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霹雳手段再造华夏

朱元璋北逐蒙元统一南北后,接手的实际上不仅是一个经济凋零、民生多艰的社会,还是一个南北方差异巨大、渐行渐远的社会。北方之地从金元到明,已经跟南方分离了250多年了,更早的幽云十六州已分离了400多年了。北方之地胡汉混居,风俗、习惯深受异族影响,胡化已经很严重了;且北方之地饱经战火,经济、文化已全面落后南方。此时朱元璋的紧急要务就是要把南北方重新融合在一起,重新归化在儒家文化之下,共同认可大明王朝。下面两个案例就是朱元璋是如何通过霹雳手段,融合南北再造华夏的。

朱元璋霹雳手段再造华夏

案件一:军人妄给妻子案

这是《明大诰》里的案例。明朝有两个法律文件,一个是《大明律》,一个是《明大诰》。《明大诰》是朱元璋钦定的要案集锦,相当于样板案例,法律地位高于《大明律》。

朱元璋霹雳手段再造华夏

洪武18年,山西洪桐县有个叫姚小五的农民,他是大明治下的一个普通农民,有几亩薄田,有个漂亮的妻子史灵芝,还有三个孩子,虽然很苦,但安静祥和。

朱元璋霹雳手段再造华夏

突然一天一个叫唐闺山的兵士打破了这种平静,他拿着兵部的“勘合”(批文)说史灵芝是他的媳妇。原来史灵芝三岁的时候,曾与唐闺山的兄长定下娃娃亲。唐闺山兄长早夭,史灵芝便嫁给姚小五。然而当地有个婚俗“兄死则妻嫂”,就是兄长死了,弟弟可以娶嫂子。这明显是草原习俗,金、元政权入主中原,在200多年的侵染下,山西百姓也渐习此风。他们闹到县衙,县令看到兵部勘合,明知“非理”,但又不敢得罪兵部,便违心判决。姚小五不服,逐级上告,最终万里迢迢到应天府(现在的南京)告御状。

朱元璋霹雳手段再造华夏

刑部尚书王峕(shi)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后,却从技术性问题入手,“如果史家当时退还彩礼,则唐是无理取闹,如果未退还彩礼,则唐的要求合情合理”,于是派人寻找娃娃亲的见证人,这说明他们也是认可“兄死妻嫂”这个婚俗的。告御状这样爆炸性的事,在京城闹得沸沸扬扬,自然会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下令都察院御史介入此案,说明对此案的处理方案不满,只可惜王峕没有认真体会。还和御史吵了起来,在讽刺御史的同时也无意中中伤了朱元璋,最终惹怒了朱元璋,最后“所以有司,尽行处斩”。

朱元璋霹雳手段再造华夏

北方之地长期在草原政权统治之下,华夷界线模糊,儒家正统文化遭到挑战,存在严重的胡化。与南方认同差异巨大,且将逐渐发展为两个族群,这必然会危及大明所标榜的汉人王朝的统治基础。消弭南北认同差异,把北方拉回儒家正统文化之路上,最简单和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激烈和血腥的手段,消除胡风,将南北方重新扭成一股绳。

案件二:南北榜案

洪武30年举行科举会试。主考官翰林学士刘三吾取录五十一名进士,全是南方人,淮河以北的学子全部落榜。北方学子不服,认为主考官刘三吾是南方人,故意照顾南方仕子。于是并在齐聚在酒馆、客栈、街边纷纷议论。朱元璋得知后勃然大怒,随即命侍读张信等人重新阅卷。张信等人确认判卷没有徇私舞弊。但此时有人上告说张信等人与刘三吾私通,为胡、蓝余党。朱元璋大怒,将张信等二十余人凌迟处死,将刘三吾发配边疆。后来朱元璋亲自主持殿试,又复选六十一名进士,皆是淮河以北的学子,这就是当时所谓“南北榜”。

朱元璋霹雳手段再造华夏

明初,北方士子一直观望徘徊,用科举制度收北方士子之心是当务之急。唐末以来,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已逐渐全面落后于南方。若仅以文章的好坏录取官员,势必造成地区间不平等,落后地区无人代表、无人参政,势必离心离德,影响政局的稳定。作为皇帝,把握的是全局,考虑的是稳定,只有采取人为平衡的办法,才能安抚北方士子之心。此次事件,开了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洪熙以后遂成定制。

朱元璋霹雳手段再造华夏

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到,当时的北方,无论是底层的农民还是精英的读书人,都与南方存在着差异。如果不采取人工介入,势必造成北方和南方更大的对立,这对大明王朝来说不是件好事。从长期来看,对中华民族也不是件好事。虽然朱元璋的手段残忍、极其血腥,但却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在短期内快速扭转局势,不得不说朱元璋确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政治家,不纠结于现象,一眼就看到了本质,成功把南北方整合在了一起,挽救了中华民族,再造了华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