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宋王朝會選擇偏安政策?難道僅僅是因為統治者軟弱嗎?

楚人讀史


南宋從立國之初就無恢復中原的雄心壯志,趙構皇帝位子剛剛坐穩,就罷黜了對自己有擁立之功的主戰派宰相李綱,而原因就是御史中丞顏岐說:“李綱為金人所惡,不宜為相。”右諫議大夫範宗尹說:“李綱名浮於實,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上任僅七十七天的一代賢臣便被廢棄。所以說趙構是最堅定的主和派首領,他最看重的是手中的皇權。老將宗澤立志收復中原,上表讓朝庭還都開封,最後也在悲憤中三呼“過河”而亡。他重用岳飛、韓世忠,目的很明確:以戰促合。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紹興年間的年表,南宋勝仗之後必有和談。

當然這也不是趙構一個人的想法,終南宋一朝,主和派一直佔著主導和統治地住,雖然出了像宗澤、李綱、岳飛、韓世忠、吳玠、辛棄疾、陸游、陳亮、孟珙這些主戰名將文豪思想家,但在南宋絕對是非主流。孝宗隆興北伐不可謂決心不大,但也以失敗告終。主要原因是無將可用,但更深層次的是支持北伐的熱情不高。熟悉歷史的都知道,江南自古之被視為蠻夷之地,兩晉南北朝時,由於北方戰亂,衣冠南渡,相對太平的江南地區才得到了大力的開發和發展,但真正讓江南繁華,整體經濟上超過北方,中國經濟中心由北轉南的時期,正是南宋時期。宋王朝南渡,為江南帶來了繁榮,這對南方的世族、大夫是即得利義者,所以這些人北伐不但積極性不高,為了維護自身利義,反而反對北伐。這也是南宋主戰派在朝庭一直孤單的原因,這些即得利義者只有保持現狀,利義才最大化。翻開史書,如果細讀,你便會發現,真理只是撐握在少數人手裡,那些肯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精英真的是絕少的那部分。


飄泊故鄉異鄉客


我的回答是:南宋偏安一隅不完全是因為朝廷軟弱可欺。

公元1127年春,金主完顏亮率軍攻破汴京,一通兒燒殺搶掠,宮殿被毀,十室九空。最後掠擄走宋徽宗、欽宗二位皇帝,包括文武大臣、後宮美女,及各地搶來的女人一萬五千多人,大批金銀珠寶高高興興的北返。留下了破敗不堪的一座“空”城,這裡的說“空”城,是指宋朝的國庫底子早被金人掏空,財力枯竭。

攻破汴京

宋徽宗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在建康倉皇登基,史稱宋高宗。高宗派宗澤守汴京,和勤王的大臣們衣冠南渡,在金人追趕下一路奔逃到了現今的杭州。江浙之地自古富庶,是天下糧倉,後人謂之“蘇湖熟,天下足”,這意思說江浙一帶豐收的季節,全天下都餓不著。宋高宗隨即以臨安為“行在”之所,安營紮寨下來。

江南形勝地

經過北宋代九帝的文治天下,軍事政策上“守內虛外”,官僚體系腐朽不堪,國家軍隊不堪一擊,國家幾無可用之兵。為了防止金兵南侵渡江,南宋在1127--1140年幾年間組織抗金戰爭,消耗掉大量的人員、財力,百姓流離失所,日子過得苦不堪言。南宋境內各地農民起義不斷。

宋高宗重用秦檜為首的一幫主和文人,一邊戰,一邊積極尋求與金人的和平。以韓世忠、岳飛、張俊主戰派在幾年的抗金軍事行動中,力量慢慢壯大,在朝廷的地位日隆,功高震主,這與皇權一直所主張的“抑武”精神完全相反,招致高宗忌憚。

岳飛詞 滿江紅

若真的像文中所說,收拾好了舊山河,把金人趕盡殺絕,二帝順利返都,高宗又該如何面對呢?這不是高宗想要的結果。

1142年,高宗派王倫接徽宗遺骨回南宋時,再三叮囑,“若能接太后歸宋,割地賠款在所不惜”,高宗說這樣的話,也確實有可依之據和他不得已的苦衷。金人侵入,無非就是要錢、要物,歲幣25萬兩,絹25萬匹對南宋的年財政收入不過十之有一:拿得起。割地四州:也有。

宋金遼時期形勢圖

看到這裡,小魚不由感嘆,相比南宋時期宋高宗做為帝王的內憂外患,是再一次經受國破家亡,還是以土地換和平,宋金能夠各自安好,與民生息?不由得不說:政治家的利害考量標準還是與我們想的不一樣。


小魚讀史


南宋朝廷外憂大於內患,問題嚴重,根本無力奪回失地,最大的可能是陷入拉鋸戰,雙方都拿對方沒辦法,進入持久的僵持狀態,而這一狀態金國可以承擔,但是趙構不能。

憑軍事實力,南宋並不比金國差,但是南宋有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軍力分散在幾個大的軍事集團手裡,朝廷不能統一協調指揮,無法形成真正的合力。各軍事集團都按照自己的利益決定戰略。

紹興合議

比如張俊,在成皋大捷之後,見到濠州金兵要退,為了爭功,排擠劉錡,不許他進兵。讓自己的部將王德、楊沂中去搶功,結果遭到埋伏,大敗而歸。

還有岳飛,違抗趙構援救順昌的軍令,趁劉錡與金兵在順昌鏖戰,背後空虛,揮兵北上,一路高歌猛進取得不俗戰果。但是其他部隊並沒有及時跟進,岳飛最後成了孤軍深入。大軍被分割在穎昌和郾城兩處,大將楊再興、王蘭等人戰死。最後不得不撤軍,所得戰果,盡數丟失。

“今之諸軍將帥,相視若冰炭,相疾如仇讎。假使一軍深入,其誰為應,一軍陷陣,其誰為援?劉光世竊琳館之清名,張俊負跋扈之大惡,岳飛、吳玠、韓世忠之流,裹糧坐甲,首鼠兩端。所以然者,無主帥故也。陛下曩年躬擐甲冑,親冒煙塵,詔書具在,誰不聞知......今日諸將尾大不掉,陛下已失於初矣,尚此不決,何耶?......欲馭諸軍,不可不將將。”


周南仲,一介布衣,一個堅決反對議和的儒生,為何在給皇帝上書時要罵這些抗金將領?雖然他的言辭激烈,有點誇大。但確實點出了南宋軍隊裡的弊端,這些人雖然有軍事才能,但臨陣相互觀望,行動謹慎,保存實力。指揮不動已經是南宋朝廷面臨的最大問題。長此下去,君臣矛盾必定加深,前有苗劉兵變和淮西軍變餘驚未定,長此下去,趙構怎能安心?既然誰也奈何不了誰,那就談判和解。趙構對議和的緊迫程度高於金國,當然談判要吃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