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尚未平息,口罩仍舊是人們出門的防護標配。戴了近三個月的口罩,你似乎已經習慣了它的存在,但你的皮膚可能不這麼覺得……
隨著天氣逐漸變熱、紫外線加強,戴口罩悶出的皮膚問題也愈發凸顯,泛紅、發癢、痤瘡、膚色不均紛紛找上門。
口罩戴久了,皮膚受傷害
本以為口罩遮住了病毒、汙染和陽光,可以更好地保護皮膚,但長時間戴口罩,不少人的皮膚狀態反而越來越差。
壓力作用>
N95口罩常為杯罩形或摺疊形,具有一定硬度,長時間使用會造成局部持續受壓缺血而發生皮膚損傷。相對而言,平面形口罩在這方面產生的影響要小得多。
磨損皮膚>
鼻樑、顴骨和耳部的皮下組織並不豐富,摘戴口罩過程中易受邊緣“剪切力”的影響。
耳掛式口罩兩側的彈性掛帶常會在佩戴者講話、活動時反覆摩擦、壓迫面部及耳部皮膚,進一步導致局部損傷。
皮膚潮溼浸潤>
戴口罩容易使局部皮膚升溫,加上人體呼出的水分無法及時蒸發,會讓口鼻區皮膚處於潮熱環境中。
皮膚角質層水量增加,組織變軟,臉部使用的化妝品更易滲入真皮,誘發面部炎症。
3種皮膚問題,各有應對法
在口罩的作用下,皮膚變得格外“嬌嫩”,以下3種皮膚病也常有發生。專家教你一一“對症下藥”。
1.化學因素導致的接觸性皮炎
本身皮膚比較敏感者,可能對口罩的材料,如無紡布、金屬條等產生過敏反應,出現局部皮膚瘙癢、紅斑,甚至糜爛、水泡等問題。
還有些人可能因為戴了質量不合格的口罩,致使皮膚出現接觸性皮炎。
應對:
若出現上述情況可短時間(控制在1周左右)使用一些軟膏緩解症狀:
- 輕者選擇丁酸氫化可的松或丁酸氯倍他松;
- 重者可以用糠酸莫米松,症狀通常可在3~5天好轉;
- 若不見好轉,要儘快就醫,採取必要的口服藥物治療。
2.物理因素導致的皮膚損傷
長時間佩戴過緊的口罩,臉頰、顴骨、耳後和鼻樑等承受壓力的部位,容易出現壓痕、擦傷,甚至是局部形成血腫或水泡。
應對:
1.適當更換鬆緊適宜的口罩,注意隔一兩個小時換一下口罩繫繩的位置即可。
2.如果出現了壓痕淤血或皮膚破損,一定要預防感染,可以外用莫匹羅星等藥膏。
3.注意皮膚的清潔和保溼,避免再次摩擦。
3.封閉式皮膚環境導致的痤瘡
原本就有痤瘡、粉刺的人,本身臉部毛細血管就容易充血,皮膚屏障也不健全,戴上口罩後局部皮膚環境改變,進一步誘發或加重皮膚問題。
應對:
1.增加口罩的更換頻率,更換期間將汗液擦乾後塗抹保溼乳,增加皮膚保護屏障減少汗液、摩擦對皮膚的刺激。
2.如果症狀不嚴重,每晚可使用一次外用維A 酸製劑等予以控制。若一直不見好轉,應儘快就醫。
日常6步保證皮膚健康
戴口罩讓皮膚環境發生變化,我們日常護膚時更需要未雨綢繆,等真正出現皮膚問題再重視,就有些遲了。
做好保溼工作
有人覺得戴了口罩,溼氣都在裡面,保溼就不用做了,這是錯誤的。
可以根據自己的膚質,選擇霜劑(乾性皮膚)或乳液、凝露(中性或油性皮膚)的保溼產品。塗上待吸收完全後再戴口罩,在皮膚表面形成油膜層,來防止水分流失。
別化濃妝
減少出門前的化妝步驟,儘量別化妝,特別是化濃妝。粉底霜、BB霜等厚重的化妝品儘量不要使用。
注意防曬
研究發現,口罩並不能完全阻擋紫外線。夏天即將來臨,即使帶上口罩,也要重視防曬工作,避免曬出尷尬的“口罩臉”。
戴口罩的同時,別忘了打陽傘、戴帽子、戴墨鏡等有效的物理防曬措施。塗防曬霜時,要選擇水潤、輕薄的類型。
讓皮膚透會兒氣
在室內長時間戴口罩,每隔1~2個小時,在通風、人少的安全環境下摘掉口罩,讓皮膚“透透氣”,一次戴口罩最長不超過4小時。
溫水清潔
皮膚存在生理性汙垢,以及外界環境中的化學物質、過敏原和微生物。需要做好合理清潔,建議每天溫水洗臉至少兩次。
選用溫和不刺激的潔面產品,每天1~2次即可。過度清潔不僅會刺激油脂的分泌,還可能對脆弱的皮膚造成屏障破壞,為其他皮膚疾病埋下隱患。
清淡飲食
日常飲食以清淡為主,少吃油炸、膨化等高能量食物,否則可能導致面部皮脂腺功能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