的主要因素“經濟條件"肯定是要拿入重點考慮的。
怡然616
什麼時候都有這類人。只是那時不提倡,相對少的多。
那時,青年人都在當地工作,學習,基本無流動性。所以他們的感情都是建立在工作學習的相處中。感情基礎牢固,有無彩禮都擋不住相愛結婚。
當然也有個別私下收彩禮的,但一定不能張揚。否則輕的批評,重的批判。所以收彩禮的極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