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条马路见证改革开放之中山东一路:她名字叫外滩

40条马路见证改革开放之中山东一路:她名字叫外滩

1980年代的外滩(资料图片)

延安路高架西向东,过了河南中路上方,车流顿时一缓,那是司机们的默契。穿过外滩中心和中汇大厦的合围,视野里便是黄浦江畔最出名的电子屏了。许多时候,巨幅的“我爱上海”投进眼底,万千心事钻出来。

极少有人真正住在外滩,但几乎没有新老上海人会说自己对外滩毫不熟悉、毫无感觉。就像游客都认为,要背靠小陆家嘴天际线、面朝万国建筑博览群拍张照,才算来过上海。

这个极具标识度的地方,与其说她是一条北起外白渡桥南至延安东路、真名叫作“中山东一路”的马路;不如讲,那条面朝水、背靠“山”的堤岸,天然连着城市的乡情、历史。关于外滩,人们会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留下不同的记忆,但有一点是相通的:一代代人都迷恋黄浦江上吹来的风——风里的气息能让人联想到大海。


40条马路见证改革开放之中山东一路:她名字叫外滩

今天的外滩(视觉中国)

父亲肩头的风景,江上的笛声呜咽,那是少年心头属于上海的航标

上海的孩子视外滩如家,调用过丰富的感官各自抵达。

久事集团副总裁孙冬琳的描述是金灿灿的:“小时候跟家人在十六铺码头坐客轮去普陀山。翌日迎着朝阳回来,看到外滩就有种回到上海、回到家的感觉。”住过原卢湾区的作家金宇澄对声音记忆别致:“东南风一劲,听见黄浦江船鸣,圆号宽广的嗡嗡声,抚慰少年人的胸怀。”而曾在虹口度过年少时光的评论人曹景行讲述得像则寓言:“当时的有轨电车从外白渡桥上经过,我们在四川北路上车,车行过外白渡桥时意味着下一站就是南京路站了。我们就会很兴奋,它仿佛一座进入上海市中心的大门。”

外滩,确与“上海市中心”的建城史紧紧相连。

近代史记载,上海的城市雏形、黄浦区许多道路的走向,最初都依据“江边堤岸上的小道”亦即外滩的走势而划定。解放上海的各种影像档案也证实,1949年5月,解放军在上海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旗杆就在外滩的海关钟楼之上。1988年12月,上海市政府确定了外滩改造方案,它被称为关乎民生的“一号工程”:道路拓宽,防汛墙外移,新设观景台,建造陈毅广场,在路的最北端、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竖起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

而这些,都只是序曲。从2002年到2012年,又一轮外滩综合改造历时整整十年,几乎每启动一项工程,都会牵动千万市民的心。外滩滨水区延伸,景观灯升级,“亚洲第一弯”改造,外白渡桥外迁大修再复位,吴淞路闸桥拆除,外滩隧道建成……从“车的外滩”到“人的外滩”,一条道路几经变脸,对于上海乃至上海的生活,都扮演着里程碑一般的角色。

不过,无论外滩穿梭过多少风云际会,只要黄浦江和万国建筑博览群仍是山水一样沉静,有些东西便不会转移。少年心头属于上海的航标,便会随视觉和听觉记忆,绵延不绝。

比如外滩的灯。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逢国庆节,外滩都是人流向往之地。孩子们坐在父亲踏实的肩头,打量外滩也打量上海的变化。彩灯最是直观,从早年由十几万枚灯泡勾勒出建筑外型,到泛光照明打出水晶宫似的效果,一年赛一年大气。1990年后,陆家嘴改天换地,江对岸的夜景换了身璀璨外衣,与此同时,景观灯也不只是节假日福利。看起来,外滩灯光归于平常。但月色如水时,中山东一路上拉出长长的光影,依旧能谋杀菲林无数。城市不就应该如此吗?最出色的情致,亦是最寻常的风景。

