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三位急流勇退、功成身退的謀臣

中國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血淚史,王朝的更迭,有著太多的殺戮,而君王與臣子的關係,永遠說不清,道不明。非常微妙,一方面,君王需要臣子獻計獻策,另一方面,又總擔心臣子功高震主。有時,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往往會翻臉無情。大開殺戒。真是伴君如伴虎。而歷史上,也有很多極具智慧的謀臣,他們深諳人性。懂得急流勇退、功成身退之理。既實現了自己的人生抱負,又保全了自己。春秋時期的范蠡、漢朝時期的張良、清朝的曾國藩便是。

范蠡

中國歷史上三位急流勇退、功成身退的謀臣

字少伯,又名或,生卒年不詳,有說約為楚平王十二年(西元前517年)。春秋楚國宛地(今河南南陽)人,與文種同事越王句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以滅吳,尊為上將軍。蠡認為在有公于越王之下,難以久居,而且深知勾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遂與一起泛舟齊國,變姓名為。至陶,操計然之術以治產,因成鉅富,自號。因為經商有道,以經商致富,逐成鉅富,廣為世人所知,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民間有尊陶朱公為財神。 是歷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青時,就,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張良

中國歷史上三位急流勇退、功成身退的謀臣

漢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之一。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後,張良及時功成身退,避免了韓信、彭越等鳥盡弓藏的下場。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張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諡號文成侯。 張良向劉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的計策,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楚漢戰爭中最強勁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足智多謀的張良為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曾國藩

中國歷史上三位急流勇退、功成身退的謀臣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成功之後,主動向慈禧降兵權,減少慈禧的猜忌。

歷史總會重演,從這三位智者身上,我們至少應該學會一點:不要太過留戀權勢。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