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大咖學,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

心理諮詢是否有用?為什麼要成為一名拿愛發電的心理諮詢師?心理諮詢中,如何對待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門檻這麼高,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一起聽聽大咖怎麼說吧!


跟著大咖學,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

引言

最近聽了一門課《中德班15位大咖自我成長和個案實戰經驗》,也跟群內的小夥伴推薦過。課程請了心理諮詢行業內的15位大咖,介紹了他們幾十年的自我成長體會和個案經驗。15位大咖分別是:趙旭東、張海音、劉天君、杜亞松、劉丹、唐登華、李曉駟、仇劍崟、張天布、李孟潮、鄒政、徐勇、徐鈞、薛偉、施琪嘉。

聽完之後收穫頗豐,所以想跟分享一下學到的東西,具體包括:心理諮詢的作用、職業動機、認識自己、諮訪關係、中西方差異、成長建議,以及推薦書籍。

並不是推薦課程的軟文,請放心,哈哈。


跟著大咖學,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


01.心理諮詢的作用

心理諮詢或治療方法有幾百種,而且每年都有新的方法誕生,也有舊的方法消逝。

總體來說,心理諮詢或治療的代表性流派包括:精神分析、行為療法、認知治療、人本主義來訪者中心療法、家庭治療、團體治療等。

各流派內部又產生了很多不同的治療方法。精神分析流派下又包括:客體關係、自體心理學、自我心理學等取向。認知行為流派下也包括:以正念為基礎的認知行為治療、圖式治療(schema therapy)、行為激活等。

那麼,這麼多流派、方法,到底哪個有作用?是什麼在起作用?

有研究表明,雖然各流派採用的方法不盡相同,但治療效果,並沒有本質的區別。研究證明心理治療可以改變大腦神經迴路

認知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比較實驗證明,20次認知行為治療後,大腦的眶額回和尾核等結構的核糖代謝率在下降。這說明它們的活躍程度降低了,而這些大腦部位與強迫症病人的過度擔憂有關。由此可見,通過認知行為治療確實能夠改變大腦神經迴路和代謝迴路。

很多研究證明,心理治療可以弱化過去不安全的神經迴路,幫助來訪者在大腦中發展出具有適應性的神經迴路。

徐勇老師在談“心理治療為什麼可以幫助來訪者”時提到:

心理治療中很重要的基本條件是治療聯盟。 治療師必須有能力讓來訪者感到安全,並且讓來訪者充分信任治療師,同時在情感上協調一致,做到共情。 不管哪種治療方法,都要讓來訪者獲得新的經驗和體驗,這種體驗在精神動力學中被叫做矯正性情緒體驗。


跟著大咖學,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


02.職業動機

經常聽人吐槽,心理諮詢師行業,是典型的“三高一低”行業,是一個拿愛發電的行業

所謂“三高”是指門檻高、投入高、風險高,而“一低”是指回報低。

1)門檻高

  • 2017年國家取消心理諮詢師資格考試。
  • 培養一名精神分析師,要7年。
  • 就算已經成為精神分析師,個案量不到3000小時,都算新手。
  • 前十年,基本都是入行初期。

2)投入高

  • 培養一個精神分析師至少要70萬。
  • 讀個MAP(應用心理學碩士),平均每年學費10萬,還要參加其他培訓,也要花錢。
  • 入行後也要接受督導,做個人體驗。

3)風險高

  • 把來訪者諮詢壞了。
  • 與來訪者產生感情。
  • 耽誤來訪者的病情。

4)回報低

  • 諮詢師可看作,計時工或計件工,大多數諮詢師收入低,錢景不明朗。
  • 工作辛苦,頭髮白的很快。

挑戰很多,困難很艱鉅,如何克服?

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動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只有這樣,才能在漫長、曲折的成長道路上前行

聽完課後,我梳理了大咖們的動機,主要包括好奇、創造、助人、自助

我的動機是先想助人,然後想要自助,接著產生了好奇,但對創造,體會不深。你呢?

好奇

皮亞傑說,每個兒童都是天生的科學家

李孟潮老師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喜愛研究的內在小孩,而我們要做的是首先讓這個內在小孩出來,自由自在地探索各種問題”。

張海音老師認為,“成為心理諮詢師,要對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的內心、情感、幻想和思維,有著豐富的興趣和探索慾望”。

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好奇心,否則就很難勝任諮詢師職業。想想,每次50分鐘的諮詢,如果沒有對來訪者的好奇,那麼諮詢過程就是一種自虐!

