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五陵镇,在汤阴县东南角,曾是卫河边上一个繁华的运河码头。

初识五陵,那还是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

我当时还是个好奇的大男孩,让我去送二嫂回娘家。二嫂是内黄县千口村人,需乘大火车到汤阴县城,再到小火车站换乘汤阴到濮阳的小火车。买上小火车票后,手提肩扛的挤着进站,然后再挤着上那小火车的小车厢,反正跟大火车相比,一切都小,包括小铁轨和吐吐冒着黑烟的小火车头。

途中经过的一站,站名叫五陵,但是人们却都把它叫作“五龙”这个特别的发音。上车下车的人们操着汤阴、内黄的不同地方口音。汤阴的听着柔和亲切,内黄的则像唱歌一样带有点儿婉转的调儿。

然后,小火车从一片茂密的树林中穿过去,咕隆隆的晃悠到卫河大桥上,二嫂提醒让我着着窗外那一大片临河的房子,“那就是五陵。”平静的卫河,在两岸护堤林的护卫下蜿蜓东去,有几艘小船漂在河面上,五陵码头也停泊着几艘船舶。二嫂告诉我,这些河里的火轮船都能拖五六个货船,过去从新乡直通天津,有货船也有客船。现在水小了,船也不多了,……

我还从车厢里其他人的议论中,第一次知道了卫河的北岸是汤阴县,过了卫河到南岸,铁路东是內黄县,铁路西归浚县管辖。这儿是三县交界处,俗称三不管的地儿。

车过了卫河往东,一进入内黄界,小火车行驶带来的风中,就裹携着细细的沙尘吹进车厢,有点迷人眼,人们就纷纷啪哒啪哒的开始关闭车窗。知道二嫂她娘家是风沙盐碱地,有点儿穷,麦子玉米不能好好长,只适合种点儿花生。虽然政府这些年一直在提倡大量栽种枣树阻风固沙,但不知道风沙原来是这样的细腻,这样的烦人!

再一次路过五陵时,就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期,我去内黄出差。

那时候公路交通快速发展,小火车早已经被挤的不再运营了。我到长途汽车站去买票,准备坐长途客车。

汽车站的售票员询问我“是走北路还是南路?”我问什么竟思?她解释了一下:“北路就是车到汤阴从北边经菜园、任固到内黄;南路就是车到汤阴从南边过了伏道、顺着五陵的小铁路到内黄。”我选择了南路,想再目睹一下沿途的旧时村庄有什么变化,也想再看看卫河边上的美丽风景和繁华的五陵码头。

我乘坐的车内有二十来个人,是个人承包的叫作中巴的客运车,一路经汤阴、伏道、五陵开往内黄。那时的伏五公路已经铺设了柏油路面,挨着扩建为大轨的铁路一直走,五陵公社也从码头老镇迁至新修的汤五公路北,改称五陵镇了。中巴车从大轨铁路上跨过去,再到简单改修的废弃小火车铁路桥上,小心翼翼的通过卫河。因为小火车铁路桥面狭窄,只能单向行车,在等侯过桥的时候售票员说,我们是中巴,能从这个桥上过。若是大客车或大货车,就得从五陵街里穿过,多绕好几里到东边那收费的铁船浮桥上过河。

而新修的大轨铁路桥就在东边几十米处,那规模眼见的就大多了,跨度也长多了,明显感觉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力度!

但是,卫河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美丽风景,到处是裸露着的荒凉河床。卫河就像一条乌黑发臭的水沟,在偌大的宽阔河床中蜿蜒飘荡。我问同车知情人,河水这么少,咋介行船呢?同车人说早十几年就已经不能行船了,因六三年发大水修直河道后,水就越来越少,连小船也没有了。后来河水又叫新乡、卫辉的城市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给污染了,饮用水不能吃了,河里就连鱼儿也没有了。国家正在想办法,卫河两岸老百姓这两年都是吃的深井水。

再后来的一次到五陵,就又隔了三十多年。

退休后带了几年的外孙。不太忙了以后,我就开始骑着山地车,约了三五个朋友到近郊几个县转转悠悠,做那不花钱的旅游。

那是二O一八年的初夏,我们根据地图查找,决定到浚县老观嘴的共产主义渠流入卫河的入口处。

想象着非常宏大壮观的场面,现场竟然是两条如此不起眼的小河沟!幸亏有座灵璧石的地理标志碑证明,还不致太扫兴,大家拍照留念。然后有人无意中看到河长负责制的牌子背后,有张汤阴县的防洪示意图,遂有人提议再顺着卫河大堤骑行它十来里,到卫河古码头的五陵镇,去探古访幽,顺便聚歺。然后我们就欣赏着卫河大堤上,护堤林那初夏新绿的秀丽风光,转悠到了五陵。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这一次才是我真正的踏入了神秘的五陵古镇!

