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駐村扶貧故事

4年的駐村工作,是我今生最值得珍惜的經歷。2015年2月,隨著脫貧攻堅一聲號令,新疆吉木乃縣的脫貧攻堅駐村扶貧幫扶工作拉開了序幕。我主動向單位領導申請去駐村開展扶貧幫扶工作,先後在吉木乃縣別斯鐵熱克鄉哈拉海勒村駐村工作1年,烏拉斯特鎮闊克舍木村駐村工作3年。2020年2月,由於工作需要,我結束了駐村扶貧幫扶工作,難捨地離開了4年的駐村崗位。

2017年2月18日,我們5個駐村隊員開始第一天在駐村(闊克舍木村)村民小組走訪。闊克舍木村174戶421人,由漢族、哈薩克族、回族、東鄉族組成,居住相對集中。經過一個月我們走訪了全部村民群眾家庭,聽取他(她)們家庭存在的實際困難訴求、好的意見建議以及家庭發展意願等等。同時瞭解到他(她)們的主要經濟收入就是外出務工和土地流轉,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任務艱鉅。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想方設法讓駐村老百姓如期脫貧,我們駐村按時間節點入戶走訪,召開村民群眾會議,宣講黨的政策,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積極教育引導當地群眾不因貧困而氣餒、退縮、自卑,用行動詮釋“人窮志不窮”的真正內涵,努力消除 “等靠要”的思想,牢固樹立自立自強、脫貧摘帽、勤勞致富光榮的濃厚氛圍。

扶貧先扶志,從思想上、精神上進行幫扶,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和鬥志,鼓勵貧困群眾主動學技能、找門路,用自己的雙手實現脫貧。36歲的馬建軍以前靠泥工、木工,掙些零散錢,目前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幫扶下,辦起了家居裝修裝飾和傢俱加工廠,生意走上正軌,家庭經濟收入穩步提升,為致富帶來了新希望。

給錢給物的“輸血”式扶貧只能是救急解渴,鼓勵貧困戶自我“造血”才能開流活源。脫貧戶若吾山·託乎達汗是扶貧路上的一員,現如今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她通過手藝開辦窗簾店脫貧了,生活得到了改善。

我們通過開展走訪入戶,逐戶排查針對不同家庭的致貧原因,因地制宜、制定“一戶一冊”幫扶計劃,精準施策,除了積極落實教育,醫療,低保殘疾補助等各項幫扶性政策外,還大力發展種植、養殖產業,特色庭院經濟,目前已經流轉土地780畝,落實“三苗”工程,帶領全村5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入股有機面業,變身股東,年底分紅,實現家庭年人均持續增收,有力促進了貧困戶穩定脫貧。

通過精準識別,實施精準幫扶,做到一戶一策,重點盯住農村勞動力就業、農危改、產業發展、醫療等情況,擬出問題、責任、時效,找問題補短板,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幫扶。通過深入走訪、積極申報,多方爭取資金、項目覆蓋,大力發展產業,努力改善基礎設施。時至2020年,全村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全部實現脫貧。

回首往事,感慨萬千,駐村工作對於我來說是今生最難忘的經歷,更是我人生收穫最大的時光。村民們勤勞的身影,平坦鄉村小路,整齊的抗震安居房,照亮街道方便群眾夜行路燈,充滿綠色的楊柳,還有綠油油的莊稼……一樁樁、一件件,都像電影畫面般在我的腦海裡呈現。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參與並見證了闊克舍木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變化,我感到由衷的欣慰,衷心祝願駐村各族群眾生活過得越來越美好。這就是駐村扶貧幫扶幹部,深知職責神聖、使命光榮,必須全力以赴。當我回首走過的歷程時,問心無愧,當展望明天時,我將以“牢記初心,不忘使命”和更加激昂的狀態去迎接新的工作和生活,書寫更加燦爛的人生。 (通訊員 王金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