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渡太平洋的中國之船(下)——來往中墨的“中國之船”

橫渡太平洋的“中國之船”(下)——來往中墨的“中國之船”


橫渡太平洋的中國之船(下)——來往中墨的“中國之船”


自元代末期到明代中期,中國東南沿海一直飽受倭患影響,對於倭寇的“剿與撫”問題一直困擾明廷,朝廷逐漸意識到嚴厲的海禁政策,造成正常貿易流通受到抑制,是直接導致中國商人與日本浪人結合為海盜集團的重要原因。於此同時,明代建立一百餘年來,內部財政愈發拮据與藩王宗室、邊防軍備等諸多財政開銷的不斷增長,也迫使明朝政府不得不考慮財政開源這一現實問題。


圖:明代繪畫中的倭寇形象


橫渡太平洋的中國之船(下)——來往中墨的“中國之船”


明朝政府在隆慶元年的1567年,正式開放漳州月港開設“洋市”,貿易雖然需要“船引”,及規定船隻數量等苛刻條件,卻依然給明朝政府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明代由此迎來了海上貿易的高潮,也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明朝在“鄭和下西洋”後一直奉行鎖國政策,“隆慶開洋”是中國對外貿易史上最偉大的事件,開啟了明代的“海上絲綢之路”。


圖:今日漳州澄海鎮月港遺址

橫渡太平洋的中國之船(下)——來往中墨的“中國之船”


隆慶時期,明代政府採取較為開明與和解的對外政策,隆慶開洋的三年後,明朝政府正式與北方韃靼俺答汗達成了封貢協議,冊封俺答汗為明朝“順義王”並開始邊市與韃靼貿易,明代南倭北虜的邊防局勢得到大幅緩解,軍事對峙轉變成為貿易繁榮的可喜局面。


圖:俺答汗,又譯為阿勒坦汗,呼和浩特的阿勒坦汗銅像

橫渡太平洋的中國之船(下)——來往中墨的“中國之船”


圖: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受封“順義王”後,修建的喇嘛廟美岱召

橫渡太平洋的中國之船(下)——來往中墨的“中國之船”

橫渡太平洋的中國之船(下)——來往中墨的“中國之船”

橫渡太平洋的中國之船(下)——來往中墨的“中國之船”


同時代的1565年,西班牙人佔據了菲律賓群島的宿務島,發現該地生活物資十分匱缺,不敷西人應用,於是鼓勵中國商船運載各種生活物資前來交易,以宿務島為基礎,展開對中國的貿易,1565年年6月,滿載著中國絲綢、瓷器等商品的西班牙帆船,借西南季風自菲律賓起航北上,在3個月的海陸跋涉,橫跨太平洋抵達墨西哥南部的阿卡普爾科,也由此拉開了明朝與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貿易往來的序幕。


圖:今日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市

橫渡太平洋的中國之船(下)——來往中墨的“中國之船”


因為船上貨物主要源於中國,當地墨西哥人索性將其直接稱作——“中國之船”。阿卡普爾科直到1598年還是隻有百餘戶的偏僻小鎮。但隨著“中國之船”貿易蓬勃興盛,當地經濟日漸繁榮,並衍生出“中國之船”抵達時的大規模集市貿易。此後200年間,阿卡普爾科也成為當時亞洲商品在美洲的集散地、中轉站。


對於運到菲律賓的以生絲、棉布、瓷器、茶葉為主中國商品,西班牙人則以從美洲運來的本洋銀元支付。中國商人由此開始,從菲律賓將大量的西班牙本洋帶到了廣東、福建沿海。中國商品同時被西班牙人轉運到美洲殖民地銷售,1573年即有兩艘馬尼拉商船運載712匹中國絲貨和22300件精美的中國瓷器,駛往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港。由此形成了一條中國月港(漳州)—(菲律賓)呂宋島—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港的大帆船貿易航線,史稱為“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


圖:生絲與棉布

橫渡太平洋的中國之船(下)——來往中墨的“中國之船”

橫渡太平洋的中國之船(下)——來往中墨的“中國之船”


中國商品的價廉質優,直接衝擊了薄弱的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市場,17世紀,中國生產的生絲流入美洲市場後,依然只是當地生絲價格的1/3,到17世紀,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居民所穿著的服裝多由低廉的中國棉布製成,同時中國絲綢等商品又通過美洲流入西班牙,又打擊了薄弱的西班牙養蠶業,鑑於中國產品強大的生命力,在16世紀末新西班牙(墨西哥)殖民政府,只允許每年2艘帆船駛往菲律賓。


由於明代政府在政策上的鼓勵,西班牙人與中國商人貿易只能以白銀支付,從西班牙征服菲律賓以來的200餘年間,大致由美洲運抵菲律賓的白銀本洋超過4億元,其中1半流入中國東南沿海。有效的推動了中國貨幣市場的“白銀化”進程,社會流通的白銀逐漸取代制錢成為主要貨幣單位。到清代乾隆後期,中國國庫每年餘銀都達到7000萬-8000萬兩,也直接導致了白銀價值的下跌,明代中前期到清末宣統時期,白銀價值大致下跌到1/8左右。美洲白銀的大量融入,更繁榮了中國東南沿海的經濟,江南的富庶帶動了明清兩代文化、教育等其他行業的繁榮。


在歐洲文藝復興直到工業革命前的300年間,歐洲科技文化政治都得到彌足的進步與發展,但此時世界經濟的版圖與重心依然在中國,中國雖然是重農抑商的封建國家,對外貿易活動只是當時中國的邊緣化的經濟政策,卻依然主導了亞洲乃至世界的全球化發展進程,只可惜沉浸在“華夷之辨”與封建大一統觀念的中國,並沒有嗅到世界新潮流的徵兆,近代以來中國戰爭賠款向外國支付的白銀超過10億餘兩,以及鴉片貿易、西方經濟掠奪等,基本賠光了此前300餘年積累的家底,到1949年前中國已經真正變成了“一清二白”的弱國。


圖:清代銀庫復原,圖中所見的一錠銀元寶為50兩

橫渡太平洋的中國之船(下)——來往中墨的“中國之船”

橫渡太平洋的中國之船(下)——來往中墨的“中國之船”

橫渡太平洋的中國之船(下)——來往中墨的“中國之船”

順應和掌握時代潮流者為王,看著200年前世界另一端輾轉舶來的“八里亞爾銀幣”,撫今追昔嘆惋的同時,更為今日國家“一帶一路”偉大倡議而歡呼雀躍。國與國在互助發展中,培養共同的經濟收益,是一個完全不同於掠奪和戰爭的發展邏輯,是一種更高級的東方智慧……,在我們可見的時代,世界潮流的掌握者,終將回到中國的手中。

(完畢)

--------------------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喜歡歷史、考古、收藏的朋友,歡迎關注——貓史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