創造

施琪嘉老師回憶從業之路時提到:在受過嚴格的科學訓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條理以後,開始對那種隨意的、有創造性的思想、動作和行為感興趣。而觀察這種行為的最好的地方有兩個:

一是去舞廳看現代舞,例如20世紀80年代的迪斯科,常有這種隨意的動作;

二是去精神病院,不要用精神科醫生的視角把那些行為歸結為病理性症狀,而是用普通人的視角去觀察,你就會發現病人的現象非常有趣。

施琪嘉老師從客觀行業轉到主觀行業工作,就是嚮往主觀行業有更多的創造性和無限的可能。每個來訪者講的故事,都不盡相同,諮詢師要幫來訪者解決問題,必須用創造性思維,與來訪者一起發展一種新的關係,這極具挑戰性和創造性。

和人打交道,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情。

助人

張海音老師認為,“成為心理治療師,有一個潛在的動機,即通過這樣的工作,彌補自己潛意識中的內疚感”。

內疚感,是人類共同的強烈情感。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只是有些人能察覺到,有些人察覺不到。諮詢師通過幫助別人,做一些利他事情的同時,也修復了自己的內疚情感。

利他,是一個成熟的防禦機制。

通過助人,幫助來訪者看到自己、擺脫困難,對來訪者和諮詢師自己,都有好處。

自助

李孟潮老師在課程中提到了“受傷研究者”。

“受傷研究者”,就是我們有傷口,我們研究的對象就是傷口所在。

《躁鬱之心:我和躁鬱症共處的30年》,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超過20周,獲《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圖書大獎,全球15種語言發行。本書的作者凱•雷德菲爾德•傑米森,既是躁狂抑鬱症患者,也是非常知名的躁狂抑鬱症專家。這種情況在諮詢師行業非常普遍。

有什麼病,就成為什麼病的專家。


跟著大咖學,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


03.認識自己

古希臘神廟德爾菲神廟上鐫刻著銘文,“認識你自己”。

趙旭東老師在課程中講到,“正人者先正己,助人者先自助。身為心理健康工作者,我們要有辦法幫助自己。把自己當做需要經常修理、補充和保健的對象。”

趙老師的提點,讓我想起一句話“你是什麼樣的諮詢師,比你用什麼樣的諮詢技術重要”。

就像我們在教育孩子時,經常聽到,“你是什麼樣的家長,比你怎麼教孩子重要”。

在心理諮詢中,心理諮詢師就是治療工具。所以我們要對自己有著充分的認識。

趙旭東老師提了一些問題,來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我是誰?

我跟別人的界限在哪裡?

我為什麼成長為現在的樣子?

我在多大的程度上決定自己的事情?

什麼事情對我重要?

我做的事情有什麼社會性意義?

我對別人抱有什麼樣的信念?


跟著大咖學,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


04.諮訪關係

徐勇老師在課程中提到,“所有人際關係裡面,來訪者和諮詢師之間的關係最複雜”。

諮詢師一般不對熟人做心理治療,所以大部分情況下,來訪者對諮詢師一無所知。

來訪者跟諮詢師之間的關係,什麼關係都像,像父母、同學、朋友。

來訪者跟諮詢師之間的關係,又什麼關係都不像,而且,某種情況下,這種關係是單向的

施琪嘉老師提到,“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科研,它評估了對心理諮詢起效的不同因子,在七個關鍵因素中,排名第一的就是關係”。

因此,不管哪個流派,只要諮詢師與來訪者關係好,治療效果就好。

對新手和老手諮詢師進行評估,發現新手諮詢師的治療效果,不亞於老手。分析原因發現,新手經常會誠惶誠恐,懷疑自己是否收費高了、自己是否沒有老手厲害等。這些內疚,使得新手諮詢師對來訪者充滿好奇和尊重,從而,真心實意地想去幫助來訪者。而來訪者也能感覺到初學者發出的善意。這種諮訪關係就起到了作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諮訪關係中,趙旭東老師認為要“把來訪者當人看”。

不要把來訪者當成壞掉的機器,也不要把他們當成敵人和對手,也不提倡把來訪者當成親人。如果跟服務對象變成親人關係,來訪者對諮詢師會有對親人一般的期待。互動關係就會沒有界限,諮詢師就不能堅守專業原則,以致產生糾紛。


跟著大咖學,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


05.中西方差異

有很多事情,咱們看起來是頂天的大事兒,但放在國外,他們甚至懶得瞅上一眼。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必然會造成治療理念上的差異。

文化差異

鄒政老師在課程中提到:

中國人的關係更多的是融合,從依賴走向分離;

而西方人處在相對獨立的階段,很小的時候就跟父母分開,有自己的嬰兒撫育室。

所以西方人在心理上很容易分離,他們更多面臨的是孤獨感的問題。

這種差異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完成的任務不同。

心理諮詢來自西方,所以只要求來訪者獨立。

而中國人的養育方式和傳統農耕文化都強調融合和依賴。

因此,如果片面地接受西方文化,這對我們來說並不容易。

薛偉老師也提到:

從表面上來看,西方文化強調個體化存在,即自我或自我存在感。

而東方主流文化一直強調趨向無我狀態,不主張和強調個體性自我。

西方是不斷分離的文化,成為自己就變成了不斷分離的過程,最終走向孤獨,獲得人定勝天的狀態

東方是融合文化,通過不斷讓自己融合到更廣闊的體系中,消除小的個體性自我來獲得一種寧靜,獲得天人合一的狀態

西方人不斷與內心的孤獨感鬥爭,不斷承受自己的孤獨以維持自己的存在;而東方人則不斷消除孤獨感,不斷地去尋找親密。

治療差異

劉天君老師提到:

