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北方少数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杀手锏部队,也付出巨大牺牲

一、索伦族的介绍

清代初期,“索伦”一词就是现在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三个少民族的统称。索伦一词,最开始意为“居住在上游的人”,后期由于索伦将士战斗中精于骑射,勇猛敢战,“雄于诸部”,这个词逐渐被赋予了“先锋”、“顶梁柱”等多种含义。

他们是北方少数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杀手锏部队,也付出巨大牺牲

▲索伦人民绚丽的生活及文化

索伦族人原居黑龙江中上游地区,清初崇德、顺治年间始陆续迁居嫩江流域。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设立黑龙江驻防将军以后,清政府再次大量征召索伦丁壮分别驻守所辖的瑷珲城、墨尔根城(今天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齐齐哈尔城等,人数始终占到各族官兵总数的一半左右。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春清朝组建呼伦贝尔八旗,雍正十一年组建呼兰城(今天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驻防八旗,每次也都有过半的兵丁来自索伦各族。

他们是北方少数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杀手锏部队,也付出巨大牺牲

▲索伦族在清朝前期的分布

索伦人生活于塞北极寒之地,以黑龙江省呼玛县为例,全年平均气温零下一度左右,艰苦的环境培养了索伦人吃苦耐劳、勇猛善斗的民族素质。索伦人长期在马背上放牧射猎,不仅骑术高超,而且箭法极准,矢无虚发。

二、索伦族士兵的战斗装备

他们是北方少数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杀手锏部队,也付出巨大牺牲

▲清乾隆年间索伦将领的典型装备

清朝索伦士兵的主要武器装备有:弓及撒袋、箭矢、盔甲、腰刀、长矛、战马及鞍具等。

他们是北方少数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杀手锏部队,也付出巨大牺牲

▲故宫藏清木牛角桦皮弓、金银丝花纹段櫜鞬

撒袋即櫜鞬,是盛装弓箭的器物,櫜盛箭,鞬装弓,多以皮革制作。弓囊为上宽下窄的袋形,箭囊为长方包形,二物合称为撒袋。

《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了清军装备的各种战弓,这些弓均为筋胶合制的木质弓胎复合弓,皇帝的弓用桑木做弓胎,兵丁的弓多用榆木做弓胎。弓的结构从中间向两边对称,依次为握把、弓臂、弦垫和弓梢。弓弦分为皮弦、丝弦和筋弦三类。而扳指是拉弓射箭时套在右手拇指上的保护用具,后逐渐演变为装饰、炫耀地位之物。

清代箭矢的名目繁多,种类各异,《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了70种样式不同的箭,用于战事的主要有梅针箭、索伦鈚箭等。

他们是北方少数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杀手锏部队,也付出巨大牺牲

▲故宫藏清齐梅针箭

梅针箭,因箭首如针,故名梅针箭,箭杆以桦木制成,长二尺八寸,杆首包黑桃皮,末端裹黑桦皮;箭镞长三寸二分,宽四分;箭羽为黑雕翎,羽间和括都髹朱漆。梅针箭的特点是箭镞狭长尖锐,穿甲能力强,是常用的军用箭只。在普通梅针箭的基础上,又演化出齐梅针箭,它的箭镞与普通梅针箭相仿,但镞头为平锋,这种箭容易穿透锁子甲。

他们是北方少数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杀手锏部队,也付出巨大牺牲

▲故宫藏清朝乾隆皇帝御用索伦长鈚箭

“鈚”即犁头,可知鈚箭便是箭镞形似犁头的箭。鈚箭箭镞的共同特点是较宽大、较薄、较锐利。这样的形制虽不利于破甲,但却可以给目标造成较大的伤口,针对无甲目标时杀伤力颇为可观。索伦鈚箭,箭杆以杨木制成,长二尺九寸,杆首包黑桃皮;箭镞长二寸八分,宽五分;箭羽为花雕翎,括髹朱漆。索伦鈚箭的箭镞为鈚箭形制,但稍微狭窄一些,除了军用之外,还能用来射熊和野猪。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雍正十年四月《大学士鄂尔泰等为遵旨议复黑龙江将军卓尔海等所奏征兵驻防呼伦贝尔事宜办理情形折事奏》记载,呼伦贝尔八旗内的索伦兵丁每人配备鈚箭10支、长鈚箭5支,以便射杀准噶尔军队中的战马

