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賀蘭山下的笑臉

賀蘭山下、寧夏銀川市南端,有一座只有24年曆史的小鎮,這裡是生活著6萬多名西海固生態移民的永寧縣閩寧鎮。

“閩寧”,這個以福建、寧夏兩省區簡稱命名的小鎮,因扶貧而生,為脫貧而建,它見證了全國東西扶貧協作開花結果,承載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扶貧史,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尤為牽掛的地方。

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東西部結對幫扶的戰略部署,福建開始了對寧夏的對口幫扶。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擔任對口幫扶領導小組組長,親自命名、科學謀劃、全力推動建設閩寧鎮,一場跨越2000多公里的東西對口協作就此展開,“山海牽手”不懈苦幹闖出了一條易地搬遷的脫貧康莊路,“閩寧模式”也成為中國特色扶貧的一大創舉和成功典範。

20多年過去,閩寧鎮實現了改天換地般的逆襲與蛻變:昔日“天上無飛鳥、地裡不長草、十里無人煙、風吹沙粒跑”的“幹沙灘”,變成了綠樹成蔭、良田萬頃、經濟繁榮、百姓富裕的“金沙灘”,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970元,增長了近27倍。日前,記者來到閩寧鎮最大的移民安置村——原隆村,看到了令人振奮的村貌、欣欣向榮的產業、和諧富裕的生活,也捕捉到了村民用勤勞和奮鬥奔向小康的身影。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賀蘭山下的笑臉

農婦變主播 用自己的雙手換來小康生活

硬化的水泥村路四通八達,隴東特色的民居整齊劃一,屋頂上的光伏板閃閃發亮。走進一戶人家看看,臥室、客廳、廚房無不寬敞明亮,電視、冰箱、洗衣機一應俱全。美麗現代的原隆村,如今有1998戶10578名西海固移民在此安居樂業。

“歡迎大家關注李鎮,關注李鎮不迷路,李鎮帶你上高速,大家一起跟我助力扶貧助農……”在原隆村的閩寧禾美電商扶貧車間,從福建來到閩寧鎮掛職的副鎮長李輝欽正在直播,擺在他身邊的是當地的黑枸杞、黃花菜等特色農產品。

“能夠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一年來到閩寧鎮,我感到一種傳承和使命。”李輝欽告訴記者,除了直播帶貨,他還借直播平臺推介閩寧鎮,“如今的閩寧鎮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下,不僅物質上脫了貧,生活變好了,村民們的精氣神更足了!”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賀蘭山下的笑臉

與李輝欽的直播間一牆之隔的,正是原隆村村民組建的“閩寧巧媳婦兒”直播團隊。27歲的馬燕是團隊中的骨幹。

6年前,馬燕一家人居住在以“苦”聞名的西海固地區,在馬燕的記憶裡,以前的生活“除了山就是山,除了地就是地。沒有方向,也沒有目標”。搬到原隆村後,生活隨之改變,馬燕一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閩寧禾美電商扶貧車間落成之後,她成為第一批上崗女工。

“我們這個扶貧車間是一個集生產、加工、銷售、品牌培育、就業服務、電商創業孵化、技能培訓於一體的電商扶貧示範基地。”扶貧車間負責人徐美佳告訴記者,“閩寧禾美”是一個消費扶貧品牌,通過“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的模式,讓貧困勞動力能夠就地就近就業,讓貧困家庭穩定增收。目前扶貧車間錄用原隆村員工52人,其中建檔立卡44人,90%為女性員工,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的問題。

扶貧車間帶給馬燕的不僅是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成長的機會。2019年,經過扶貧車間的培訓,馬燕成為一名“帶貨主播”。她和村裡的姐妹們成立了“閩寧巧媳婦兒”品牌,把寧夏當地的特產枸杞、黃菊、黃花菜等拿到網上去賣,好的時候一天能有200單-300單,每個月可以賺到2000元左右,賣得好還有提成。

如今,馬燕已經有了不少粉絲。觀看馬燕的直播,很多人都會被她的笑臉打動。“我們年輕人不能總是依靠政府的幫扶,要用自己的雙手換取小康生活。”馬燕說,“我現在的收穫特別大,一是自己有了收入,可以隨時拿錢給孩子買玩具、買吃的;二是精神狀態變好了,我學會了化妝,變得更漂亮了,每天都要把自己收拾整齊來見粉絲,琢磨著怎麼把貨賣得更好。”

產業壯大了 就永遠有賺不完的錢

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橡木酒桶,空氣中瀰漫著沁人心脾的陣陣酒香……這裡是立蘭酒莊的地下酒窖,也是原隆村村民劉莉工作的地方。

