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瞭解紀月法的由來

1、序數紀月法。

一月、二月、三月…類推,其中一月又叫“正月",十一月又叫“冬月”,十二月又名"臘月”。如《採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指南錄〉後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譚嗣同》今年四月,定國是之詔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

讓我們瞭解紀月法的由來

指南錄


讓我們瞭解紀月法的由來

譚嗣同


2、地支紀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賦》:“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農曆十月。

讓我們瞭解紀月法的由來

哀江南賦


3、時節紀月法。

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孟冬”代農曆十月;陶淵明《擬古詩九首》“仲春遘時雨”,“仲春”代農曆二月

讓我們瞭解紀月法的由來

擬古詩九首


“正月"的來歷

們習慣把農曆一月稱作“正月”。這是因為在我國古代,每年以哪個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朝以一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又以十一月為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把改正的第一個月稱作“正月”。據春秋時代《春王正月》說:“正月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胡月稱正也。"意思是:古代帝王,大都在每年的頭一個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為了表示莊重獨尊,便將一月改為了正月。另據史籍記載。周朝時,許多國家大事都安排在正月處理,所以正月又叫政月。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岀生在正月,取名嬴政,為了避他的名諱,強行規定把正字穿破,讀作徵。正(徵)月的叫法,就這樣一直沿用到現在。

讓我們瞭解紀月法的由來

春王正月


“臘月"的由來

農曆十二月稱臘月,是由“臘日"演變而來的。臘日,是古人祭把百神的日子。始於周代,具體在哪一天,沒有確切記載。到了漢代,將臘日定為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干支紀日法地支為戌的日子)因為冬至日在農曆上是不固定的,故臘日也是不固定的。後來又將十二月八日定為臘日。《荊楚歲時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為什麼祭神的日子叫做臘日?這要從臘字說起:古臘字沒有“月“旁,象形為:一隻掏掉內臟的小動物烤在日頭上。後來,人們把成塊的乾肉也稱臘。在周代,掌握臘的人稱臘人。用臘祭神,所以便把祭日稱臘日。因臘日定在12月,故12月也稱臘月。

讓我們瞭解紀月法的由來

荊楚歲時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