他们是北方少数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杀手锏部队,也付出巨大牺牲

▲清乾隆八旗校尉盔甲

乾隆年间,盔甲制作水平极为高超。研究发现乾隆皇帝一件重三十六斤八两的金银珠云龙纹盔甲,由约六十万片小钢片连缀而成,通身显露金、银、铜、黑四色,满饰金龙纹。这一时期,由于准噶尔军队惯用鸟枪火器,单靠铁甲已经不能满足防御需求,当时的士兵经常使用牛皮甲或者棉甲外套在铁甲上加强防御效果。同时,单独使用棉甲对弓箭也有比较好的防御效果。

三、索伦将士的传奇事迹

在乾隆年间征战四方的军队中,从统帅到将领再到普通的士兵,都有索伦健儿的身影。

3.1 四次图形紫光阁的索伦巨擘海兰察

最近因为热播剧《延禧攻略》而名噪一时的海兰察,全名多拉尔·海兰察,就生于呼伦贝尔索伦左翼一个普通的鄂温克族兵丁家庭。

海兰察未满成年,便以一介控马微卒的身份入伍,最后成为了全军统帅、做到了正一品武官的职阶。海兰察参与了乾隆年间号称“十大武功”之中的七项大规模军事行动,并且全部表现优异,最终得以四次图形紫光阁,并且全部名列前部受奖功臣名单(每次紫光阁功臣评选分为前部与后部两批,功劳尤为卓著者列入前部),成为乾隆朝唯二获此殊荣的名将之一,最终被乾隆皇帝钦定为“武臣之冠”

他们是北方少数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杀手锏部队,也付出巨大牺牲

▲索伦族统帅级将领的杰出代表海兰察(四团龙补褂)

3.2 死保黑水营的射虎猛将由屯

孟尔丁·由屯是正黄旗达呼尔族人,出生于西布特哈宜卧奇屯(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宜卧奇村)。据《布特哈志略》记载,由屯胆色过人、力量超群,擅长使用超规格的强弓和大号矢箭。在一次狩猎中,由屯一箭射穿鹿的胸部,鹿带着箭向前狂奔,却卡在了两树之间,任凭怎么猛跑箭都不折断。由屯还曾经跟随乾隆皇帝到木兰狩猎,一箭就射死了一只猛虎,乾隆对他非常欣赏,在观看他用的矢箭后,乾隆感叹道:

箭欤?锸耳(这是箭吗?简直是铁锹啊!)吕布善射,未必能尔!

乾隆二十年八月,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由屯随军出征,屡立战功。乾隆二十二年七月,由屯擒获叛乱骨干绰罗斯宰桑呢吗;乾隆二十二年三月,擒获叛乱骨干鄂哲特,标志着第二次平准战役的终结。随后,由屯在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中同样表现出色,屡立大功。乾隆二十三年,由屯随定边将军兆惠进攻叶尔羌城(今新疆莎车),由于贼兵数倍于清军部队,清军被迫结营自保,是为历史上

著名的黑水营之围。在长达四个多月的战斗中,清军去国万里,孤军深入,以二千数百人顽强坚守,全靠着由屯及索伦总管温布的力战,大营才坚持到来援被救之日。由屯因为坚守黑水有功,被封克特尔巴图鲁、一等轻车都尉兼云骑尉世职,图像紫光阁,列前五十功臣,位次三十七。乾隆皇帝还御制赞曰:

“本射生手,狼不暇走。以之杀贼,如探囊取。奇功屡建,亦因阅历。世职崇阶,酬其劳勚。”

他们是北方少数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杀手锏部队,也付出巨大牺牲

▲索伦将领由屯在通古斯鲁克之战中表现优异

画面中:1.土筑城堡即为清军黑水营;2.负责打扫战场的士兵带回战俘及牛羊;3.清军士兵与和卓叛军激烈战斗,焚烧营垒;4.城外若干小土堡即为叛军营垒;5.清军据城墙而守,还不时出击,攻打叛军。

3.3 预知敌人动向的索伦老兵

不仅索伦将领表现出了高超的战斗技巧,即使普通的索伦族士兵也因为先天的狩猎技巧以及后天长期的从军经验,表现出了超出寻常的军事素养。

据清朝礼亲王爱新觉罗·昭琏所著《啸亭杂录》之"平定回部本末"一章记载,乾隆二十三年五月,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逐渐达到高潮。清军将领雅尔哈善帅领大军包围小和卓霍集占于库车城,等待敌军物资匮乏后主动投降。但是,叛军首领霍集占却积极准备着突围。

"一日暮,索伦老卒于城下牧马,闻城中驼鸣似负重状,归奔告将军曰:“其驼鸣高且健,贼将遁矣!”"

