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韻派是清代前期詩歌流派,以王士禛為代表,主張“神韻說”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神韻派是指清代前期以王士禛為代表的詩歌流派。王士禛的“神韻說”是該派的理論主張。所謂“神韻”大抵繼承和發揮嚴羽的“妙悟”、“興趣”之說及司空圖“味在酸鹹之外”的理論,而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最高境界。具體說來,王士禛要求詩歌創作必須“佇興而就”,也就是隻有當靈感衝動時才發而為詩,不能靠人力勉強湊合。他在《漁洋詩話》中說:

“蕭子顯雲:‘登高極目,臨水送歸,蚤雁初鶯,花開葉落,有來斯應,每不能已。須其自來,不以力構。王士源序孟浩然詩云:每有製作,佇興而就。餘平生服膺此言,故未嘗為人強作,亦不耐為和韻詩也。”


神韻派是清代前期詩歌流派,以王士禛為代表,主張“神韻說”

王士禛

在《香祖筆記》中他又提到古人所說的“偶然欲書”,並認為“此語最得詩文三昧”。可見,他是強調創作必須順乎自然,只有在興會神到時,才會具有神韻。在詩歌風格上,他崇尚清遠沖淡,含蓄蘊藉的境界。他在《漁洋詩話》中說:“律句有神韻天然不可湊泊者,如高季迪‘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程孟陽‘瓜步江空微有樹,秣陵天遠不宜秋’是也。餘登燕子磯有句雲吳楚青蒼分極浦,江山平遠入新秋’,或亦庶幾爾。”

神韻派是清代前期詩歌流派,以王士禛為代表,主張“神韻說”

可見,他十分看重詩歌清遠沖淡的風格。王士禛還極為讚賞司空圖“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認為在所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他最喜歡的就是這八個字(見《香祖筆記》)。他也欣賞李白《夜泊牛渚懷古》和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二詩,認為這兩首詩“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可比畫家的“逸品”。(《分甘餘話》)他又說古今詠息夫人的詩,只有王維“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兩句“不著判斷一語,此盛唐所以為高”。(《漁洋詩話》)意思也是要求詩歌不直露,要通過形象、曲折、含蓄地表現詩的意境。

神韻派是清代前期詩歌流派,以王士禛為代表,主張“神韻說”

王士禛的詩基本上是他的神韻說的實踐。他的部分作品有較強的現實感,描寫了動亂的社會現實,反映民生疾苦。但總的來說,這部分作品在他的詩集中不佔主導地位。最能反映王士禛詩歌特色的是那些神韻詩。這些詩歌的基本特點是:一、題旨含蓄,意在言外。如著名的《秋柳四首》其一:

秋來何處最銷魂?殘照西風白下門。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晩煙痕。愁生陌上黃驄曲,夢遠江南烏夜村。莫聽臨風三弄笛,玉關哀怨總難論。


神韻派是清代前期詩歌流派,以王士禛為代表,主張“神韻說”

這首詩題詠濟南大明湖的秋日衰柳,卻一開始就關乎到“殘照西風”下的故都南京,通過一連串的典故,來表現一種哀傷、惆悵的感情。這首詩據作者自謂是“悵然有感”(《菜根堂詩集序》)而作,可知是有寓意的。但這寓意是什麼,就有各種各樣說法,有人說它是憑弔故國,有人說是嘆惜佳人淪落,也有人說是感慨時光易逝等等。總之,詩意含蓄朦朧,難以坐實。二、清遠沖淡,溫婉秀麗。神韻詩善於用流暢清秀的語言刻繪自然景物,如《藤花山下》:

麥隴參差碧岸頭,藤花山下晚風秋。一時殘雨兼虹盡,百道清泉入澗流。《江山》: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白波。晩乘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神韻派是清代前期詩歌流派,以王士禛為代表,主張“神韻說”

境界清靜幽冷,令人神往,宛如一幅清新疏淡的水墨畫。在對感情的處理上,神韻詩力求含蓄雋永,即使是強烈的感情,他們也從不一瀉無餘,而是首先加以淡化、抑制,再在詩中表現出來。如《江上》:

蕭條秋雨夕,蒼茫楚江晦。時見一舟行,濛濛水雲外。

神韻派是清代前期詩歌流派,以王士禛為代表,主張“神韻說”

詩中僅僅展現了雲水蒼茫間的一葉小舟,幾乎沒有任何情語,但在這個畫面中卻分明地透露出詩人內心的孤獨感。作者對此詩頗為自得,曾誇為“一時佇興語,知味外味者,當自得之”(《香祖筆記》)。又如上舉《秋柳四首》之一,寫的是一種由美好事物消逝而引起的幻滅感,但這種幻滅感卻沒有表現為強烈的感情宣洩,而是通過西風殘照、春燕晚煙等景物的烘托、渲染及“陌上黃驄曲”,“江南烏夜村”之類典故的襯托,把這種強烈的感情轉化為一種籠罩心頭的淡淡的哀傷。這樣對讀者而言,感情的衝擊力固然減弱了,但它的感染力卻因此而增強,詩也就更有韻味了。

神韻派是清代前期詩歌流派,以王士禛為代表,主張“神韻說”

王士禛的神韻說、神韻詩在當時詩壇上有很大影響。他廣收弟子,獎掖後進,又有顯達的地位,一時追隨者眾多,成為繼錢謙益、吳偉業之後清初詩壇的一大流派。袁枚詩云: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詩。”(《仿元遺山論詩》)雖帶有批評口氣,卻也道出了神韻派在當時詩壇的地位與影響。

作者介紹:我是“忘憂草8”,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