江面上也是相似道理。30多年前,过江难是上海人心头一枚刺,哪怕雾锁申城,职工们为了不被扣奖金,也都蜂拥于轮渡站等候开江。1991年12月,上海市区第一座越江大桥南浦大桥建成通车。就连最普通的上海市民也被新闻普及了“斜拉桥”的概念。多少人家赶到南外滩的终点,登上桥墩,凭栏远眺,与“南浦大桥”几个大字留一张合影。转眼2003年,为世博会而建的卢浦大桥通车时,上海人不再数得清 “南浦、杨浦、奉浦、徐浦、卢浦”的先后顺序。到了今天,黄浦江上已建成12座大桥、14条隧道。可依然有人愿在外滩登上摆渡船,纯粹为了迎风立在船头,任习习江风扑在脸上,带来江水翻腾的味道、海关大钟不疾不徐的鸣唱,或者从汽笛呜咽里,触到年少时的自己。

40条马路见证改革开放之中山东一路:她名字叫外滩

1927年建成的海关大楼,最出名的为顶部的钟楼。这曾是外滩最高的建筑

电视外的“13频道”,前互联网时代的网红炸鸡,小青年心里外滩名叫“潮”

外滩是从何时起被全中国的年轻人视为风尚标识的,很难考据。一个民间视角挺有意思: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上海出产的人造皮革包可谓时兴货。样式古朴的大小提包和旅行袋,因结实耐用广受欢迎。而包袋上统一的外滩建筑群速写连带“上海”二字,跟随包袋主人们手提肩扛,晃晃悠悠闯入了全国人民的视野。

另一番叙述里,著名的“情人墙”也代表着某种“潮流趋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外观朴素的防汛墙边吸引了城市里大把年轻人。恋人们倚墙谈恋爱,一对挨着一对,相互间距离只有一厘米。如此密不透风的位子,后头还有人“等位”,两个人走了,立刻就有另两个填空。1990年之前,这座城市能供消闲的场所并不多,称得上“亲水空间”的地方更少,加之住房紧张,年轻人恋爱只能逛到江边说说话,千米长堤于是集中了近万对情侣。金宇澄讲,这道壮观的风景相当于上海的人文遗产。陈丹燕则打比方,当时上海能收到12个电视频道,外滩“情人墙”就像编外“13频道”,上演生生不息的甜蜜故事。

有了一动一静两道风景线,“外滩”二字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就这样渐与“潮流”、与“摩登上海”划上等号。而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外滩的“潮”或曰“新活力”,已不止于放手去闯、勇敢去爱了。

1980年代末,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开始琢磨如何赚钱。有人当起了个体户,有人东渡“扒分”,还有一拨人瞄准了新生事物:股票。距离今天“外滩铜牛”约 1.5公里处,广东路 729号原万国证券的黄浦营业部,人称“黄万国”,它的诞生比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锣还要早些。待1990年12月沪市开启,最早听闻过“黄万国”传说的人们争相入市,在广东路外滩附近通宵达旦地排队,交换信息,广东路外滩也由此被称作“街头股吧”。

再往南到中山东一路起点,上海青年还在敏锐地赶着另一种时髦。1989年,外滩2号即原东风饭店、现华尔道夫酒店开出了上海第一家肯德基。那年冬季,南京东路步行街还通着车,外滩信号塔也尚未平移,至于那一溜建筑,是以海关为首的各机关物业,并不对外开放。除了南京路口的和平饭店外,东风饭店是整条外滩第二个可供人消费的场所。1980年代,谁家亲戚能在此举行婚宴,必然是桩体面事,因而洋快餐进入上海第一站,也隆重选择了浦江第一景。这份轰动能从旧报纸里找到痕迹。当时,本埠几张报纸都用大幅版面刊登开业广告,还附上一段文字,介绍美式快餐的餐饮理念、加工技术、品控规范。以今天的眼光看,“在华尔道夫吃炸鸡”和“全家盛装光临肯德基”一样,不那么适配。但在“前互联网时代”,东风饭店窗格子上贴着的“肯德基爷爷”,绝对不输今天的“网红”。

1993年起,市政部门陆续搬离外滩原大楼,建筑群回复到金融街的样貌。进入21世纪,顶级品牌旗舰店、高档餐饮在此聚集,但无论哪家店面,“外滩 5号”“外滩 6号”“外滩 18号”……一个个门牌号码才是它们更响亮的名字。“外滩”的名号让人想起林语堂在80年前的话——上海,是离世界最近的中国城市。


40条马路见证改革开放之中山东一路:她名字叫外滩

从1970年前后开始,外滩晨练的打拳人渐成传统。晨光熹微下,马步、鹤立,大家端庄地划动双臂,寻找内心与外在的平衡(视觉中国)

黄浦公园前白鹤亮翅,和平饭店里爵士低回,不懂外滩不足以语上海

你见过清晨五点的外滩吗?六岁的广州女孩王涵见过。她是第六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甄选出的形象代言人之一。7月的一天清晨,“小天鹅”在外滩亲水平台上迎着第一缕阳光脚尖一立、微微昂首,又走上外白渡桥扶着钢架摆出标致的芭蕾手位。小女孩的曼妙身姿后,城市地标理所当然尽皆入景。而美成了一幅画的宣传照里,还有几名“白鹤亮翅”的太极爱好者一同入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大概是从1970年前后开始,外滩晨练的打拳人渐成传统。谓之传统,因为师傅和习拳者几十年来流水一样变化着,但打拳的队伍从未消失过,打拳人的习惯一以贯之。每一天,他们踏着海关大钟的第一声《东方红》准时出现在江边。不过分寒暄,就沉浸到了一招一式中。晨光熹微下,马步、鹤立,大家端庄地划动双臂,寻找内心与外在的平衡。这支队伍从黄浦公园内发端。人们拎着菜篮子走进公园,来到梧桐树下,音乐起,各家拳路云集,吴氏、杨氏、少林拳、八卦拳,还有太极推手、太极剑,不一而足。随着后来亲水平台扩容,这支队伍不断壮大。但有一点始终没变:在外滩舞剑打太极的人,与上海别处的养生健体者略有不同,他们总是格外从容。

在这条链接了历史和未来的江边堤岸,人心更宽。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说:“外滩是个令人百味杂陈的地方。一方面,它的由来与民族的苦难史、屈辱史相关:1843年,上海开埠;1845年,上海第一个土地章程即明确,上海县城以北830亩土地也就是今天的外滩一带,归英国人管理,并划出路界。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租界的开始。而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工商业的开枝散叶、改革开放后的万物复苏,一切也是从外滩开始的。”

1986年的一天深夜,英国女王访华先遣队有名高级官员,刚下飞机就问接待人员:“和平饭店的酒吧还开着吗?那支老年爵士乐队还演出吗?”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连夜来到和平饭店。这支老年爵士乐队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能在1996年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最佳酒吧之一,能在30多年来始终被列为旅游必去景点?熊月之提了两点,其一当然是乐手们多达五六百首的丰富曲目。这支七人制的爵士乐队都是上海交响乐团的老演奏家,从近邻日本、俄罗斯的民间歌曲到远隔重洋的巴西名曲,他们都能信手拈来。更重要的在于,30多年前,来酒吧看演出的客人大多为外籍人士,来一人,付一元钱外汇券,宾客间用英语交流。在外滩、南京路的夜晚依然静悄悄的那段时间,从和平饭店飘出的爵士乐声,传递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号。以至于到了21世纪,外滩沿线的休闲活动异常丰富时,爵士乐与老建筑的搭配,仍有着长久的固定一席。2017年10月,位于“外滩·中央”四楼的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对外营业,那是闻名世界的纽约林肯爵士乐中心在美国境外的唯一分中心。

外滩,黄浦江尽头就是海。南来北往的人自此登陆,融入上海;又有一批批人从这里出发,飘洋过海。它是终点,也是起点,更是海纳百川的城市里无数人生的起飞点。(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