遗憾的是,雅尔哈善并没有接受这个

及时的预警,导致不能尽早平定回部叛乱。雅尔哈善因而也被乾隆撤职,改为派遣兆惠统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的前线作战。

四、平定叛乱后索伦营的建立及意义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政府为加强边境防务,决定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即伊犁将军),抽调东北黑龙江布哈特八旗达斡尔、鄂温克官兵各500人,以“索伦营”名义编入西征军中前往伊犁等地戍守边塞。

他们是北方少数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杀手锏部队,也付出巨大牺牲

▲新疆伊犁索伦营兵士行军路线

自1763年起,索伦营担起换防喀什噶尔和塔尔巴哈尔的任务,其中喀什噶尔是南疆重镇,系天山南麓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自此,索伦营作为伊犁四营之一与满营一起成为了保卫西北边疆的主力。索伦营坚持了平时的严格训练和以及每年一度的“哈什围”演练,在平定“张格尔之乱”、“玉素甫之乱”、“七和卓之乱”等战斗中英勇顽强,冲锋陷阵,荣立战功,为保卫边疆、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

他们是北方少数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杀手锏部队,也付出巨大牺牲

▲新疆索伦古城的文物保护认证

现在塔城的达斡尔族和霍城伊车嘎善锡伯族乡的锡伯族和达斡尔族就是清代索伦营的后代。

五、索伦人民的付出

索伦兵以精于骑射、骁勇善战著称,自“清世祖鼎定后,四征不庭,威棱绝域,索伦之名乃大”。

以乾隆朝为例,从乾隆登基之初到统治末期,索伦兵在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南征北战,足迹遍布西域、东北、川藏、蒙古草原、宝岛台湾,为保卫边疆、维护国家统一做出卓越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仅乾隆年间就抽调索伦兵16次以上,总计超过3万人次(包括屡次、多地参战者),特别是平准战争、平大小和卓之乱、2次金川之役期间,索伦兵更是无役不与,每次都出动4000至1万余精兵强将,作为清军最锐利的“尖刀”冲锋陷阵、攻坚克难。乾隆帝即对索伦官兵的战斗力颇为赞赏

,称:“以之驰突,乘胜破阵,无不如志。”由于在平定金川战役中的优异表现,乾隆皇帝评价索伦兵“实胜绿旗,攻打罗博瓦山,射死敌人尤多,可见满洲索伦之得力”。清代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中也盛赞索伦官兵说:

“国家挞伐四夷,开辟新疆二万余里,南驱缅夷,西剪金川,惟赖索伦轻健之师,风庵电击,耐苦习劳,难樱其锐。

煊赫战功的背后,索伦人所付出的牺牲和担负的苦难也是极为沉重的。据《黑龙江纪略》记载,有清一代先后征调索伦官兵44次,阵亡者多达67730人,而生还者“十不足一”。当时索伦部众不论官兵闲散,不分老少勇怯,只要能骑马拉弓,都成了征兵的对象,即便是未及尺的幼丁,也要作为跟役出征,以便就地补充。索伦名将海兰察生擒准噶尔的辉特部台吉巴雅尔时就是未成年的跟役,而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时,索伦兵年纪最长的记录高达76岁

。大多数青壮年血洒疆场,导致索伦人几乎到了民族灭绝的边缘,以至于在家乡驿站服役、传递公文的都是因丈夫或儿子战死而披麻戴孝的妇女。

清朝两百多年,各族人口都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从顺治十八年的九千万人,到乾隆五十五年的三亿人,花了129年,人口一共翻了3.32倍),唯独索伦人口不升反降,从清初的四万人一路跌到清末的三万人。同治年间,山东巡抚丁宝桢奏请调索伦兵南下剿捻,清廷上谕回复却是“东三省劲旅,万难再行征调。”

他们是北方少数民族,乾隆朝平定新疆的杀手锏部队,也付出巨大牺牲

▲呼伦贝尔鄂温克纪念馆门前的海兰察戎装雕像

索伦族将士的成功,取决于他们对国家的绝对忠诚,取决于他们执行艰苦任务时的任劳任怨,取决于他们骁勇绝伦的战斗精神及技巧,取决于清朝军队妥善完备的人才培养使用体系,更取决于他们背后有强大国家机器保障的完善后勤补给体系

索伦人民为捍卫祖国统一,抵御殖民者侵略做出了巨大贡献,经受了沉重的民族苦难。这也说明了中国历史是多民族共同书写的史诗,各民族人民理应共享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福利。当前,由于自然环境及教育水平的影响,索伦人民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空间,相信通过精准扶贫以及国家的重点扶持照顾,索伦人民的生活与经济一定会越来越好!

索伦人民为中国历史进步与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的衷心感谢!索伦族勇士为维护祖国统一,保卫边疆所做的杰出贡献将永留史册!


分享到:


相關文章: