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五陵鎮,在湯陰縣東南角,曾是衛河邊上一個繁華的運河碼頭。

初識五陵,那還是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中期。

我當時還是個好奇的大男孩,讓我去送二嫂回孃家。二嫂是內黃縣千口村人,需乘大火車到湯陰縣城,再到小火車站換乘湯陰到濮陽的小火車。買上小火車票後,手提肩扛的擠著進站,然後再擠著上那小火車的小車廂,反正跟大火車相比,一切都小,包括小鐵軌和吐吐冒著黑煙的小火車頭。

途中經過的一站,站名叫五陵,但是人們卻都把它叫作“五龍”這個特別的發音。上車下車的人們操著湯陰、內黃的不同地方口音。湯陰的聽著柔和親切,內黃的則像唱歌一樣帶有點兒婉轉的調兒。

然後,小火車從一片茂密的樹林中穿過去,咕隆隆的晃悠到衛河大橋上,二嫂提醒讓我著著窗外那一大片臨河的房子,“那就是五陵。”平靜的衛河,在兩岸護堤林的護衛下蜿蜓東去,有幾艘小船漂在河面上,五陵碼頭也停泊著幾艘船舶。二嫂告訴我,這些河裡的火輪船都能拖五六個貨船,過去從新鄉直通天津,有貨船也有客船。現在水小了,船也不多了,……

我還從車廂裡其他人的議論中,第一次知道了衛河的北岸是湯陰縣,過了衛河到南岸,鐵路東是內黃縣,鐵路西歸浚縣管轄。這兒是三縣交界處,俗稱三不管的地兒。

車過了衛河往東,一進入內黃界,小火車行駛帶來的風中,就裹攜著細細的沙塵吹進車廂,有點迷人眼,人們就紛紛啪噠啪噠的開始關閉車窗。知道二嫂她孃家是風沙鹽鹼地,有點兒窮,麥子玉米不能好好長,只適合種點兒花生。雖然政府這些年一直在提倡大量栽種棗樹阻風固沙,但不知道風沙原來是這樣的細膩,這樣的煩人!

再一次路過五陵時,就是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後期,我去內黃出差。

那時候公路交通快速發展,小火車早已經被擠的不再運營了。我到長途汽車站去買票,準備坐長途客車。

汽車站的售票員詢問我“是走北路還是南路?”我問什麼竟思?她解釋了一下:“北路就是車到湯陰從北邊經菜園、任固到內黃;南路就是車到湯陰從南邊過了伏道、順著五陵的小鐵路到內黃。”我選擇了南路,想再目睹一下沿途的舊時村莊有什麼變化,也想再看看衛河邊上的美麗風景和繁華的五陵碼頭。

我乘坐的車內有二十來個人,是個人承包的叫作中巴的客運車,一路經湯陰、伏道、五陵開往內黃。那時的伏五公路已經鋪設了柏油路面,挨著擴建為大軌的鐵路一直走,五陵公社也從碼頭老鎮遷至新修的湯五公路北,改稱五陵鎮了。中巴車從大軌鐵路上跨過去,再到簡單改修的廢棄小火車鐵路橋上,小心翼翼的通過衛河。因為小火車鐵路橋面狹窄,只能單向行車,在等侯過橋的時候售票員說,我們是中巴,能從這個橋上過。若是大客車或大貨車,就得從五陵街裡穿過,多繞好幾裡到東邊那收費的鐵船浮橋上過河。

而新修的大軌鐵路橋就在東邊幾十米處,那規模眼見的就大多了,跨度也長多了,明顯感覺到國家經濟發展的力度!

