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這把流落海外的明代琵琶看明代工匠技藝


欣賞這把流落海外的明代琵琶看明代工匠技藝

時期:明朝(1368-1644)

日期:16世紀末-17世紀初

地理:中國

文化:中國

媒介:木頭,象牙,骨頭,絲綢

尺寸:長37×寬9 15/16×深1 1/8英寸(94×25.3×2.9釐米)

梨形的琵琶在漢朝和隋朝(1-7世紀)從中亞緩慢地遷移到中國。最終成為琵琶。該術語描述了表演者右手握著的撥片的原始演奏動作:p'i,“向前播放”(向左),p'a,“向後播放”(向右)。直到10世紀中葉,琵琶一直水平放置(吉他風格),並用大三角撥絃撥動其扭曲的絲線。在唐朝末期,音樂家開始使用指甲來製作茂盛的程序化曲目,這些曲目越來越流行,併成為民族風格。為了方便手指的使用,樂器開始被保持在更直立的位置。

如果說這把琵琶的正面沒有讓人感覺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那背面絕對是富含視覺衝擊力。

欣賞這把流落海外的明代琵琶看明代工匠技藝

這把獨特的明代琵琶背面非常壯觀,背面和側面具有110多個六角形象牙斑塊,脖子上的骨骼斑塊更薄。每個牌匾上都刻有道教,儒家或佛教的人物和符號,象徵著繁榮,幸福和好運。其中包括各種神仙的圖像,例如道教長壽神壽老(Shou Lao),他的額頭在最上方的單個牌匾上顯眼。彈奏樂器時,由於背面朝向演奏者,因此專家的手藝仍未被聆聽者看到。正面相對較平,但有使用跡象。象牙繩架上有一個場景,上面有四個人物和一座橋。古老的草書銘文;以及在嘴唇處的蝙蝠圖案帶有綠葉卷鬚。在較低的琴格上方,有兩個小插圖描繪了一隻蜘蛛和一隻鳥,在圓形的上品格之前,有一個梯形斑塊刻畫著兩個人,一個人有一條魚。決賽重複了蝙蝠(祝你好運)的圖案。

可想而知,明代的雕工不輸於清代,甚至更好,藝術性更強,但是為什麼明代傢俱的雕刻甚少?小編認為,這正是明代工匠更有自信,注重器型之美,讓器型融於空間當中,無論擺放在哪,都是一片風景。所以小編更喜愛明代傢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