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应该选择哪些书

重读,应该选择哪些书

俗话说经典都是值得重读的,故而,应该选择什么书重读这问题像是陈词滥调,但还是有人会提出这种问题。

这不奇怪。通常意义上,重读所指并非那些被翻读得失去本真模样的职业读本,而是不直接关联职业生涯的“闲书”,其所涵盖的,尽管不乏历史、理论、艺术,甚至哲学书卷,但人们在说到重读经典的时候,指向的基本上多是文学书籍。由此延伸,在视野聚焦到个人身上时,客观说,这确实是个问题。

事实上,我们不可能阅读所有的经典,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些经典作品(应该是大多数),仅限于只闻其名——多半永远都不会去读。除了承认大部分经典没读过外,经典本身也有时代印迹,曾经的经典未必每一部都可以屹立不倒。不说赛珍珠的诺贝尔奖作品,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今天就被不少文学大佬排斥,而曾经被认为是街面流行读物的张爱玲出品,据说由于夏志清力推,时下也被一些人摆上了经典书架。

撇开经典择选的困扰,就私人阅读生活来说,重读的意味,自然就是重拾您读过的书。那么,在重新阅读心目中的经典,在情节、故事更清晰,人物形象更鲜活之后,“评论家”们给出的(可能更多的属于形而上的)意涵,你能收获几许呢?或者寓于作品本身的象征、隐喻之类是否仍处于不甚了了的地界儿呢?

这有点抽象,来看一个或许不妥的例子。《红楼梦》当是中国被重读最多的名著之一,而且但凡着迷该书者,重读十遍八遍的大有人在。可是,这支队伍里,有多少人会因为重读而质变呢?三番五次的探秘大观园之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会有所飘移吗?换个说法,因为《红楼梦》的更了然于心,人会变得更豁达、更宽容、更良善吗?抑或是变得更没责任感了呢?

诚然,热爱阅读的个体未必如社会共同体预期的那样,都成为文明征途上砂粒般的基石,但我仍然相信,经典阅读的意义,在于更辽远的畅想。比如生命、生活及其环境的思考和意义等,这些缥缈、宏大的人生问题,经典也许给不了你答案,但它会引导你去找寻答案,引导你去想往、构建更好的社群生活和未来田园,而不是诱惑你出于功利目标选择“宫斗”。

由之,问题来了:重读了,但再次经历记忆复习之后,感觉没有特别的收获。这种经历有过吗?我的一个朋友,因为心动书中的爱情故事,《荆棘鸟》读过多遍——书中情节可以如数家珍,问我读过没有。“神性与人性之争,神输了,人也没赢。”我的随口回应让朋友疑惑:我们说的是同一部书吗?

这是经典重读容易遇到的现象。基于阅历、知识结构等的不同,人们重读的着眼点是有差异的,如果不是探寻能够给心灵带来安详时光的高远目标,坦率地说,经典的重读就不是那么有必要。既然去重读它,我们就应登高眺望,去看更远、更广阔的画卷。

还是说个故事吧。一长辈对“听书”赞口不绝:视力退化的他又可以阅读了。因为我听过《魔山》,他特意讲了自己的体验:

以前看到的要么是病态、毫无生气的社会寄生虫,要么是不着调的絮叨,很沉闷,读不下去。这次悠闲地听,才明白了欧洲大陆将出现平等博爱曙光的寓意。人文主义者塞塔姆布里尼理性、正义,而鼓吹战争,主张用恐怖手段解决问题的纳夫塔则是魔鬼附体……腐朽、迷乱的疗养院场景,爱情、梦幻的漫笔,再加上塞塔姆布里尼和纳夫塔的针锋相对,让年轻的卡斯托尔普找到了自己的未来之路。托马斯·曼是这个意思吧?

可能吧,看来有时间应该重读此书,尤其是在多元化价值理念尚未和谐融贯的当下。

记得石黑一雄在讲到《追忆似水年华》时也说,最初的接触让他昏昏欲睡,后来重读才有了由衷的敬佩。

不错,可能两遍,可能三五遍,可能几年,可能十数年,时间会赋予你新见识、新认知,届时,经典重读自然会收获新体验。

我们不必刻意追求重读什么书,想到了就翻开书页,不说振聋发聩,只要有一点“原来如此”之悟,就读下去,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去扩张视域版图。如果没有感觉,那就放一放,换一本经典重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