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解读篇一

农民工朋友们注意啦!

你们的保障来啰!

【政策解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解读篇一

我国有近3亿农民工,他们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工资是农民工的保命钱、活命钱、养命钱,必须保证他们的辛劳及时获得足额的报酬。《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5月1日将全面贯彻实施,明确农民工工资支付各环节责任,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自此,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有了法律武器,开启了依法治理欠薪的新阶段。

【政策解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解读篇一

《条例》具有鲜明的立法意向

开宗明义明确《条例》是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而立。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的高度重视和真切体察。农民工背负着家庭的希望,承载着养家糊口的重担,背井离乡,通常干着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苦、脏、累、险工作,流出的汗水与辛苦是城里人难以承受的。保护他们的利益,特别是捍卫他们最为基本的劳动报酬权益,是我们的政策基点,关乎到民生民心,这是最大的政治。

【政策解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解读篇一

《条例》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

欠薪顽疾顽在哪儿?多年的治欠实践表明,工程建设领域是欠薪的重灾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垫资施工、违法分包、层层转包的建筑市场乱象,工程款与工资混杂、不按月结算工资等工资支付乱象,共同构筑了工程建设领域的欠薪顽疾成因。按照现行法律法规,难以对清偿主体作出有效认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欠薪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针对于此,《条例》明确了工程款担保制度、建筑工程项目工资分账管理制度、实名制、总包企业工资代发制等一系列成龙配套的制度,旨在打造工资发放的绿色通道。

【政策解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解读篇一

《条例》具有明确的法理思维

《条例》立足于以往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又不拘泥于以往的条文成规,系统总结了多年来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经验做法,瞄准导致欠薪的根源性问题,指出了既基于劳动关系又有所突破的治理框架,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体现了立足现实的治理思维。比如,《条例》既规定了合法用人主体的工资支付责任,又明确了实践中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单位招用农民工欠薪的,依然具有清欠工资的责任与义务。再比如,在工程建设领域,用人单位具有支付工资的主体资格,同时也明确工程总承包企业有代发工资的责任,这也是基于治欠实践作出的现实考量。

【政策解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解读篇一

《条例》具有明确的政治属性

一切法律都具有政治属性,《条例》在这一点上表现的尤为突出。除《条例》开宗明义要保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这一政治诉求之外,条例明确写道“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负责,建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健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目标责任制,并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和监督的内容”。这是以法的形式表明人民政府治理欠薪的政治责任与担当,以法的形式诠释了人民利益作为执政最高目标的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情怀。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