但是,衛河已經沒有了昔日的美麗風景,到處是裸露著的荒涼河床。衛河就像一條烏黑髮臭的水溝,在偌大的寬闊河床中蜿蜒飄蕩。我問同車知情人,河水這麼少,咋介行船呢?同車人說早十幾年就已經不能行船了,因六三年發大水修直河道後,水就越來越少,連小船也沒有了。後來河水又叫新鄉、衛輝的城市生活廢水和工業廢水給汙染了,飲用水不能吃了,河裡就連魚兒也沒有了。國家正在想辦法,衛河兩岸老百姓這兩年都是吃的深井水。

再後來的一次到五陵,就又隔了三十多年。

退休後帶了幾年的外孫。不太忙了以後,我就開始騎著山地車,約了三五個朋友到近郊幾個縣轉轉悠悠,做那不花錢的旅遊。

那是二O一八年的初夏,我們根據地圖查找,決定到浚縣老觀嘴的共產主義渠流入衛河的入口處。

想象著非常宏大壯觀的場面,現場竟然是兩條如此不起眼的小河溝!幸虧有座靈璧石的地理標誌碑證明,還不致太掃興,大家拍照留念。然後有人無意中看到河長負責制的牌子背後,有張湯陰縣的防洪示意圖,遂有人提議再順著衛河大堤騎行它十來裡,到衛河古碼頭的五陵鎮,去探古訪幽,順便聚歺。然後我們就欣賞著衛河大堤上,護堤林那初夏新綠的秀麗風光,轉悠到了五陵。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這一次才是我真正的踏入了神秘的五陵古鎮!

但是曲裡拐彎的衛河大堤,把我們帶迷了方向。過了瓦查村、南小漳後,我們竟然錯誤的從小火車鐵路橋上到了衛河南岸,一百多米的石子路面泥濘不堪,很不好走,跟印象中大不一樣!棺材鋪倒不少,路兩邊足有十幾家!問當地人為啥不修這一段路?回答乾脆,“三不管的地兒,你叫哪個縣來管,哪個縣掏錢?”

嘿嘿,三不管還真應在這裡啦!

經過當地人的好心指點,我們返回了已是限行危橋的小鐵路橋上。三十多年過去了,橋的兩頭多了兩個大水泥墩子,卡著只能單向通過小轎車、電動車、摩托車。可是看看那緊挨著小鐵路橋的東邊,也被作廢了的大軌鐵路大橋,和稍遠一點兒最新修的電氣化鐵路特大橋上,風馳電掣般的列車通過,再看看衛河河床中那狹窄河溝裡流淌著的混濁河水,心裡泛上一種別樣滋味!雖然流淌千百年的衛河,幾十年來就這樣一蹶不振了,但是國家新修的湯臺鐵路衛河特大橋,卻依然考慮了百年一遇大洪水的因素,高架引橋擴至河堤外數千米。一百來米長的小軌鐵路橋,在它面前竟然委曲的像個小弟弟!


遠觀小軌鐵路橋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小軌鐵路橋兩頭水泥墩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也被廢棄的老大軌鐵路橋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新修的湯臺線電氣化雙軌衛河鐵路大橋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延伸至衛河南數千米的鐵路高架橋,近處是廢棄的原下軌鐵路遺址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我們從橋上返回北岸,拐個彎就進入了新五陵。

新五陵鎮是八十年代中期,沿著新修的伏五路兩邊遷建的。街道東頭有個三岔路口,北邊一條是通向衛河鐵船浮橋直奔內黃濮陽的大路和正北通往任固方向的任五路。向南一條就是進入五陵古鎮六十年代時的中心街道。更早的碼頭古街道,在南邊靠近衛河大堤的地方。


五陵鎮伏五路東頭三岔口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幾百年來衛河上過往的船隊,需要停船歇息打尖,客商裝卸貨物,都在臨河三百多米長的老街道上進行。那時節商鋪鱗次櫛比,車來人往,熱鬧非凡,幾座關帝聖君廟提示著當年生意人的誠信經營。楊家九門古建和門口的古槐、上馬石,彰顯了古鎮昔日曾聚有的財富。字跡已模糊的修建衛河管理段的石碑碑記,石碑上刻有一個端正的五星,石碑後的房屋即當年衛河管理段的辦公舊址。沿街兩側至今仍有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供銷社的商鋪門面,建築美觀大氣,保存完好。而更早沿堤大街的門面店鋪則破敗廢棄,讓人看到它們還能想像出當年碼頭繁榮的景象。


