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人際關係的法寶——“非暴力溝通”,助你邁向成功

語言是窗戶,也可能是堵牆。恰當的溝通方式能夠讓他人通過語言清除地瞭解我們的想法,窺視我們的內心,讓雙方的關係更為融洽,此時語言是窗戶。然而,很多時候,不恰當的溝通方式卻讓語言在我們與他人直接砌起了一道高牆,使他人不能明瞭我們的真實想法,造成了誤解,關係也逐漸破裂。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暴力溝通”

與“非暴力溝通”相反的是“暴力溝通”,“暴力溝通”不僅僅包括語言上的粗暴,比如直接的指責和爆粗口,還包括了以下看起來不那麼“暴力”的溝通方式:

A、道德評價。特別是涉及到道德評價,往往隱含著“暴力”。比如,當你看到一個人亂扔垃圾的時候,心裡就會對他人不自覺地產生一個評價“這個人亂扔垃圾,素質真差”。以一個人的某個行為來作為評價他的依據,這其實就是“暴力溝通”。這種自我的、片面的評價會導致雙方之間產生誤解,進而影響到雙方的關係。無論是正面的評價還是負面的評價,都隱含著“暴力溝通”的成分,都是不可取的。

處理人際關係的法寶——“非暴力溝通”,助你邁向成功

B、進行比較。從小我們就一直在被比較中長大,“別人家的孩子”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個噩夢。為什麼說作比較也是“暴力溝通”呢?因為只要是比較就一定會有高低、優劣之分,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不是在貶低你就是想要抬高你,而無論哪一種情形都是不對等的。

C、迴避責任。這種溝通方式是隱藏得比較深的“暴力溝通”,常見的表達方式是“我不得不……”。這其實是一種受害者心理,使用“我不得不……”語句,隱含的意思就是“這不是我的本意,但是我沒辦法,只能這麼做”而把責任推給他人或者命運,似乎把原因歸咎於“被動性”的,就能逃避自己的責任。

對於此類行為,我們可以進行轉化,轉化為“負責任”的模式。把“不得不……”改成“我選擇……是因為我……”。例如:我不得不每天在家為家人做晚餐。改為:我選擇每天在家為家人做晚餐,是因為我想給家人更衛生、安全的飲食。

處理人際關係的法寶——“非暴力溝通”,助你邁向成功

D、強人所難。當溝通中暗含著命令、要求、期待等想要控制他人時也是一種“暴力溝通”。比如: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怎麼可以不愛我?雖然沒有直接的命令和要求,但是它隱含了對溝通對象的期待,而這也是“暴力溝通”的表現方式。

E、以偏概全。把偶發事件描述成對方人格的標籤就是一種“暴力溝通”,常見的表達方式有:你總是/老是……、你一直都……。這實際上是對他人人格的貶低。

無論是在親子關係還是在朋友、伴侶、家人之間的相處,如果想要避免這種情況出現,那我們就應該把希望對方好的方面進行強化,而把對方不好的方面進行淡化,這樣雙方之間才會越來越融洽。比如,你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是有咬指甲的習慣,不要老是去跟他強調“不要咬指甲”,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他別的方面,淡化他咬指甲的習慣。

“暴力溝通”是生活中常見的溝通方式,但由於其隱藏性較強不容易被人發現,特別是在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聯繫而相對不太尊重個人獨立性的國情之下,大家意識不到,卻又給每個人都造成了一些溝通上的困難,從而導致各種問題的發生。

處理人際關係的法寶——“非暴力溝通”,助你邁向成功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

在馬歇爾·盧森堡所著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出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是: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首先,留意發生的事情。我們此刻觀察到什麼?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說出人們所做的事情。要點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接著,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喜悅、害怕、開心、氣憤等。然後,說出哪些需要導致了那樣的感受。

處理人際關係的法寶——“非暴力溝通”,助你邁向成功

舉例來說,一位母親可能對她出於青春期的兒子說:“菲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重整潔。”

接著,她立即提出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具體的請求“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這一要素明確告知他人,我們期待他採取何種行動,來滿足我們。

處理人際關係的法寶——“非暴力溝通”,助你邁向成功

非暴力溝通鼓勵人們勇於表達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所以,無論是觀察、感受、需要還是請求他人做某事,都是越具體越好。因為具體,他人才能準確地知道你的感受和需求,並按照你的請求去做你希望他做的事情。

在溝通中,除了坦誠說出自己的感受、需求和請求,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引導別人說出他人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請求,然後再看自己是否能滿足他人的請求。這樣,才能建立良性循環的溝通方式,才能讓雙方的感情關係更為融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