但是曲里拐弯的卫河大堤,把我们带迷了方向。过了瓦查村、南小漳后,我们竟然错误的从小火车铁路桥上到了卫河南岸,一百多米的石子路面泥泞不堪,很不好走,跟印象中大不一样!棺材铺倒不少,路两边足有十几家!问当地人为啥不修这一段路?回答干脆,“三不管的地儿,你叫哪个县来管,哪个县掏钱?”

嘿嘿,三不管还真应在这里啦!

经过当地人的好心指点,我们返回了已是限行危桥的小铁路桥上。三十多年过去了,桥的两头多了两个大水泥墩子,卡着只能单向通过小轿车、电动车、摩托车。可是看看那紧挨着小铁路桥的东边,也被作废了的大轨铁路大桥,和稍远一点儿最新修的电气化铁路特大桥上,风驰电掣般的列车通过,再看看卫河河床中那狭窄河沟里流淌着的混浊河水,心里泛上一种别样滋味!虽然流淌千百年的卫河,几十年来就这样一蹶不振了,但是国家新修的汤台铁路卫河特大桥,却依然考虑了百年一遇大洪水的因素,高架引桥扩至河堤外数千米。一百来米长的小轨铁路桥,在它面前竟然委曲的像个小弟弟!


远观小轨铁路桥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小轨铁路桥两头水泥墩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也被废弃的老大轨铁路桥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新修的汤台线电气化双轨卫河铁路大桥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延伸至卫河南数千米的铁路高架桥,近处是废弃的原下轨铁路遗址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我们从桥上返回北岸,拐个弯就进入了新五陵。

新五陵镇是八十年代中期,沿着新修的伏五路两边迁建的。街道东头有个三岔路口,北边一条是通向卫河铁船浮桥直奔内黄濮阳的大路和正北通往任固方向的任五路。向南一条就是进入五陵古镇六十年代时的中心街道。更早的码头古街道,在南边靠近卫河大堤的地方。


五陵镇伏五路东头三岔口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几百年来卫河上过往的船队,需要停船歇息打尖,客商装卸货物,都在临河三百多米长的老街道上进行。那时节商铺鳞次栉比,车来人往,热闹非凡,几座关帝圣君庙提示着当年生意人的诚信经营。杨家九门古建和门口的古槐、上马石,彰显了古镇昔日曾聚有的财富。字迹已模糊的修建卫河管理段的石碑碑记,石碑上刻有一个端正的五星,石碑后的房屋即当年卫河管理段的办公旧址。沿街两侧至今仍有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供销社的商铺门面,建筑美观大气,保存完好。而更早沿堤大街的门面店铺则破败废弃,让人看到它们还能想像出当年码头繁荣的景象。


碑后五陵卫河段办公旧址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五陵卫河改弯取直纪事碑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沿堤古街废弃旧门面房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我们几个转了又转,不由的有点儿伤感,感叹人生短暂,就连运转了几百年的运河码头古镇,也这样被现代文明社会逐渐淡忘、默默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在三岔口北侧,我们找了一家玻璃门上贴有大盘鸡的食味天饭店时,已经过了饭点儿。但年轻的小老板仍然热情的招呼入座,我们要了合罗面、大盘鸡,就着啤酒吹了起来。年轻小夫妻老板招待热情,又给我们加了盘小菜。饭店一位老者也禁不住插话,回答我们五陵镇的过往今来,他说,“当年春天卫河上小轨铁路桥建好通车时,可是俺五陵镇上的头等大喜事,一一几百年来的桃花古渡口终于有了大桥,还能通火车!你说是不是大喜事?十里八村的人都来看铁路桥上通过的小火车。”(后来查资料得,五陵卫河小火车铁路桥,是我国第一座采用平衡悬臂拼装法建成的预应力混凝土T型钢构桥,全长105米,1965年4月通车。)


小铁路桥由两个T型箱梁结构连结,中间还能看到T型箱梁的连结缝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难忘纯朴善良好客的五陵人。


食味天饭店小老板姓张。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这次五陵古镇行,耳听目睹到的古镇变化,让我感触颇多,不由的动了要写一写它的心思。


两年后的今年五月初,我和老宋相约,准备骑车来一次汤阴岳飞故乡一路行。

谁知到了伏道乡的扁鹊墓景区,竟遇到了铁将军把门!据景区门口一位易经测算的老先生说,“因疫情原因景点封门未解,其他景点也可能未解封,回去待疫情结束再来旅游吧。”

老宋惋惜了一阵说,“干脆咱去五陵一趟吧,我从小就在卫河里游泳,对那熟悉的很,多少年没有去过了,今天既然出来,咱就乐的故地重游它一趟,也不枉此一行!”一拍即合,正和我意,我也想再一次深挖一下五陵古镇的写作素材!有他这个本地通作向导那是求之不得。

走!骗腿上车,骑上就出发。

一路上大性、瓦岗、邶城、辛庄的地点,老宋都能说出点儿故事。但走进了伏五路上的五陵镇,他却直呼不认路了,掐指一算,“可不,竟有三十五年没有来过了!”那时候五陵乡才刚刚准备外迁到伏五路北的现址,如今己是一片繁华乡镇。

今天一定要好好转一转!

