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宋王朝会选择偏安政策?难道仅仅是因为统治者软弱吗?

楚人读史


南宋从立国之初就无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赵构皇帝位子刚刚坐稳,就罢黜了对自己有拥立之功的主战派宰相李纲,而原因就是御史中丞颜岐说:“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右谏议大夫范宗尹说:“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上任仅七十七天的一代贤臣便被废弃。所以说赵构是最坚定的主和派首领,他最看重的是手中的皇权。老将宗泽立志收复中原,上表让朝庭还都开封,最后也在悲愤中三呼“过河”而亡。他重用岳飞、韩世忠,目的很明确:以战促合。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绍兴年间的年表,南宋胜仗之后必有和谈。

当然这也不是赵构一个人的想法,终南宋一朝,主和派一直占着主导和统治地住,虽然出了像宗泽、李纲、岳飞、韩世忠、吴玠、辛弃疾、陆游、陈亮、孟珙这些主战名将文豪思想家,但在南宋绝对是非主流。孝宗隆兴北伐不可谓决心不大,但也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无将可用,但更深层次的是支持北伐的热情不高。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江南自古之被视为蛮夷之地,两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衣冠南渡,相对太平的江南地区才得到了大力的开发和发展,但真正让江南繁华,整体经济上超过北方,中国经济中心由北转南的时期,正是南宋时期。宋王朝南渡,为江南带来了繁荣,这对南方的世族、大夫是即得利义者,所以这些人北伐不但积极性不高,为了维护自身利义,反而反对北伐。这也是南宋主战派在朝庭一直孤单的原因,这些即得利义者只有保持现状,利义才最大化。翻开史书,如果细读,你便会发现,真理只是撑握在少数人手里,那些肯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精英真的是绝少的那部分。


飘泊故乡异乡客


我的回答是:南宋偏安一隅不完全是因为朝廷软弱可欺。

公元1127年春,金主完颜亮率军攻破汴京,一通儿烧杀抢掠,宫殿被毁,十室九空。最后掠掳走宋徽宗、钦宗二位皇帝,包括文武大臣、后宫美女,及各地抢来的女人一万五千多人,大批金银珠宝高高兴兴的北返。留下了破败不堪的一座“空”城,这里的说“空”城,是指宋朝的国库底子早被金人掏空,财力枯竭。

攻破汴京

宋徽宗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在建康仓皇登基,史称宋高宗。高宗派宗泽守汴京,和勤王的大臣们衣冠南渡,在金人追赶下一路奔逃到了现今的杭州。江浙之地自古富庶,是天下粮仓,后人谓之“苏湖熟,天下足”,这意思说江浙一带丰收的季节,全天下都饿不着。宋高宗随即以临安为“行在”之所,安营扎寨下来。

江南形胜地

经过北宋代九帝的文治天下,军事政策上“守内虚外”,官僚体系腐朽不堪,国家军队不堪一击,国家几无可用之兵。为了防止金兵南侵渡江,南宋在1127--1140年几年间组织抗金战争,消耗掉大量的人员、财力,百姓流离失所,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南宋境内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宋高宗重用秦桧为首的一帮主和文人,一边战,一边积极寻求与金人的和平。以韩世忠、岳飞、张俊主战派在几年的抗金军事行动中,力量慢慢壮大,在朝廷的地位日隆,功高震主,这与皇权一直所主张的“抑武”精神完全相反,招致高宗忌惮。

岳飞词 满江红

若真的像文中所说,收拾好了旧山河,把金人赶尽杀绝,二帝顺利返都,高宗又该如何面对呢?这不是高宗想要的结果。

1142年,高宗派王伦接徽宗遗骨回南宋时,再三叮嘱,“若能接太后归宋,割地赔款在所不惜”,高宗说这样的话,也确实有可依之据和他不得已的苦衷。金人侵入,无非就是要钱、要物,岁币25万两,绢25万匹对南宋的年财政收入不过十之有一:拿得起。割地四州:也有。

宋金辽时期形势图

看到这里,小鱼不由感叹,相比南宋时期宋高宗做为帝王的内忧外患,是再一次经受国破家亡,还是以土地换和平,宋金能够各自安好,与民生息?不由得不说:政治家的利害考量标准还是与我们想的不一样。


小鱼读史


南宋朝廷外忧大于内患,问题严重,根本无力夺回失地,最大的可能是陷入拉锯战,双方都拿对方没办法,进入持久的僵持状态,而这一状态金国可以承担,但是赵构不能。

凭军事实力,南宋并不比金国差,但是南宋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军力分散在几个大的军事集团手里,朝廷不能统一协调指挥,无法形成真正的合力。各军事集团都按照自己的利益决定战略。

绍兴合议

比如张俊,在成皋大捷之后,见到濠州金兵要退,为了争功,排挤刘錡,不许他进兵。让自己的部将王德、杨沂中去抢功,结果遭到埋伏,大败而归。

还有岳飞,违抗赵构援救顺昌的军令,趁刘錡与金兵在顺昌鏖战,背后空虚,挥兵北上,一路高歌猛进取得不俗战果。但是其他部队并没有及时跟进,岳飞最后成了孤军深入。大军被分割在颖昌和郾城两处,大将杨再兴、王兰等人战死。最后不得不撤军,所得战果,尽数丢失。

“今之诸军将帅,相视若冰炭,相疾如仇雠。假使一军深入,其谁为应,一军陷阵,其谁为援?刘光世窃琳馆之清名,张俊负跋扈之大恶,岳飞、吴玠、韩世忠之流,裹粮坐甲,首鼠两端。所以然者,无主帅故也。陛下曩年躬擐甲胄,亲冒烟尘,诏书具在,谁不闻知......今日诸将尾大不掉,陛下已失于初矣,尚此不决,何耶?......欲驭诸军,不可不将将。”


周南仲,一介布衣,一个坚决反对议和的儒生,为何在给皇帝上书时要骂这些抗金将领?虽然他的言辞激烈,有点夸大。但确实点出了南宋军队里的弊端,这些人虽然有军事才能,但临阵相互观望,行动谨慎,保存实力。指挥不动已经是南宋朝廷面临的最大问题。长此下去,君臣矛盾必定加深,前有苗刘兵变和淮西军变余惊未定,长此下去,赵构怎能安心?既然谁也奈何不了谁,那就谈判和解。赵构对议和的紧迫程度高于金国,当然谈判要吃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