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7岁少年不堪母亲批评跳桥’,是一时冲动还是教育悲剧?

前几日的一条新闻让小编为之心痛。17岁,这是一个怎样美好的年纪,就像是含苞待放的花朵,他的人生还没有开始就这样结束了。感慨之余,不禁也让我们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把他逼到了这条“不归之路”上,这场悲剧的源头究竟是什么?


‘上海17岁少年不堪母亲批评跳桥’,是一时冲动还是教育悲剧?



是17岁少年的一时冲动?亦或是多年以来对父母责骂的容忍终于到了极限?真凶是17岁的少年,他的父母,还是所谓的“中国式家庭教育”

1

你真让人失望


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一生存在的,特别是在中国,很多孩子都是成长于“贬低教育”的大环境之中。而成长于这种贬低教育之下的孩子,自卑会成为一种“属性”伴随他们一生。


‘上海17岁少年不堪母亲批评跳桥’,是一时冲动还是教育悲剧?



父母对孩子的疼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正确的去教育孩子。可能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名言影响了太多的父母,所以导致他们对于“赞美”往往是吝啬的,却总会将“批评”放大。

他们以为这是对孩子好,其实却是在无形中伤害着孩子。


‘上海17岁少年不堪母亲批评跳桥’,是一时冲动还是教育悲剧?



有多少孩子曾经因为父母的责骂和“不理解”对人生失去过希望。

年少的我们,除了父母以外没有别的依靠,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我们的整个世界,可是呢?我们的世界有的时候更多的是谩骂和伤害。

有些懂事早熟的孩子,可能在受到责骂时难过一下,但是会迅速的调整心态,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理解父母的“恨铁不成钢”。

可是这种孩子毕竟是少数,孩子终究是孩子,他们的内心没有那么强大,所以作为家长你更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同理心”这三个字,不应该是孩子施与家长,而是应该让家长与孩子站在同样的角度、高度,以及心理年纪。

这条微博新闻下面的一条评论,点赞上万:有些父母的嘴坏到你难以想象,不是内心够强大,真的活不到长大。


‘上海17岁少年不堪母亲批评跳桥’,是一时冲动还是教育悲剧?



这是很多时候我们当做笑话放在嘴边的一句话。

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被父母“语言暴力”过后,甚至总是被冤枉的时候,是真的想过“去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莫言说:

“人不怕犯错误,犯了错误,如果能带着教育和反思爬起来,错误就会成为课堂。我想:每个少年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必须从自信开始,可能正是从家人或老师的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开始!”

一味地贬低孩子,无异于“杀死”孩子的诸多可能性,退一万步讲,你夺走了本属于孩子的快乐童年。

2

我都是为你好


试想一下,时至今日父母为你做了多少的决定?

考大学的时候你说你想做一个画家,父母白了你一眼,在你志愿表上选择了“财务审计”

毕了业你说你想离开家出去闯荡,父母白了你一眼,然后托人拖关系给你安排到了本地的事业单位。

你遇到了喜欢的姑娘,大着胆子对父母说,你爱她想要跟她共度一生,父母白了你一眼,然后给你安排了一个家里条件更好的姑娘去相亲。

在父母的安排下你的人生风平浪静,你看着那些朝不保夕的画家嘴里说着为艺术而活,却忍饥挨饿灰头土脸。

你的朋友出去打拼多年,有过风光有过辉煌,最后却一无所有的回到了家乡。

你喜欢的那个姑娘,在你和她分手以后远嫁出国,不知动向。

而你呢?

在有着别人羡慕的铁饭碗,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却不愁吃穿,和妻子虽然没有什么感情却相敬如宾,你觉得或许父母的决定没什么错,他们其实都是为你好,时间磨去了你所有的菱角与冲劲,你为现在波澜不惊的生活感到安稳。

可是你不知道的是,那个流浪的画家带着他的画板走遍世界各地,他的画笔描绘了和记录了所有的美好,他看到了这世界上的美好,也经历过无情的黑暗,可是他却由衷的觉得幸福。

你的朋友用自己的青春去见证了自己的梦想,他努力过也成功过,他曾经站到过高处俯瞰过这个世界,即便一时落魄,但是他却从未放弃,他回到家乡只是因为他想在这个他人生的起点重新出发。

你喜欢的姑娘没有因为你的无情而失去对爱情的向往,在父母的反对之下依旧义无反顾的跟着自己的心爱之人远嫁异国,如今的他们幸福甜蜜,每一天都是笑容。

你从一个热血青春每天瞎幻想的小伙子慢慢变成了一个面目表情的中年男人。当你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你看着他和你相似的五官,仿佛看到了你自己,你露出了微笑,然后默默的在心里帮他规划起了他的人生。


‘上海17岁少年不堪母亲批评跳桥’,是一时冲动还是教育悲剧?