碑後五陵衛河段辦公舊址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五陵衛河改彎取直紀事碑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沿堤古街廢棄舊門面房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我們幾個轉了又轉,不由的有點兒傷感,感嘆人生短暫,就連運轉了幾百年的運河碼頭古鎮,也這樣被現代文明社會逐漸淡忘、默默的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在三岔口北側,我們找了一家玻璃門上貼有大盤雞的食味天飯店時,已經過了飯點兒。但年輕的小老闆仍然熱情的招呼入座,我們要了合羅面、大盤雞,就著啤酒吹了起來。年輕小夫妻老闆招待熱情,又給我們加了盤小菜。飯店一位老者也禁不住插話,回答我們五陵鎮的過往今來,他說,“當年春天衛河上小軌鐵路橋建好通車時,可是俺五陵鎮上的頭等大喜事,一一幾百年來的桃花古渡口終於有了大橋,還能通火車!你說是不是大喜事?十里八村的人都來看鐵路橋上通過的小火車。”(後來查資料得,五陵衛河小火車鐵路橋,是我國第一座採用平衡懸臂拼裝法建成的預應力混凝土T型鋼構橋,全長105米,1965年4月通車。)


小鐵路橋由兩個T型箱梁結構連結,中間還能看到T型箱梁的連結縫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難忘純樸善良好客的五陵人。


食味天飯店小老闆姓張。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這次五陵古鎮行,耳聽目睹到的古鎮變化,讓我感觸頗多,不由的動了要寫一寫它的心思。


兩年後的今年五月初,我和老宋相約,準備騎車來一次湯陰岳飛故鄉一路行。

誰知到了伏道鄉的扁鵲墓景區,竟遇到了鐵將軍把門!據景區門口一位易經測算的老先生說,“因疫情原因景點封門未解,其他景點也可能未解封,回去待疫情結束再來旅遊吧。”

老宋惋惜了一陣說,“乾脆咱去五陵一趟吧,我從小就在衛河裡游泳,對那熟悉的很,多少年沒有去過了,今天既然出來,咱就樂的故地重遊它一趟,也不枉此一行!”一拍即合,正和我意,我也想再一次深挖一下五陵古鎮的寫作素材!有他這個本地通作嚮導那是求之不得。

走!騙腿上車,騎上就出發。

一路上大性、瓦崗、邶城、辛莊的地點,老宋都能說出點兒故事。但走進了伏五路上的五陵鎮,他卻直呼不認路了,掐指一算,“可不,竟有三十五年沒有來過了!”那時候五陵鄉才剛剛準備外遷到伏五路北的現址,如今己是一片繁華鄉鎮。

今天一定要好好轉一轉!

本來想叫老宋當一次本地通導遊,誰知他竟比我先迷了路!反倒是因為我前兩年來過一次,能給他帶路當起嚮導了。

我領老宋到鎮東頭的三岔路口,從南邊通向古鎮老大街的一條路騎了過去。

進了大街,老宋左看右看,連個似曾相識的地兒也沒有。街兩旁有村民新建的樓房和高門大院,也有鎖著院門許久無人居住坍塌了屋脊的院落。老宋邊走邊說,“過去街道兩邊供銷社裡商品琳琅滿目,繁華的很,小衚衕一個一個的排列整齊,怎麼都不見了?”