跟馬燕的經歷很相似,搬出大山也是劉莉一家生活的重要轉折點。“以前我們住著土坯房,愛人在外面打工,辛辛苦苦一年下來也只夠一家人溫飽。”劉莉告訴記者,搬到閩寧鎮之後,他們一家分到了一套新房子,有電、有自來水,還安有太陽能熱水器,不光居住條件大有改善,最重要的是,她和丈夫都能在村裡的酒莊上班,再也不用東奔西走、聚少離多。

賀蘭山東麓是葡萄酒業內公認的“黃金產區”,吸引了不少企業前來投資,劉莉所在的立蘭酒莊就是村裡最早引進的企業之一。立蘭酒莊流轉了原隆村2400畝土地種植釀酒葡萄,每年向村民支付土地流轉費200多萬元。農忙時節,酒莊摘葡萄用工在200人以上,僅這一項就能為村民增收近300萬元。

“我們村是閩寧鎮企業最多的村子。”原隆村黨支部書記王升介紹,讓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關鍵要有好的脫貧產業。自2012年以來,原隆村由村集體出面,整合流轉了村裡大部分土地用來發展致富產業。除了葡萄酒莊,還引進閩寧扶貧產業園、華盛綠能、壹泰牧業等大批企業,發展起花卉、食用菌、樹莓種植、肉牛養殖、光伏農業等特色產業,依託這些特色農業資源還發展起鄉村旅遊,搞得有聲有色。

得益於處處開花的脫貧產業,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村民有了更多門路和選擇,或在扶貧車間上班,或到企業和園區打工,在家門口就能賺錢。打工收入、土地流轉收入、分紅等多渠道增收,讓村民的腰包實實在在鼓了起來,勤勞致富的故事在原隆村不斷上演。為了幫助村民更好地就業,原隆村還辦起勞務派遣公司,服務村民找工作,提供技能培訓。“產業扶貧有可持續性,只要產業壯大了,就永遠有賺不完的錢。”王升說。

酒莊的工作也是劉莉人生中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從一開始在葡萄園裡撿石頭、除草,到現在在車間裡操作設備、學習釀酒,38歲的她已經是酒莊的車間主管和釀酒助理了。劉莉的丈夫也學會了種葡萄、釀酒,現在負責管理一個60公頃的葡萄園。夫妻倆月收入近萬元,剛搬遷過來時家裡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輛摩托車,現在已經買上了小汽車。

“有了自己的事業,我的孩子在學校說起我來都很驕傲。”站在葡萄園裡的劉莉,身邊是綠意盎然的葡萄藤,臉上的笑容堅定又自信,“政府把我們搬出來,就是想讓我們在更好的地方安居樂業。一開始我們想著脫貧就很好,現在我們要奔小康啦!”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賀蘭山下的笑臉

保障來兜底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在離原隆村村部不遠的地方,一棟150平方米的大房子格外引人注目。走進去一看,裡面有廚房、活動室還有洗衣間。原來,這裡是“原隆村兜底保障服務中心”,由村集體投資十萬餘元建成,能夠為村裡孤寡、殘疾等生活不便的特殊困難群體提供日間照料、愛心飯桌、洗衣、理髮、洗浴等多項服務。

王升介紹,“原隆村兜底保障服務中心”是助力脫貧攻堅、保障兜底對象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手段。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50戶2279人,目前只剩2戶16人未脫貧,都屬於沒有勞動能力的政策兜底戶。此外,還有孤寡、獨居、五保以及生活不便的特殊人群都是中心兜底的對象。“今後還將根據兜底保障對象的需求,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為困難群眾提供更好的幫助和關懷。”王升說。

74歲的老人魏牛娃是保障服務中心的重點服務對象。他身患殘疾,無兒無女,也沒有勞動能力。村裡為了照顧他的生活,不僅通過保障服務中心為他提供服務,還通過村民小組,每天都安排志願者去他家裡轉一轉、看一看,打掃打掃衛生,催著老人按時到服務中心吃飯。

“老人有個侄子,平時都在外面打工顧不上照顧,村集體就把照顧老人的活兒給接了過來。”村民小組組長張東學說。看到村黨支部書記和小組長帶了一群人來家裡,老人很激動,總想咿咿呀呀說點兒什麼,但因為早年失聰,語言能力逐漸下降,表達不清楚。張東學長期照顧他,能大概聽懂,就給記者們做起了“翻譯”:“他看見這麼多人來很高興,說自己現在吃得好、生活好。”

記者們離開的時候,老人一直送到路口,衝著我們揮手,臉上始終帶著笑容。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原隆村的幸福生活既離不開黨的好政策、東部地區的積極幫扶,更離不開當地群眾的艱苦奮鬥。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相信原隆村未來的生活,會像賀蘭山的葡萄酒一樣,越釀越香,越來越醉人!(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張國鳳 王騰飛 呂珂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