西尾维新的《倾物语》里写道:

“实际上,在这个世界里,越是人家为自己着想做的事就越危险,而且‘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也含有极其浓厚的把自己观点强加于人的色彩,不过现在也不是花时间跟她进行这种小孩式争论的时候。”

是的,很多父母自以为是大人,可当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同时又标榜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的时候,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从没想过孩子要什么。

所以,如果真的爱孩子,请别“为了孩子好”,那只是你的占有欲,你真正应该做的是用正确的方式对孩子好。

3

宝贝,你是最棒的


大家都知道女子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吧,一句“洪荒之力”让我们都喜欢上了这个开朗大方的傻姑娘。

而前段时间热播的《我家那闺女》更是让我们羡慕起傅园慧的家庭,当然不是说她的家庭条件有多好,大家羡慕的是她父亲对她的鼓励。

‘上海17岁少年不堪母亲批评跳桥’,是一时冲动还是教育悲剧?


傅爸爸总是告诉傅园慧她是最棒的,她是最优秀的,告诉她,她是天才。

‘上海17岁少年不堪母亲批评跳桥’,是一时冲动还是教育悲剧?


小的时候傅园慧在班级里跟其他小朋友说自己是天才,朋友去告诉傅爸爸并且打趣时,傅爸爸却很认真地告诉他们,我女儿就是天才,当着那些傅园慧的朋友的面,傅爸爸依然力挺女儿,始终站在支持女儿的立场,这让很多家长都开始反思。

傅园慧父母的支持和鼓励,让傅园慧一直是个很快乐的孩子。

有很多家长都把谦虚作为优秀美德,对于孩子的教育中也夹杂着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家长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导致有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越来越不自信,这种成长过程中的不自信伴随着孩子的一生,也很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仅是养育者,更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支持者。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父母,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父母的支持和鼓励,能给孩子面对世界的勇气和力量,在孩子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认知前,孩子心里的成长过程很重要,更离不开父母的帮助。

傅爸爸也说了,人要相信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就需要自信,而自信的来源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联,家人的力量是最温暖的,当一个人受到别人的质疑或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这种强大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渡过一切难关。

而不是说当你被别人怀疑的时候,你的父母是第一个站在你的对立面向你“捅刀子”的那个人。

小时候,曾经有人问过我:你什么时候最想不开。

我说:是被父母冤枉的时候。

这在中国的家庭教育里,绝非偶然,中国式父母习惯了一出事就先指责自己的孩子。

所有的教育里都充斥着“苍蝇不叮无缝蛋”这样的歪理。

就好像在学校里被欺负,父母说:他怎么不去欺负别人,就欺负你呢?

可被欺负的我,真的无罪啊!

每当这样,我们就无比绝望,都说家是港湾,而这个港湾却是利刃相向。

你受了委屈,父母告诉你:你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啊,不然别人怎么不委屈呢?

你犯了错,父母告诉你:你都这么大人了,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自始至终,父母只是在责怪,没有给出正确的引导,甚至没有“好好说话”。

很多事 ,并不是一个巴掌怕不响。

别人扇我一个巴掌,不但响,还会留下手掌印。

为人父母,你得明察秋毫,了解事情真相,以及孩子真实想法,这才是第一位的。

4

活出自己


哪个成年人不是“过来人”,又有谁没有经历过父母的

“语言暴力”甚至“家庭暴力”,但童年一去不返,有些阴影终究会成为遗憾,有些向往,也只能成为美梦。

不要总是告诉他,他很差劲,因为你小时候,也不比你的孩子好多少。

‘上海17岁少年不堪母亲批评跳桥’,是一时冲动还是教育悲剧?


孩子不能选择出生和父母,但父母可以选择成为怎样的父母

去教育出怎样的孩子,最终有一个怎样的家。

不论如何,孩子都不会,也不应该成为第二个你,他有他自己的绚烂人生,作为父母你需要做的不应该是责骂和否定,逼着他前行,而是应该理解他,让他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