無意中瞥見街北有一眼廢棄的石砌古井,打水用的鑄鐵軲轆還架在井口的石磙子上,鏽跡斑斑,早已沒了井繩。勾起了他童年的記憶,他一個老孃舅就住在這兒附近,小時候還來這口井臺為親戚挑過水,“老早都出去了,家裡多少年前就沒有人住了。”


街北已廢棄的古井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久已無人居住的院落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年久失修,門頭已坍塌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我們推著車到了一個還集中保留有供銷社時期門市部的丁字路口,他若有所思的說,“就是這兒了!東邊還應該有個大廟,文革初期破四舊被毀前金碧輝煌,香火鼎盛,信眾頗多。”正拍照時,從已改作住家戶的門市部裡出來一個壯年男人,詢問我們找誰。得知我們是故地重遊,來探古訪幽的外地人,很熱情的指點給我們,“東邊街中間路北有座隆興寺,是千年唐貞觀古寺新建;往東再拐個彎,路南楊家九門香宅的門口有個上馬石,還有一棵幾百年的古槐,樹形古拙扭曲,值得一看;南邊緊挨河堤邊是五陵碼頭的最早大街,早年車馬都打那兒過;路口那個字跡已模糊的石碑,是衛河改彎取直工程的紀念碑,碑後的建築就是衛河管理段的辦公舊址。”

五陵人真是熱情好客,一口氣給我們介紹了這麼多。道謝之後,我們依言而行。


街中心的隆興寺大門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丁字街口文革前供銷合作社門市部門面房保存完整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這一排也是供銷社門市部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老宋的童年記憶也被眼前一個又一個的場景喚醒。他指著楊家老屋新修的氣派大門,連連搖頭,“保護不是這個不倫不類的保護法呀!過去那個磨縫磚雕的冂樓很精緻,比這個大門要精美的多啦!”

引用《湯陰事》上馬運鈞老師發的楊家老門樓照片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現在的楊家大門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在大堤東頭的碧霞宮前,我們扎住車,上了河堤,望著衛河中的河水,老宋無限感慨的說,“我們小時候常在這段河裡鳧水,河水清絲絲的,隔水就能看見躲在河底泥裡的老鱉,我可是摸鱉摸螃蟹的高手,一捉一個準,他們誰也比不過我!”說話間一個老者過來搭話,“你還在衛河裡摸過螃蟹老鱉,那可得是五十多年前的事兒了。今年多大了?”老宋回他“你看我多大了,六十七了。”老者哈哈一笑,“怨不得你有這故事,你往東看,那兒就是過河的渡口,是桃花古渡幾百年的老地方。解放前,據說劉少奇、陳毅,鄧小平、陳庚、楊得志他們那些大人物頭兒,也都從咱這渡口過的衛河。為啥不從別的大碼頭過呢?因為咱這兒是個三不管的地兒,一一隱蔽!你再瞧這個廟前的河段,就是原來修船廠的碼頭,小火輪壞了都在這兒修。一直到六幾年通了小火車,衛河水越來越小,才慢慢沒了船運,最後兩條小火輪賣給天津弄走了。”老人還沉浸在昔日五陵碼頭的繁華自豪中。


五陵東南門的碧霞宮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遠處,衛河對岸渡口遺址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老者又熱情的領我們到廟那邊的堤閘處,指著閘口嵌著的兩塊石碑,“恁看看這碑上的字,是從墳墓前搬過來的故人碑?還是衛河廟上的紀事碑?過去縣裡也有人來拍過照照片。恁倆有文化,能看出來不能?”經過仔細辨認碑文,斷續認出“五陵鎮X船X長X縣X區X楊公豆X神床慶賀和平”等文字及“中華民國五年”的紀年字樣,是袁大總統時期的老物件!估計應是廟上慶賀登基的公辦銘文紀事碑,碑體大且寬,被破成四片嵌在閘口了。老者嘴裡連說,“不是墓碑那就好,那就好,……”


五陵東南閘口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嵌入閘口內的斷碑隱約有

神床慶賀和平的字樣

從五陵碼頭,看運河文化的興衰

民國五年的字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