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虎門大橋抖動原因初步查明!網友找出一期《走近科學》……

來源:中國青年報、新華社、央視新聞、頭條新聞

廣東省交通集團6日凌晨通報稱,專家組判斷,虎門大橋5日發生振動系橋樑渦振現象,並認為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不會影響虎門大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

據央視網消息,5月6日中午,從前方的直播畫面中可以看到,虎門大橋的抖動依然肉眼可見。

虎門大橋是連接廣州市南沙區與東莞市虎門鎮的跨海大橋,位於珠江口獅子洋上,於1997年建成通車。虎門大橋車流量大,常處於飽和狀態。

廣東省交通集團通報稱,5月5日14時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大橋管理部門聯合交警部門及時採取了雙向交通管制措施,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廣東省交通集團連夜組織了國內12位知名橋樑專家召開專題視頻會議進行了研判。

據新華社報道,專家組初步判斷,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振動的主要原因是: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了橋樑渦振現象。

廣東省交通集團通報說,大跨徑懸索橋在較低風速下存在渦振現象,振動幅度較小不易察覺,僅在特殊條件下會產生較大振幅,不影響橋樑結構安全,會影響行車體驗感、舒適性,易誘發交通安全事故。

廣東虎門大橋抖動原因初步查明!網友找出一期《走近科學》……

目前,虎門大橋管養單位已緊急開始對大橋進行全面檢查檢測,大橋繼續施行雙向封閉。交通運輸部已組建專家工作組到現場指導。

網友發現:《走進科學》報道過大橋晃動原因

對於渦振現象,有細心網友找出了一期多年前的《走近科學》。2012年,《走進科學》欄目以題為《大橋抗風記》報道了港珠澳大橋模型進行的抗風試驗。該實驗用模擬的手法對港珠澳大橋是否會產生那種破壞性晃動進行測試,並找到晃動的原因和解決方案。

廣東虎門大橋抖動原因初步查明!網友找出一期《走近科學》……

實驗發現,風形成的有節奏漩渦是造成橋樑晃動的原因,要消除風對港珠澳大橋的這種破壞性作用就必須在外形上去掉能形成風漩渦的結構。 在分別對橋樑和橋塔進行試驗後,試驗者察覺到,橋樑底部背風面的檢修車軌道和橋塔的形狀是形成風漩渦的元兇。最後,實驗人員通過在檢修車軌道上加導流板和對橋塔迎風面的小小改造,將風漩渦引開、打散,使其無法形成節奏,從而消解了風的破壞性作用。

據瞭解,1940年,美國的塔科馬大橋因大風造成橋身強烈的起伏晃動(“蛇形舞動”),並最終導致了塔科馬大橋的斷裂。 此後,橋樑專家就十分注意風對橋樑的影響分析。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跨海大橋,它地處伶仃洋海域,平均每年遭遇1.8次颱風,風的條件比較惡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