西方心理治療中,每個流派基本上都是問題取向。無論是精神分析、系統家庭治療還是認知行為治療,都是要解決心理問題。區別在於,有些學派問題取向重一些,有些學派問題取向輕一些。來訪者帶著具體問題來找你,這個問題是來訪者要求解決的問題,也是治療師關注的問題。

東方治療是境界取向,不解決具體問題,而是提升境界,把你帶到沒有問題的地方。

施琪嘉老師說,如果用治療理念來理解中國的哲學觀,就是:用自己的力量來修復自己。

比如,西方有個名詞叫低交流,我要是不懂,我就問你。問你跟父母的關係或者過去發生的事情等。

但在東方治療理念中,並不問你發生的事情,而是關注你是不是具有解決問題的力量。如果感覺到你的力量比較弱,那我們就來做一下正念或者修習禪宗,從而讓你的力量變得強一點。

東方治療理念不關注來訪者的具體問題,而是提升來訪者的能量和境界;西方治療強調個人主義,個人治療就是幫助來訪者從家庭中分離出來。在中國,家庭關係才是最安全的關係,迴歸家庭心裡才能寧靜。


跟著大咖學,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


06.成長建議

綜合各位大咖的成長體會,梳理了他們提出的建議,總結如下

  1. 面上鋪開,找到興趣。 全面瞭解精神分析、認知行為、催眠以及家庭治療等療法,然後從中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圍繞這個方向進行系統的深入學習。
  2. 深入培訓,不斷學習。 劉丹老師,先通過中德班的經歷,搭建起系統的心理治療理論和技術框架;然後,用了6年左右的時間,學習了米紐秦、李維榕老師的結構式家庭治療和瑪麗亞·葛莫利的薩提亞心理治療;還花了6年的時間,學習了傳統精神分析和現代精神分析人際關係取向的精神分析;還跟傑弗瑞·薩德學習了艾瑞克森式催眠,跟加拿大亞歷山大老師學習了以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為基礎的催眠;後來,接觸到後現代的理論和技術。
  3. 自我體驗,案例督導。 自我體驗可以幫助我們獲取健康的自我意識,案例督導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指導,避免職業倦怠。
  4. 實踐是最重要的事。 只要用心、真心、真誠地幫助來訪者,哪怕沒有經驗,也可以一邊接受督導,一邊實踐。不實踐、不練習,是沒有辦法成為一名諮詢師的。鄒政老師建議,可以從在社區做免費諮詢開始,但時間不要太長,因為沒有收費,技術就不會提高。免費個案實踐不要超過一到兩年,然後開始做收費個案,同時找一位督導師,確立自己治療的基本流派之後,增加其他流派的學習。比如,鄒政老師先學習的催眠治療,然後學習了家庭治療。這些流派會增加你的視角,同時消化你的情緒。
  1. 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徐鈞老師提到,一個諮詢師所接受的最有活力的訓練來自他的生活。一個優秀的諮詢師應該是一個會生活的人。諮詢師不應該跟生活脫節,他在心裡去理解另外一個人的時候,包含著他對生活的理解。如果對自己的生活缺乏體驗,僅從理論而言,他就很難理解來訪者;即使理解,也只是理論指導性的理解,對許多來訪者來說,他的理解沒有生命力。


跟著大咖學,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


07.推薦書籍

以下梳理了大咖們的推薦讀物(既包括了大咖們特意推薦的讀物,也包括大咖們提到過的讀物):

  • 張海音老師推薦《精神分析入門》、《精神分析治療指南》、《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簡明指南》、《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治療》、《人我之間》、《客體關係心理治療》、《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
  • 杜亞松老師推薦《發展心理學》、《兒童精神病學》、《兒童心理障礙治療學》。
  • 劉丹老師推薦《家譜圖評估與干預》。
  • 李孟潮老師推薦《紅書》、《釋夢》、《對死者的七次佈道》、《1Q84》。
  • 鄒政老師推薦《診療椅上的謊言》、《疾病的希望》。
  • 徐鈞老師推薦《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的理論及其案例》、《精神分析五講》、《精神分析綱要》、《自我和本我》、《神經症同人》、《性學三論》、《自體的分析》、《自體的重建》、《精神分析治癒之道》、《精神分析人格診斷》、《心理動力學個案分析概念化》、《當事人中心療法》、《以人為中心心理實踐》、《聚焦趨向心理治療》。要讀一些哲學的東西,如,馬丁·布伯的《我與你》、海德格爾和叔本華的作品、中國的一些佛學作品以及《易經》《老子》《論語》等。

你可能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如果覺得此文還算有用,麻煩在閱讀後,順手點贊,並轉發,以示鼓勵!

“點贊”和“轉發”,可以滿足我小小的虛榮心,謝謝!

回覆“大禮包”,可獲取阿倪獁收集的經典電子書哦。


#心理師賦能行動# #心理諮詢師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