本来想叫老宋当一次本地通导游,谁知他竟比我先迷了路!反倒是因为我前两年来过一次,能给他带路当起向导了。

我领老宋到镇东头的三岔路口,从南边通向古镇老大街的一条路骑了过去。

进了大街,老宋左看右看,连个似曾相识的地儿也没有。街两旁有村民新建的楼房和高门大院,也有锁着院门许久无人居住坍塌了屋脊的院落。老宋边走边说,“过去街道两边供销社里商品琳琅满目,繁华的很,小胡同一个一个的排列整齐,怎么都不见了?”

无意中瞥见街北有一眼废弃的石砌古井,打水用的铸铁轱辘还架在井口的石磙子上,锈迹斑斑,早已没了井绳。勾起了他童年的记忆,他一个老娘舅就住在这儿附近,小时候还来这口井台为亲戚挑过水,“老早都出去了,家里多少年前就没有人住了。”


街北已废弃的古井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久已无人居住的院落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年久失修,门头已坍塌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我们推着车到了一个还集中保留有供销社时期门市部的丁字路口,他若有所思的说,“就是这儿了!东边还应该有个大庙,文革初期破四旧被毁前金碧辉煌,香火鼎盛,信众颇多。”正拍照时,从已改作住家户的门市部里出来一个壮年男人,询问我们找谁。得知我们是故地重游,来探古访幽的外地人,很热情的指点给我们,“东边街中间路北有座隆兴寺,是千年唐贞观古寺新建;往东再拐个弯,路南杨家九门香宅的门口有个上马石,还有一棵几百年的古槐,树形古拙扭曲,值得一看;南边紧挨河堤边是五陵码头的最早大街,早年车马都打那儿过;路口那个字迹已模糊的石碑,是卫河改弯取直工程的纪念碑,碑后的建筑就是卫河管理段的办公旧址。”

五陵人真是热情好客,一口气给我们介绍了这么多。道谢之后,我们依言而行。


街中心的隆兴寺大门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丁字街口文革前供销合作社门市部门面房保存完整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这一排也是供销社门市部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老宋的童年记忆也被眼前一个又一个的场景唤醒。他指着杨家老屋新修的气派大门,连连摇头,“保护不是这个不伦不类的保护法呀!过去那个磨缝砖雕的冂楼很精致,比这个大门要精美的多啦!”

引用《汤阴事》上马运钧老师发的杨家老门楼照片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现在的杨家大门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在大堤东头的碧霞宫前,我们扎住车,上了河堤,望着卫河中的河水,老宋无限感慨的说,“我们小时候常在这段河里凫水,河水清丝丝的,隔水就能看见躲在河底泥里的老鳖,我可是摸鳖摸螃蟹的高手,一捉一个准,他们谁也比不过我!”说话间一个老者过来搭话,“你还在卫河里摸过螃蟹老鳖,那可得是五十多年前的事儿了。今年多大了?”老宋回他“你看我多大了,六十七了。”老者哈哈一笑,“怨不得你有这故事,你往东看,那儿就是过河的渡口,是桃花古渡几百年的老地方。解放前,据说刘少奇、陈毅,邓小平、陈庚、杨得志他们那些大人物头儿,也都从咱这渡口过的卫河。为啥不从别的大码头过呢?因为咱这儿是个三不管的地儿,一一隐蔽!你再瞧这个庙前的河段,就是原来修船厂的码头,小火轮坏了都在这儿修。一直到六几年通了小火车,卫河水越来越小,才慢慢没了船运,最后两条小火轮卖给天津弄走了。”老人还沉浸在昔日五陵码头的繁华自豪中。


五陵东南门的碧霞宫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远处,卫河对岸渡口遗址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老者又热情的领我们到庙那边的堤闸处,指着闸口嵌着的两块石碑,“恁看看这碑上的字,是从坟墓前搬过来的故人碑?还是卫河庙上的纪事碑?过去县里也有人来拍过照照片。恁俩有文化,能看出来不能?”经过仔细辨认碑文,断续认出“五陵镇X船X长X縣X區X杨公豆X神床慶賀和平”等文字及“中華民國五年”的纪年字样,是袁大总统时期的老物件!估计应是庙上庆贺登基的公办铭文纪事碑,碑体大且宽,被破成四片嵌在闸口了。老者嘴里连说,“不是墓碑那就好,那就好,……”


五陵东南闸口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嵌入闸口内的断碑隐约有

神床庆贺和平的字样

从五陵码头,看运河文化的兴衰

民国五年的字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